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姚江文化史
姚江文化史

姚江文化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季学原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7151676
  • 页数:4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姚江地方的文化发展史,分发端期、渐进期、鼎盛期和转型期。截止民主革命时期,是一部详细的地方文化史,梳理了重大事件、主要人物。
《姚江文化史》目录

绪论 1

第一编 姚江文化的发端时期 3

第一章 河姆渡原始文化 3

第一节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文化命名和分期 3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在姚江流域的分布 6

第三节 七千年前姚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11

第四节 河姆渡遗址的稻作文化及传播 15

第五节 河姆渡遗址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22

第六节 河姆渡遗址中的木结构建筑 28

第七节 河姆渡遗址中的原始艺术 31

第八节 河姆渡文化的历史地位 37

第二章 河姆渡文化的演变 41

第一节 河姆渡后续文化 41

第二节 舜、禹的传说与史实 45

第三章 先秦至西汉的姚江文化 51

第一节 于越时期的姚江文化 51

一、有关的文献史料 51

二、几何形印纹陶与原始青瓷文化 55

三、土墩石室遗存 58

四、姚江文化与楚文化、中原文化的交融 61

第二节 秦至西汉的姚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 64

第二编 姚江文化的渐进时期 71

第一章 东汉六朝姚江文化的发展 71

第一节 青瓷的发明 71

第二节 古建筑古墓葬 74

第三节 迷仙崇道兴佛之风 78

一、梅福的传说 78

二、虞洪的传说 79

四、刘、阮的传说 80

三、刘纲的传说 80

五、道教的遗迹与传说 81

六、佛教的传播 82

第二章 汉唐姚江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84

第一节 东汉姚江学风 84

第二节 严光的学行 86

第三节 虞氏家族文化概述 93

一、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94

二、概貌 95

第四节 虞氏家族文化的揭幕人虞翻 100

一、生平 100

二、文化成就 101

第五节 两晋虞氏家族文化的拓展 104

一、虞喜的经学、天文学研究 104

二、虞预的史学研究 106

三、虞潭的娱乐文化研究 108

第六节 南朝虞氏家族文化的繁荣 109

一、经学 109

二、史学 110

三、饮食文化 110

四、文学 111

五、书法 112

第七节 隋唐虞氏家族文化的辉煌 113

一、虞绰、虞世基的文化活动 114

二、虞世南的文化成就 115

三、虞氏家族文化之余辉 122

第三章 唐宋元姚江文化的曲折发展 124

第一节 唐宋元姚江文化曲折发展历程 124

第二节 唐五代越窑与秘色瓷 127

一、道教 131

第三节 唐宋元姚江的宗教 131

二、佛教 133

第四节 唐宋元姚江的文学创作 134

一、姚江旅游诗歌 134

二、北宋旅姚诗人的创作 136

三、南宋诗文创作 137

四、元代诗文创作和“续兰亭会” 140

第五节 宋元姚江文教事业的起步 141

一、藏书的初步发展 141

二、官刻书帖和官钞书 143

三、教育事业之初盛 144

第六节 宋元姚江理学的传播 145

一、洛学传入与姚儒胡氏实学的兴起 146

二、永嘉之学和陆学在姚江的传播 147

三、朱学的流播 148

第七节 高似孙的学术成就 149

第八节 宋元姚江的科学技术 153

一、水利事业的发展 153

二、医学的发展 154

三、高似孙的砚石研究 155

第三编 姚江文化的鼎盛时期 159

第一章 姚江文化鼎盛期概述 159

第二章 明代前期姚江文化的勃兴 165

第一节 明初姚江学术 165

一、宋僖与《元史》 165

二、赵谦的古文字音韵学 166

三、滑寿的医学成就 168

四、《永乐大典》与姚江学者 170

一、学术成就 171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姚江学术文化 171

二、文学艺术成就 172

第三章 心学大师王守仁 175

第一节 生平传略 175

第二节 哲学思想 180

一、心学的批判性和创适性 180

二、致良知 182

三、知行合一 184

第三节 教育思想 186

第四节 地位和影响 192

第四章 明代中后期姚江学术的繁荣 197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述 197

第二节 姚籍王学传人 200

一、姚江弟子 200

二、徐爱的学术成就 201

三、钱德洪的学术思想 203

四、其他王学传人 205

第三节 军事学成就 209

一、王守仁的军事思想 209

二、何良臣与《阵记》 213

第四节 姚籍其他学者 216

一、孙鑛的学术活动 216

二、黄尊素的学术活动 217

三、其他学人的著作 219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姚江文学艺术 221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姚江戏曲 221

一、“余姚腔”的兴衰 221

二、吕天成和《曲品》 224

三、叶宪祖与其他戏曲作家 228

一、王守仁的诗文 232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文学 232

二、谢迁等人的诗文 233

三、倪宗正的诗文 236

四、士子官员的文化成果 237

第三节 明代的姚江藏书 240

第六章 明清时期姚江的社会风俗 242

第一节 庙会民风与民间传说 242

一、庙会 242

二、风俗 245

三、民间传说 247

第二节 明清余姚的武术气功 248

第三节 堕民文化的社会功能 252

第四节 围棋活动 254

一、生平传略 258

第七章 清前期姚江学术文化的繁荣 258

第一节 朱舜水及其实学思想 258

二、反思与批判 260

三、倡导经世实学 261

四、构筑治政学说 263

五、讲授中华儒学 265

六、历史地位和影响 268

第二节 民主启蒙大师黄宗羲 273

一、生平传略 273

二、启蒙思想 276

三、哲学贡献 278

四、史学成就 284

五、教育改革思想 287

六、地位与影响 291

一、黄宗炎的《易》学思想 299

第三节 黄氏其他学人的学术活动 299

二、黄宗会的学术思想 303

三、黄百家的学术活动 304

第四节 姚江书院派的学术思想 306

一、姚江书院派的形成 306

二、明末清初书院四先生时期的学术宗旨 307

三、韩孔当的学术思想 310

第五节 邵廷采的学术成就 314

一、“致知存心”的理学思想 314

二、“期于实用”的教育思想 316

三、经世致用的史学 318

四、地位和影响 319

第六节 邵晋涵的学术成就 320

一、经学:“绎其义蕴,彰其隐赜” 321

二、史学:“奥衍蕴蓄,囊括富有” 322

第七节 其他学术思潮 325

一、漳海之学的传播 326

二、蕺山之学的传播 326

三、朱子学的传播 327

四、汉学的萌蘖与发展 328

第八节 高士奇和卢文弨的学术贡献 331

一、宫廷学者高士奇 331

二、校勘学家卢文弨 333

第八章 明清姚江的科技成就 335

第一节 黄宗羲的科学活动与科学成就 335

一、黄宗羲的自然科学研究 335

二、黄宗羲的科技思想 338

三、科技人才的培养 340

第二节 朱舜水在日本对实用科技的传播 342

第三节 黄百家、邵昂霄的科学成就 344

一、耕作与除草技术 348

第四节 农用技术的新发展 348

二、哺坊孵化技术 349

三、茯苓的人工栽培和采取 350

第五节 医学成就 351

第六节 建筑技艺的发展 353

一、深宅大院 353

二、桥梁建筑 357

第七节 湖泊水利事业的发展 360

第九章 清代姚江的文学艺术 365

第一节 散文创作 365

第二节 朱舜水、黄宗羲的文学理论 369

一、朱舜水的文学理论 369

二、黄宗羲的文学理论 371

一、清初遗民诗歌 379

第三节 诗歌创作 379

二、浙诗奠基时期的创作 382

三、浙诗繁荣时期的创作 382

第四节 书画音乐艺术 384

一、画家 384

二、书艺 386

三、篆印 388

四、乐坛 388

五、曲艺 389

第十章 清代姚江文教事业 392

第一节 教育事业 392

一、书院教育 392

二、学校教育 393

三、教苑硕师 394

第二节 私家藏书 394

一、乡贤诗文的搜辑整理 399

第三节 地方文献 399

二、地方志的编修 400

三、乡邑闻见类著作的问世 402

四、姚江学术源流的总结整理 402

第四编 姚江文化转型时期 407

第一章 姚江文化转型期概述 407

第二章 近代姚江文化 410

第一节 学术的式微 410

第二节 学术和文化教育 412

一、地方文献与史志的整理编辑 412

二、私塾的衰落和学校的创建 413

三、私人藏书 416

第三节 近代姚江科技 418

一、胡德辉、叶谱人等人的科技活动 419

二、黄炳垕的科技成果 420

第四节 近代姚江的社会风俗 421

一、近代社会风俗 421

二、养兰文化 422

三、吴梅圣《梅花谱》与四明弈派 424

四、余姚滩簧 425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姚江文化 433

第一节 报刊的兴办 433

第二节 四明山战地文化活动 43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 438

第四节 蒋梦麟与中国文化教育 441

第五节 进步书刊与书店 443

第六节 鲁迅艺术学院浙东分院 445

第四章 姚江文化的传承 447

后记 454

重版后记 45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