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祖豪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59262
  • 页数:7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目录

导论 1

上篇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哲学 15

第一章 现代中国哲学的萌生 15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 15

一、西学东渐的社会条件及其推动力量 15

二、西学输入的主要方式、渠道和时间 16

三、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18

四、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特点 20

一、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动摇和进化论世界观的确立 21

第二节 进化论世界观的确立与科学思想的产生 21

二、“心性之学”的没落和科学思想的产生 30

第三节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34

一、“哲学”一词的传入 34

二、胡适对哲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36

第四节 20世纪初马克思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介绍 40

一、马克思学说的初期传播 40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 45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及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52

第一节 文化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52

一、新文化运动的总体精神 52

二、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 55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58

一、重估一切价值——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58

二、伦理观念的革命 61

三、国民性的改造——新文化运动的新民理想 6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67

一、“十月革命”的影响 67

二、唯物史观的传入 70

三、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宣传 72

四、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宣传 79

五、陈独秀、李达等人对唯物史观的宣传 85

第三章 西方哲学的初步繁荣及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 90

第一节 全面输入西方哲学 90

一、新文化运动引导西方哲学传播 90

二、西方著名哲学家来华讲学 92

三、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及其特点 100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重点介绍 103

一、胡适对实验主义的介绍 103

二、张申府对罗素哲学的介绍 109

三、张东荪与张君劢对生命哲学的介绍 111

第三节 三次重大问题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 115

一、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 116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 121

三、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及其哲学意义 12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系统传播与初步运用 13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动 134

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134

二、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138

三、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141

四、李达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14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东西文化论战 14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哲学思潮 14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玄论战 15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戴季陶主义 16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 169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早期探索 169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中的错误及原因 172

三、早年毛泽东的哲学探索与理论贡献 173

第五章 西方哲学的广泛传播及深入研究 183

第一节 西方哲学著作的译介 183

一、西方哲学传播的新特点 183

二、高质量地翻译西方哲学原著 184

三、西方哲学介绍文章与专著的大量涌现 190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深入研究 193

一、西方哲学史研究 193

二、陈康与古希腊哲学研究 194

三、郑昕与康德哲学研究 197

四、贺麟与黑格尔哲学研究 200

五、洪谦与维也纳学派哲学研究 203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与中国哲学新体系的构建 211

第一节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 211

一、现代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211

二、现代新儒学的早期发展历程 212

第二节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14

一、生机主义宇宙观 214

二、直觉主义认识论 216

三、“知足自得”、“调和中庸”的人生哲学 218

第三节 张东荪:哲学新体系之最初尝试者 220

一、尝试建构哲学新体系 221

二、多元认识论的形成与完善 224

第四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228

一、新唯识论的本心论 229

二、新唯识论的翕辟说 230

三、新唯识论的体用论 231

一、新理学的“形上学” 233

第五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233

二、新理学的人生境界说 237

第六节 贺麟的新心学 240

一、新心学的本体论 240

二、新心学的知行合一观 242

三、新心学的方法论 245

第七节 金岳霖的新道论 247

一、道是“式—能” 247

三、“无极而太极是为道” 249

二、共相与殊相 24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53

第一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 25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热潮 25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运动 254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论争 262

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 262

二、唯物辩证法问题的论争 264

三、和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争 267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6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 269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70

三、毛泽东政治哲学与军事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272

四、《实践论》、《矛盾论》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275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81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8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29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 30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翻译 30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 30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 305

下篇 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哲学 30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启蒙运动 306

三、对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311

第二节 对唯心主义的清理和批判 312

一、对《武训传》的思想批判 312

二、对俞平伯红学思想的批判 314

三、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315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16

五、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 317

一、唯物辩证法在过渡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3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过渡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318

二、矛盾分析法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 320

第四节 哲学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322

一、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323

二、关于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性质问题的讨论 325

三、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 326

第九章 十年建设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 3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折发展 330

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探讨 33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与普及 333

三、“左”倾思想的发展及其哲学表现 335

第二节 毛泽东的哲学新探索 337

一、认识论的新探索 338

二、辩证法的新阐发 344

三、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新总结 347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研究与论争 349

一、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争 350

二、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争论 35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 360

一、“继续革命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背离 361

二、政治野心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肆篡改 362

三、党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 367

第十章 实践理性的重新确立 371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权威 371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由来 371

二、重新确立实践理性的权威 372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 375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37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概括 377

二、深入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379

第三节 哲学问题的探讨与论争 380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个重要哲学问题讨论的继续 380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384

三、哲学基本理论的新探讨 386

第十一章 关于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390

第一节 关于人和人的本质问题的讨论 390

一、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390

二、人的本质是什么 392

三、如何看待马克思前后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 393

第二节 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 394

一、什么是人性 394

二、关于共同人性 397

三、关于人性的阶级性与无产阶级人性 398

四、关于人性的历史发展 400

五、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评价 401

第三节 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402

一、关于人道主义的含义及其阶级属性问题 402

二、关于人道主义的历史作用问题 403

三、关于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404

四、关于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问题 405

五、关于马克思著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连续性问题 407

六、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408

第四节 关于异化问题的讨论 409

一、关于异化概念 409

二、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 410

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评价 413

四、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否抛弃了异化理论 415

五、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 416

第十二章 “文化热”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研究 420

第一节 “文化热”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的基本评价 420

一、“文化热”兴起的背景和特点 420

二、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 423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27

四、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基本评价 432

一、全盘西化论 437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研究 437

二、儒学复兴论 440

三、西体中用论 442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 445

一、文化建设需要正确的文化意识 445

二、文化建设应坚持“综合创新”的方针 447

三、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449

第十三章 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热潮 451

第一节 主体意识的觉醒:人本主义哲学热潮的出现 451

一、西方哲学传播的拨乱反正 451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热 453

三、尼采的意志主义哲学热 457

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热 460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热 462

第二节 西方哲学翻译工作的繁荣 466

一、翻译丛书的大量涌现 466

二、西方哲学史的翻译 467

三、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翻译 467

四、西方近代哲学的翻译 468

五、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翻译 469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翻译 471

七、开拓现代西方哲学翻译的新领域 472

第三节 西方哲学学术性研究的回归 474

一、重新理解与评价西方哲学 474

二、加大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力度 476

三、弥补西方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477

四、拓展西方哲学研究的理论深度 479

五、开辟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481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热点理论研究 483

一、英美分析哲学研究 483

二、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研究 488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 49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研究 49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研究 49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 493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498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498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其他哲学问题的关系 499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某些新观点 502

第三节 主体客体问题研究 503

一、主客体概念的含义 503

二、主客体的相互关系 504

三、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 506

第四节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509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 509

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理解 511

三、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 514

第五节 认识论有关问题研究 516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516

二、认识的本质问题 519

三、真理问题 521

第六节 辩证法有关问题研究 525

一、矛盾理论研究 526

二、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 528

第七节 历史观有关问题研究 530

一、社会规律问题研究 530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研究 534

三、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研究 540

第十五章 哲学其他学科问题研究 548

第一节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548

一、关于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探讨 548

二、科学哲学研究 550

三、技术哲学研究 557

四、自然哲学研究 563

第二节 伦理道德问题研究 568

一、伦理道德研究的基本情况 568

二、伦理道德研究的主要问题 569

三、伦理学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581

第三节 美学研究的新进展 582

一、美学的对象和性质问题研究 582

二、美的本质问题研究 584

三、审美问题研究 586

四、美育问题研究 589

第四节 逻辑学研究 591

一、形式逻辑研究 591

二、辩证逻辑研究 596

三、中国逻辑史研究 597

第五节 宗教学研究 601

一、宗教学原理研究 601

二、佛教研究 604

三、道教研究 607

四、伊斯兰教研究 610

一、价值哲学兴起的背景 614

第一节 价值哲学探索 614

第十六章 哲学热点问题探索 614

二、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 615

三、价值哲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621

第二节 文化哲学探索 624

一、文化哲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 624

二、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626

三、文化哲学的方法论探索 627

四、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 629

五、传统文化的转型 629

一、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兴起的背景和过程 631

第三节 社会发展理论探索 631

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633

三、21世纪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38

第四节 经济哲学探索 639

一、经济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639

二、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641

三、经济哲学的研究内容 643

四、如何加强经济哲学的学科建设 646

第五节 人学探索 647

一、关于人学的研究对象 647

二、关于哲学与人学的关系 649

三、关于人学研究的方法 650

四、市场经济与人 652

第六节 新哲学体系探索 655

一、关于元哲学研究的意义 655

二、关于构建哲学体系的难题及其解析 656

三、关于哲学的时代精神 667

第十七章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67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主要矛盾理论 6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7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672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73

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 6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开放理论 675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675

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678

三、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680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类社会矛盾理论 68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理论 68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687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69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691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94

附录 中国哲学在台港地区的发展 698

第一节 中国哲学在台港地区的发展 698

一、现代新儒学在台港地区的发展 698

二、自由主义在台湾的延展 701

三、台湾新士林哲学的产生及学术特色 702

第二节 牟宗三的道德哲学 705

一、重建儒家道德的形上学 705

二、重续儒家道统 707

三、“新外王”说 710

第三节 殷海光的哲学思想 714

一、殷海光的哲学思想概说 714

二、殷海光的自由主义思想 718

三、殷海光的中西文化观 721

第四节 罗光的哲学思想 723

一、“生命哲学”的本体论 723

二、“生命哲学”的生成论 725

三、天主教儒学思想 726

征引文献举要 730

后记 7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