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颜元、李塨评传
颜元、李塨评传

颜元、李塨评传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义禄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5046078
  • 页数:501 页
图书介绍: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颜李学派,是在"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这一中国历史上特定的"自我批判"阶段中产生的.作为启蒙学者的颜元,在对宋明理学的全面清算与批判基础上,构筑了"以事功为首"的功利论为宗旨的思想体系.这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功利论的高峰,并对后世尤其是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塨作为颜元的学生,对颜学的发扬与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对李塨思想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剖析之后,列了专章比较颜元李塨两人在个性和学术上的异同.颜李学派过分信赖感性经验,于理性抽象思维有所忽视的缺陷,书中也有恰如其分的指明.颜元对"孔颜乐处"的希求,以及颜李二人浓郁的圣人崇拜观念等,这些为以往学术界很少涉及的内容,本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是一部力求融取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有创新观点的作品.
《颜元、李塨评传》目录
标签:评传

正篇 颜元评传 3

第一章 生活的时代 3

一、“天崩地解”的自我批判时代 3

二、狂涛中的“漏舟” 7

三、烽火后的“满目榛荒” 11

四、经济生活中的新芽 14

五、宋明理学腐朽性的凸现 21

第二章 颜元生平与思想演变 29

一、生平 29

二、颜元思想的演变 36

1.从仰慕仙侠到转向经世之学 36

2.迷恋陆王被誉为“真陆王” 40

3.笃信程朱希求“孔颜乐处” 43

4.走出理学藩篱自成一家 52

三、师友之交往 60

第三章 颜学的宗旨与学风 70

一、“事功为首”之学 70

二、“六府、三事、三物”之学 77

三、“先行原则”的综合与发扬 82

1.以陈亮为“大圣贤”的颜元 83

2.以“孔门学宗之安石”自况的颜元 89

四、经世致用学风的光大 99

第四章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109

一、宋明理学之无用 110

二、“以学术杀人”之祸害 117

三、“儒名释实”的宋明理学 124

第五章 哲学思想 138

一、“二气四德”的宇宙观 138

二、人贵在于“役使万物” 146

三、“习行”的认识论 151

1.“致知在物上” 151

2.“见理于事”的“习行” 155

3.“格物”新解 158

四、人性论 163

1.人性二重化: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63

2.理气合一 舍形无性 167

3.气质即性无恶 恶由习染引起 171

五、欲望为人之真情至性 178

第六章 政治思想 189

一、富国安民的“均田” 190

二、兵农合一 198

三、废科举 行征举 202

四、恢复“封建” 分权而治 214

第七章 教育思想与圣人崇拜 222

一、对理学教育的批评 223

1.对习静教育的批评 224

2.对书本教育的批评 229

二、习动与习行的教育方法 235

三、因材施教 240

四、教育内容论 243

五、培养目标与圣人崇拜 255

第八章 颜李学派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268

一、毁誉不一及其在清代的影响 269

1.反对之声 269

2.赞扬之辞 274

3.误解之音 281

4.影响所及:程廷祚、吴敬梓与戴震 284

二、近代回应与文化增值 295

1.颜李之学的重光 295

2.守旧者的指责 308

3.刘师培、章太炎论颜李 311

4.梁启超、胡适、钱玄同论颜李 321

5.四存学会 327

6.古今中西之争中的文化增值 336

三、颜李学派的历史地位 342

附篇 李塨评传 359

第一章 李塨的生平、交游与著作 359

一、名号与家境 359

二、师事颜元与“遍质当代夙学” 363

三、名倾朝野 372

四、著作概述 381

一、于圣道乃南辕而北辙 389

第二章 对宋明理学的清算 389

二、“主敬皆主静” 393

三、“一主一奴”的程朱与陆王 396

第三章 宇宙观与经学态度 401

一、“气外无理”与“阴阳生万物” 401

二、“理见于事” 406

三、批今复古倡“实学” 411

四、经学态度 417

第四章 李塨的经济、政治思想 427

一、行“仁政”以趋“王道” 427

二、“天下农分天下田” 435

三、“兵寓于农” 439

一、“交至厚而学不合” 443

第五章 李塨与方苞的学术公案 443

二、疑窦丛生的《李刚主墓志铭》 449

第六章 李塨与颜元的比较 457

一、个性上的差异 457

二、格物致知上的歧义 461

三、治学方法上的区别 465

附录一 参考文献 475

附录二 人名索引 479

后记 479

附录三 文献索引 485

附录四 词语索引 4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