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刑法教学参考书
刑法教学参考书

刑法教学参考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秉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0076963
  • 页数:6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刑法学的相关理论,重点难点问题的各家观点,并附有最新法律法规。
《刑法教学参考书》目录

上编 理论研究综述 1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3

第一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3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 6

三、刑法平等适用原则的司法适用 8

四、对其他刑法原则的认识 9

二、刑法解释的分类 10

一、刑法解释的含义 10

第二章 刑法的解释 10

三、司法解释的主体 11

四、司法解释的原则 14

五、司法解释的规范 15

六、刑法判例的问题 16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与刑事管辖权的关系 21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21

二、被害人为本国国民的犯罪适用本国刑法所依据的原则 22

三、普遍原则的内容 23

四、折中原则的问题 25

六、中国区际刑法的法律冲突 26

五、外国法院刑事判决的承认 26

一、犯罪概念的理解 29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29

二、犯罪的本质问题 32

三、犯罪的基本特征 34

四、犯罪构成的概念 35

五、犯罪构成要件体系 37

六、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 40

七、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 41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43

第五章 犯罪客体 43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否是同一概念 47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48

四、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 49

五、是否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50

一、危害行为的含义 52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 52

三、刑法中的不作为问题 53

二、持有是否属于刑法上的行为 53

四、危害结果的含义 55

五、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56

六、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57

七、刑法上因果关系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59

八、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61

九、刑法因果关系的分类 63

十一、定罪因果关系和量刑因果关系 65

十、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 65

十二、疫学因果关系问题 66

十三、刑法上因果关系中偶然因果关系与必然因果关系的争论 67

十四、不作为的因果关系问题 69

十五、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错误 70

十六、对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 71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73

第七章 犯罪主体 73

二、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75

三、精神障碍者的危害行为及其刑事责任 83

四、醉酒者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89

五、单位犯罪问题 93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及罪过的形式 117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117

二、犯罪故意的概念 119

三、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121

四、对间接故意中“放任”的理解 129

五、间接故意中是否存在犯罪目的 132

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分 133

七、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分 134

八、注意能力的概念和判定标准 136

九、注意义务的概念、内容与设立根据 140

十、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146

十一、刑法中的错误 148

一、犯罪形态的概念 153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153

三、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154

二、犯罪形态的存在范围 154

四、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异同 156

六、犯罪未遂的存在范围 157

五、关于犯罪预备的表现形式 157

七、犯罪未遂的分类 159

八、犯罪未遂中的着手实行 161

九、犯罪未遂中的未得逞 164

十、犯罪未遂中的意志以外的原因 165

十一、未遂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范围 166

十二、犯罪中止的概念 167

十三、犯罪中止中的自动性问题 168

十四、一般中止的特征 170

一、共同犯罪成立范围问题 171

第十章 共同犯罪 171

二、共谋而未行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173

三、共犯与身份的问题 174

四、共同犯罪故意的特征 175

五、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 176

七、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178

六、片面共犯存在的范围 178

八、正犯与共犯的关系 179

九、从犯的认定 180

十、教唆犯的种类 181

十一、教唆犯的性质 182

十二、教唆未遂的问题 183

十三、教唆犯与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关系 184

十四、聚众犯罪是否是一种共犯形式 185

十六、共同犯罪与犯罪数额问题 186

十五、团伙犯罪问题 186

十七、共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187

一、继续犯是否存在未遂 190

第十一章 罪数 190

二、继续犯的时间持续性特征 191

三、想象竞合犯的罪数本质 192

四、想象竞合犯的形式 193

五、转化犯的界定 194

六、结果加重犯的罪过 195

七、结果加重犯的未遂 196

八、法条竞合的种类 197

九、牵连犯的存废 198

十、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标准 199

十一、牵连犯的处断原则 201

十二、吸收犯的吸收形式 202

一、正当防卫成立条件 204

第十二章 正当行为 204

二、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 205

三、正当防卫的对象 207

四、正当防卫的时间 208

六、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210

五、防卫行为的必要限度 210

七、特殊防卫权问题 211

八、紧急避险的性质 212

十、紧急避险的避险意图 214

九、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 214

十一、紧急避险中的“不得已”理解 215

十二、紧急避险的避险限度问题 216

十三、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 217

十四、特殊情况下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218

一、管制刑的存废 219

第十三章 刑罚种类 219

二、拘役刑的存废 220

四、死刑的存废 221

三、如何理解拘役的“就近执行” 221

六、如何理解死缓的适用条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 223

五、如何理解死刑适用条件中的“罪行极其严重” 223

八、如何理解对“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224

七、对于死缓期间既有重大立功表现,又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的处理 224

九、罚金刑应否上升为主刑的问题 225

十、罚金刑数额的裁量标准 226

十一、罚金易科自由刑制度的争论 227

十二、如何理解《刑法》第54条中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228

十四、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在服刑期间,是否享有政治权利 229

十三、对未成年人是否适用剥夺政治权利 229

十五、驱逐出境的性质 230

一、定罪情节能否成为量刑情节 232

第十四章 刑罚裁量与刑罚裁量制度 232

二、情节犯中的情节是定罪情节还是量刑情节 233

三、逆向量刑情节的运用 234

四、累犯的成立条件 235

五、缓刑考验期满能否成立累犯 236

六、累犯从重处罚的问题 237

七、单位犯罪能否构成累犯 238

八、自首的成立条件 239

九、成立立功的条件 241

十、无期徒刑的并罚 242

十一、不同种有期自由刑的并罚 243

十二、同种附加刑的并罚 244

十三、异种附加刑的并罚 245

十四、同种数罪的处理 246

十五、原判为数罪发现漏罪的并罚 247

十六、在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数个新罪的并罚 248

一、罚金刑能否适用缓刑 249

第十五章 刑罚执行与消灭 249

三、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可以适用缓刑 250

二、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 250

四、缓刑的法律后果 251

五、减刑的本质问题 252

七、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期间可否予以减刑 253

六、罚金刑可否适用减刑 253

八、如何理解《刑法》第81条的“特殊情况” 254

十、追诉时效的问题 255

九、如何理解刑罚消灭制度 255

第十六章 刑法各论的一般问题 257

一、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 257

二、罪状的种类 258

三、法定刑的设置类型 260

四、法条竞合的形式 261

五、法条竞合的形态 262

六、法条竞合适用法律的原则 263

一、背叛国家罪的客体 266

第十七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266

二、对背叛国家罪中“外国”及“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的理解 267

四、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教唆犯的区分 268

三、背叛国家罪的主体 268

五、叛逃罪中“履行公务期间”的理解 269

六、对叛逃罪中“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的理解 270

八、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问题 271

七、间谍罪的罪数问题 271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理解 273

第十八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273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犯的问题 274

三、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 276

四、决水罪的既遂与未遂 277

五、危险状态出现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中止问题 278

七、对恐怖活动的理解 279

六、破坏电力设备罪与放火罪、爆炸罪的界限 279

八、对恐怖组织的理解 280

十、丢失枪支不报罪中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否必须由不及时报告的行为而引起 281

九、劫持航空器罪的既遂与未遂 281

十一、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方面 282

十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的罪过形式 283

十三、交通肇事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284

十四、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 285

十五、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罪过形式 287

一、如何理解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伪劣产品” 288

第十九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288

二、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的理解 289

三、“销售金额”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认定中的作用 290

四、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观方面的理解 291

五、如何理解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刑法》第141~148条规定的特定种类的伪劣产品犯罪之间的关系 292

六、如何理解生产、销售假药罪中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93

七、如何区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界限 294

八、走私犯罪的客体 295

十、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既遂与未遂 296

九、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与一般走私行为的界限 296

十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与非罪的界限 297

十一、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非罪的界限 297

十三、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与非罪的界限 298

十五、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主体 299

十四、伪造货币罪的主观方面 299

十六、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中的“内幕信息” 300

十七、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范围 302

十八、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观方面 303

十九、洗钱罪的主体是否包括上游犯罪的行为人 304

二十、如何理解洗钱罪主观上的“明知” 305

二十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否是所有金融诈骗罪的共性要件 306

二十三、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限 308

二十二、如何认定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308

二十五、如何认定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309

二十四、集资诈骗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界限 309

二十六、贷款诈骗罪与民事借贷纠纷的区别 310

二十七、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行为的区别 311

二十八、事后故意的贷款欺诈行为是否构成贷款诈骗罪 312

三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罪名确定 313

二十九、贷款中“拆东墙补西墙”行为的定性与数额计算 313

三十一、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问题 314

三十二、盗划信用卡行为的定性 317

三十四、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问题 318

三十三、保险诈骗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318

三十六、偷税罪与漏税、欠税、一般偷税行为以及避税的界限 321

三十五、无证经营者和非法经营者能否成为偷税罪的主体 321

三十七、单位能否成为抗税罪的主体 323

三十九、暴力抗税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定罪问题 324

三十八、抗税罪与使用暴力方法拒缴错征税款的界限 324

四十、先偷税后抗税行为的定性 326

四十一、抗税罪与妨害公务罪的界限 327

四十三、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之后又以此骗取国家税款行为的定罪 328

四十二、如何理解《刑法》第204条第2款的规定 328

四十五、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 330

四十四、假冒注册商标罪与一般商标侵权行为的界限 330

四十七、复制发行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331

四十六、侵犯著作权罪与一般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界限 331

四十八、侵犯商业秘密罪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332

五十、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是否包括间接故意 333

四十九、如何理解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 333

五十一、合同诈骗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 334

五十二、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 335

五十三、如何理解非法经营罪的“情节严重” 336

一、关于以危险方法故意杀人行为的定性 338

第二十章 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338

二、与自杀有关的故意杀人问题 339

三、安乐死问题 342

四、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 343

五、强奸罪的“胁迫”手段的理解 346

六、强奸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48

七、强奸罪的“其他手段”的理解 349

八、婚内强奸行为的定性 351

九、奸淫幼女型的强奸罪是否以“明知”为要件 353

十、绑架勒索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55

十一、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认定 358

十二、重婚罪的认定 359

十三、破坏军婚罪中“同居”的理解 361

一、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 362

第二十一章 侵犯财产罪 362

二、抢劫罪中的致人死亡是否包括故意杀人 365

三、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66

四、“入户”抢劫的理解 367

五、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认定 368

六、盗窃罪的对象 369

七、盗窃罪的主观方面的理解 373

八、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74

九、间接故意能否构成诈骗罪 376

十、诈骗数额的认定 377

十一、诉讼欺诈的定性 379

十二、抢夺罪的客观要件 381

十三、飞车抢物的定性 382

十五、侵占罪的特性的理解 383

十四、抢夺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83

十六、侵占罪中“拒不返还或拒不交出”的理解 384

十八、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385

十七、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 385

十九、敲诈勒索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386

一、如何理解妨害公务罪的客体 387

第二十二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387

二、如何界定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 388

四、暴力、胁迫须达至何种强度始成立妨害公务罪 390

三、如何理解公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时间范围 390

六、如何界定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391

五、招摇撞骗罪的客体 391

八、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既遂与未遂 392

七、计算机犯罪客观方面是否存在不作为的行为形式 392

九、外国人跨国非法入侵我国特殊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时我国刑法应依什么管辖原则发生效力 393

十、计算机犯罪的主体是否应为特殊主体 394

十二、如何理解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故意内容 395

十一、计算机犯罪的主观方面 395

十三、寻衅滋事罪的客体 396

十五、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犯罪集团的界限 397

十四、如何理解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 397

十六、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组织如何区别 398

十八、窝藏、包庇没有构成犯罪的人时,窝藏、包庇行为人是否构成窝藏、包庇罪 399

十七、如何理解伪证罪主体中的“证人” 399

二十、如何理解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客体 400

十九、如何理解窝藏、包庇罪中的“明知” 400

二十一、如何理解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中的“赃物” 401

二十三、如何理解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中的“明知” 402

二十二、买赃自用是否属于“收购赃物” 402

二十五、脱逃罪的认定 403

二十四、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主体的分歧 403

二十七、如何理解与适用《刑法》第333条第2款 405

二十六、非法组织卖血罪的客体 405

二十八、如何认定医疗事故罪中“医务人员”的范围 406

二十九、医疗单位中医务人员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能否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407

三十一、非法行医罪的认定 409

三十、如何理解医疗事故罪中“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 409

三十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认定 411

“贩卖、运输、制造” 412

三十四、如何理解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中的 412

三十三、如何界定毒品犯罪的对象 412

三十五、贩卖、运输毒品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 415

三十六、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持有”的含义 416

三十七、卖淫犯罪中“卖淫”的含义 417

一、贪污罪的客体 418

第二十三章 贪污贿赂罪 418

二、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便利的理解 419

三、贪污罪的主体 420

五、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的理解 422

四、挪用公款罪的对象 422

六、受贿罪中贿赂的范围 423

七、受贿罪的主体 425

八、斡旋受贿问题 428

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体 429

九、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的关系 429

十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观方面 432

一、渎职罪的主体问题 434

第二十四章 渎职罪 434

二、渎职罪中牵连犯的处罚原则 435

三、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 436

四、玩忽职守罪的罪过形式 438

五、私放在押人员罪既遂的标准 439

下编 刑法规范汇编 44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43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445

第一编 总则 445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446

第二章 犯罪 446

第三节 共同犯罪 447

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447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448

第三章 刑罚 448

第四节 单位犯罪 448

第五节 死刑 449

第四节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449

第二节 管制 449

第三节 拘役 449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450

第六节 罚金 450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451

第二节 累犯 451

第八节 没收财产 451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451

第一节 量刑 451

第六节 减刑 452

第五节 缓刑 452

第四节 数罪并罚 452

第七节 假释 453

第五章 其他规定 454

第八节 时效 454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455

第二编 分则 455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457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460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60

第二节 走私罪 462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463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466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471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473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476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477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478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482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484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484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488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489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490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491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492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494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496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497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497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499

第九章 渎职罪 501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504

附则 5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508

第二章 刑法修正案 5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 5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 5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 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 5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 514

第三章 单行刑法 5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518

第四章 立法解释 52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 52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5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 5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 52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22

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 5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 52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1.11) 523

第五章 司法解释 523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2003.4.18) 52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7.3) 526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外国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3.10.15) 52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怀孕妇女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审判时是否可以适用死刑问题的批复(1998.8.13) 52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2000.10.10) 52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如何确定问题的批复(2002.11.9) 52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5.9) 528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有关问题的答复(2003.8.27) 52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2004.4.1) 53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11.8) 53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532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镇财政所所长是否适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批复(2000.5.4) 5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的时间效力的批复(2000.6.29) 532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关于中国证监会主体认定的请示》的答复函(2000.4.30) 532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关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体认定的请示》的答复(2000.10.8) 533

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1999.9.16) 533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兼职从事管理工作如何认定身份问题的答复(2000.6.29) 53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2001.4.18) 53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22) 54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采用破坏性手段盗窃正在使用的油田输油管道中油品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2.4.18) 55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1.11) 55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5.16) 552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鼠强等禁用剧毒化学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10.1) 55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21) 55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4.10) 55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0.8) 55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擅自销售进料加工保税货物的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2000.10.16) 56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国有控股、参股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国有公司、企业人员的解释(2005.8.11) 56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9.14) 56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从业人员犯罪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0.5.12) 56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9.1) 565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1.1.21) 56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11.7) 57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9.23) 57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12.23) 575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12.22) 57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中涉及录音录像制品有关问题的批复(2005.10.18) 58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1.4.18) 582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1998年4月18日以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处理的答复(2003.3.21) 583

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1999.10.27) 58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强奸案件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2.24) 58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绑架过程中以暴力、胁迫等手段 58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非法拘禁他人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解释(2000.7.19) 589

当场劫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1.11.8) 58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2003.1.24) 589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以出卖为目的倒卖外国妇女的行为是否构成拐卖妇女罪的答复(1998.12.24) 59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5.6.8) 59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1.25) 59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28) 59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5.26) 59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3.17) 595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2.8.13) 59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2.10.24) 59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铁路运输过程中盗窃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1999.2.4) 59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7.20) 60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1.5.26) 6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金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2000.2.24) 6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9.7.3) 60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尚未注册成立公司资金的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0.10.9) 6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2000.5.18) 60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2000.7.27) 602

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关于买卖伪造的国家机关证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的答复(1999.6.21) 60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1.7.5) 60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是否可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2000.4.24) 603

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关于伪造、变造、买卖政府设立的临时性机构的公文、证件、印章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3.6.3) 60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2.10) 60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5.5.13) 60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4.25) 60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2.6) 607

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2000.4.4) 60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6.10) 6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2003.11.13) 6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2000.7.8) 618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国库券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7.10.13) 6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5.9) 619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对行为人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担任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收受贿赂、挪用本单位资金等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4.3.30) 6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2001.10.26) 62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挪用失业保险基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03.1.30) 62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2000.3.15) 62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2000.7.21) 622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集体性质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3.4.2) 62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挪用公款犯罪如何计算追诉期限问题的批复(2003.10.10) 622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行贿罪立案标准的规定(2000.12.22) 623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2006.7.26) 624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合同制民警能否成为玩忽职守罪主体问题的批复(2000.10.9) 63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安机构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渎职侵权犯罪主体问题的批复(2002.5.16) 64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海事局工作人员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3.1.13) 640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属工人编制的乡(镇)工商所所长能否依照刑法第39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2000.10.31) 64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被公安机关正式录用的人员、狱医能否构成 641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主体问题的批复(2000.9.22) 641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非司法工作人员是否可以构成徇私枉法罪共犯问题的答复(2003.4.16) 64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工人等非监管机关在编监管人员私放在押人员行为和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01.3.2) 642

附表 1997年《刑法》颁行后,发布、实施的单行刑法、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一览表 6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