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裕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0064027
  • 页数:4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了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城镇下岗工人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问题。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目录

第一章 就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 3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结构 3

一、市场的含义 3

第一篇 就业原理 3

二、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 4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 10

一、劳动者与雇主的基本关系 10

二、劳使关系与“三方”格局 12

三、劳动者权益的国际规范 15

第三节 市场体制的就业“三性” 16

一、就业的性质与效益 16

二、就业三效益的关系 18

三、对就业社会性的认识 20

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 23

一、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 23

第二章 就业从业主体——劳动供给分析 23

二、劳动要素的特点 25

三、能力——劳动要素的结构 27

四、人力资源——劳动供给实体及结构 29

第二节 微观劳动供给 31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 31

二、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 33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利者 34

第三节 中观劳动供给 35

一、中观劳动供给的性质 35

二、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 35

第四节 宏观劳动供给 37

一、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特征 37

二、影响宏观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 37

三、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 40

四、影响宏观劳动供给质量的因素 41

五、动态劳动供给——人力资源流 43

第三章 就业雇佣主体——劳动需求分析 46

第一节 劳动需求基本分析 46

一、劳动需求范畴 46

二、劳动需求的行业性与职业性 48

三、劳动需求的地区性 50

第二节 微观劳动需求 51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需求 51

二、微观劳动需求的边际倾向 52

三、技术水平与劳动需求 53

四、微观劳动需求结构 53

第三节 宏观劳动需求 54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总需求 54

二、技术变动与社会劳动总需求 55

三、从消费需求到就业岗位的转化 56

四、劳动需求弹性 57

五、社会劳动需求的变动 59

第四节 企业与就业 60

一、企业与就业的联系 60

二、企业的就业动机 61

三、企业与从业者 62

第四章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64

第一节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配置 64

一、人力资源配置 64

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过剩与不足 67

三、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 68

第二节 人力资源过剩分析 70

一、人力资源总量过剩 70

二、人力资源结构过剩 71

三、失业——人力资源过剩的表现 72

第三节 人力资源不足分析 77

一、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77

二、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78

一、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 79

第四节 改善就业格局的对策 79

二、强化人力资源的供求结合因素 80

三、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障碍分析 81

第五章 就业场所——劳动市场分析 83

第一节 劳动市场初析 83

一、劳动市场的含义 83

二、劳动市场运行的要素 87

三、劳动市场的功能 88

第二节 劳动市场运作 91

一、政府的职责 91

二、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模式 93

第三节 中国劳动市场的成长 94

一、中国市场经济推行的背景 94

二、中国劳动市场的发展历程 96

三、中国现行劳动市场状况 98

一、职业——人的就业生活 101

第一节 职业生涯基本分析 101

第六章 个人就业——职业生涯分析 101

二、职业的作用 105

三、职业生涯的含义 106

四、市场经济与职业生涯 108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学说 109

一、职业性——人的职业自我论 109

二、职业发展论 110

三、职业生涯系留点论 112

四、生涯认知发展论 113

第三节 职业生涯的道路 116

一、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 116

二、职业生涯道路模式 118

三、进入职业岗位的途径 120

第四节 职业选择分析 123

一、职业选择的意义 123

二、职业选择的因素 124

三、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 128

第二篇 就业问题 133

第七章 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 13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和“一五”时期的就业 133

一、第一次就业问题:1949—1957年 133

二、1949—1957年的就业政策 135

第二节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 138

一、第二次就业问题:1958—1966年 138

二、1958—1966年的就业政策 14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 141

一、第三次就业问题:1966—1976年 141

二、1966—1976年的就业政策 142

第四节 改革前期的就业 144

一、第四次就业问题:1977—1988年 144

二、1977—1988年的就业政策 145

第五节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 149

一、第五次就业问题:1988年至今 149

二、1988年以来的就业政策 153

三、积极的就业政策 159

第八章 下岗——改革中的城市就业问题 161

第一节 下岗问题的产生 161

一、人力资源过剩是存在下岗的根本原因 161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出现下岗的一般原因 162

三、经营管理不善是导致下岗的基本原因 163

四、经济体制转轨是下岗突出的直接原因 165

五、进入市场困难是职工下岗的具体原因 168

第二节 下岗职工的状况 168

一、下岗职工的自然状况 168

二、下岗职工的经济分布 169

三、下岗职工的社会状况 170

第三节 下岗的影响——成本与收益分析 171

一、国家的成本与收益 172

二、企业的成本与收益 172

一、适应改革原则 173

三、个人的成本与收益 173

第四节 解决下岗问题的原则 173

二、纳入规划原则 174

三、增加岗位原则 174

四、搞好过渡原则 175

五、讲求效益原则 175

六、调动动力原则 176

七、不拘一格原则 176

八、导向市场原则 177

第五节 再就业工程 177

一、再就业工程的由来 177

二、再就业工程的发展 178

三、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 180

第一节 历史性的任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184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出发点 184

第九章 民工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18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185

三、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187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分析 188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成本与收益 188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方向 189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 190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19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对策思路——疏导 192

二、协调关系与加强调控 193

三、完善“有序化工程” 196

第三篇 就业管理 199

第十章 就业战略 199

第一节 就业战略的地位 199

一、就业战略的基本内容 199

二、中国就业战略的演变 201

一、就业科学决策的意义 202

第二节 就业的科学决策 202

二、就业战略科学决策的模式 204

第三节 就业决策中的效益把握 207

一、就业决策的量化——人力要素的总量投入 207

二、人力资源投入的双效益原则 209

三、经济效益——就业投入的首要目标 210

四、社会效益——就业投入的选择约束 214

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 215

第十一章 就业目标分析 217

第一节 就业目标基本分析 217

一、就业目标的地位 217

二、就业目标的内涵 220

三、中国就业目标面临的问题 222

第二节 就业目标的内容 223

一、自主就业 224

二、多效就业 225

三、公平就业 226

四、充分就业 227

第三节 正确设置就业目标 232

一、中长期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 232

二、近期就业目标——促进充分就业和实行市场就业 232

第十二章 就业状况 234

第一节 就业统计 234

一、就业统计的任务和内容 234

二、劳动力资源统计 235

三、就业工作统计 237

第二节 失业率统计基本分析 239

一、正确把握失业率的重要性 239

二、失业率统计的通行方法 240

三、中国的失业率统计方法 244

第三节 中国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 246

一、统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 246

二、不同来源的数据差距大 247

三、口径问题导致数据错误 248

四、统计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251

五、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252

第四节 中国就业统计的完善 253

一、建立全面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 253

二、改进失业的统计口径 254

三、改进就业和失业的统计方法 255

四、完善下岗统计与不充分就业统计 256

五、大力强化就业统计工作 257

第十三章 政府与就业 259

第一节 政府的就业政策 259

一、就业政策的内容 259

二、充分就业政策 260

三、公平就业政策 264

第二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 268

一、就业扶助基本分析 268

二、就业扶助措施 269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服务 270

一、政府与就业服务 270

二、就业服务体系 275

三、公立职业介绍 278

第十四章 中国的就业形势 282

第一节 中国就业的基本格局 282

一、机遇与风险 282

二、中国的人力资源数量格局 283

三、增长缓慢的就业需求 285

四、中国的人力资源质量格局 287

第二节 中国的失业现状 289

一、中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水平 289

二、中国的城镇失业风险状况 291

第三节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292

一、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292

二、迅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293

三、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295

四、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 298

第十五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300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300

一、调控人力资源数量 300

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302

第二节 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303

一、大力调动社会消费需求 303

二、发掘就业岗位的潜力 305

三、开发国际性就业岗位 308

第三节 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310

一、调动各主体的就业动力 310

二、扩大国有企业的合理就业吸纳力 312

三、大力开拓多种就业渠道 317

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 320

五、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322

一、建立失业的社会安全网 325

第四节 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325

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与市场塑造 326

第五节 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327

一、建立国家劳动就业委员会 327

二、强化就业统计监测 329

三、加强失业风险监测 330

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32

附录一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人力资源与就业 334

附录二 职业指导的发展 341

附录三 中国的真实失业率与失业风险研究——德尔菲测量法结果分析 350

附录四 1978—2000年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率与失业人数估算 363

附录五 美国的就业服务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371

附录六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状况、问题与对策 377

附录七 失业与社会安全 384

结束语 398

参考资料 40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