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鲁迅学通史  二十世界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  上  1
中国鲁迅学通史  二十世界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  上  1

中国鲁迅学通史 二十世界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 上 1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梦阳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40658029
  • 页数:45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对中国20世纪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鲁迅学进行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的鸿篇力作。书中从学术史的角度,展示了中国鲁迅学的发展和变迁,复现了近一个世纪纷繁复杂的“鲁迅映象”。
《中国鲁迅学通史 二十世界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 上 1》目录

绪论 1

一、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20世纪中国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1

二、鲁迅研究的科学形态——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 9

三、鲁迅学——科学形态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13

四、鲁迅学史——鲁迅学缘起、发展及其精神文化背景转换、变迁的历史 22

五、本书的框架结构及其要义 26

宏观描述 37

第一章 鲁迅出世:中国精神文化界的惊雷(1919—1925) 37

一、鲁迅出世前的精神文化背景 37

二、《狂人日记》——鲁迅第一声呐喊的精神震撼 41

三、鲁迅杂文最初的精神反弹 47

四、《阿Q正传》问世时的精神效应 48

五、各精神文化流派对《呐喊》的评论 50

六、鲁迅映象的初步形成 57

七、小结 64

第二章 鲁迅权威地位确立后在精神文化界的反响(1925—1927) 65

一、鲁迅权威地位与世界声誉的确立 66

二、《彷徨》等著作引起的精神共鸣 69

三、鲁迅杂文不同的精神回应 75

四、狂飙社尼采精神与鲁迅精神的碰撞 78

五、对鲁迅文体的初步总结 84

六、两本鲁迅研究论集的出版 86

七、茅盾的《鲁迅论》——鲁迅映象的第二次总结 88

八、小结 92

第三章 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瞿秋白的总结(1928—1933) 93

一、创造社对鲁迅的讨伐及其精神教训 94

二、钱杏邨的鲁迅论及其精神症结 98

三、冯雪峰的鲁迅观及其精神依据 102

四、林语堂鲁迅观的精神视角 106

五、鲁迅平民精神与梁实秋贵族化精神的冲撞 108

六、李何林编的两本集子与奇人邢桐华 116

七、对鲁迅作品的学术分析 121

八、文学史论著和国外汉学著作中的鲁迅论 136

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精神总结 143

十、小结 155

第四章 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勃兴(1933—1936) 157

一、对瞿秋白的认同与鲁迅杂文研究的深化 157

二、人生—艺术精神的学理化形态——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166

三、学理精神的其他表现 184

四、无聊的声讨与力图学理化的异议 193

五、文学史著作与国外汉学家中的鲁迅论 217

六、小结 231

一、各大报刊对鲁迅逝世的最初反响 233

第五章 鲁迅逝世纪念中的评论与研究(1936—1937) 233

二、中国共产党的唁电及其他 236

三、郁达夫的《怀鲁迅》和纪念文章中的其他精粹 245

四、周作人的《关于鲁迅》及其他前期友人的评论 261

五、苏雪林的异议和胡适的学理精神 271

六、国内悼念文章中其他有学术价值者 280

七、国外悼念文章中有学术价值者 296

八、小结 301

第六章 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奠基(1937—1939) 303

一、由悼念转为学理研究——夏征农编的《鲁迅研究》出版 303

二、毛泽东的《鲁迅论》及其意义 309

三、1938年版《鲁迅全集》问世 323

四、上海“孤岛”关于“鲁迅风”的论争 329

五、鲁座的《思想家的鲁迅》及其他有价值的论文 332

六、对鲁迅古典文学著述的研究 343

七、《鲁迅的创作方法及其他》等书籍出版 345

八、陈独秀的独立之见 350

九、小结 352

第七章 鲁迅研究学理化的初步发展(1940—1949) 353

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反响 353

二、《鲁迅全集》的风行与《鲁迅三十年集》的出版 364

三、冯雪峰、胡风、周扬的鲁迅论 367

四、萧军编的《鲁迅研究丛刊》在延安出版 386

五、巴人、平心等的专著、专论及其他 392

六、鲁迅回忆录的丰收 417

七、鲁迅史实研究的开山之作——林辰的《鲁迅事迹考》 437

八、鲁迅传记写作的初创——欧阳凡海的《鲁迅的书》与王士菁的《鲁迅传》 441

九、小结 450

一、冯雪峰的鲁迅论 451

第八章 建国17年鲁迅研究的发展与挫折(1949—1966) 451

二、陈涌的鲁迅论 457

三、唐弢的鲁迅论 470

四、王瑶的鲁迅论 477

五、李长之的鲁迅论 480

六、林辰对鲁迅古籍整理工作的研究 486

七、鲁迅回忆录与十卷本《鲁迅全集》的出版 489

八、建国17年的鲁迅传记 494

九、学理精神在1957年的重挫与60年代初的回归 507

十、小结 513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对鲁迅的“左”倾扭曲与务实派的潜在努力(1966—1976) 515

一、对鲁迅的“左”倾扭曲 515

二、毛泽东论鲁迅的二律背反 518

三、务实派的潜在努力 524

四、李何林的鲁迅研究 526

五、小结 530

第十章 新时期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重振(1976—1989) 531

一、70年代末的精神过渡与初步成果 531

二、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的盛会与16卷本《鲁迅全集》的出版 546

三、80年代学理精神的重振与建立“鲁迅学”的倡议 549

四、李何林、陈涌、唐弢等老一辈鲁迅学家的新成果 552

五、林非、张恩和、孙玉石等中年鲁迅学家群的崛起 560

六、王得后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提炼与阐释 571

七、朱正、陈漱渝等在鲁迅史实研究中的“正误”与“求真” 573

八、王富仁、钱理群等新人的出现与向精神文化视角的移位 576

九、新方法、新思维的引进及其弊病 586

十、袁良骏著《鲁迅研究史》的出版与研究资料的完备化 587

十一、鲁迅传记的丰收 591

十二、小结 611

第十一章 90年代鲁迅研究学理精神的反思与升华(1990—2000) 613

一、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与鲁迅学学科建设构想的完善与成熟 613

二、林非著《鲁迅和中国文化》与精神文化视角的深化 620

三、汪晖所提出的历史“中间物”概念及其精神哲学意义 631

四、鲁迅人学思想价值的凸现与对其认识的理性化 634

五、鲁迅文本的细读及其意义的再发现 638

六、鲁迅整理古籍工作的再研究及其空白 646

七、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鲁迅研究书系”的出版 648

八、鲁迅研究的新视野和新话语 660

九、鲁迅传记写作的进展及不足 680

十、形而上研究的突破——王乾坤著《鲁迅的生命哲学》 707

十一、史的自觉——鲁迅研究学术史的视域拓展 715

十二、世纪末鲁迅研究的学理升华与面临的挑战 726

十三、小结 7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