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政著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5025082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作者承担的教育部基金项目“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研究”(11YJC710069)的结项成果。中苏关系的演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考察变量。本书将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中苏关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为主线,以二者的内在关联和逻辑互动为依托,梳理了中苏关系发展变迁的基本脉络,着重阐述了中苏关系演变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外部影响,总结和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从而为进一步推进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启示。
《中苏关系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兼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与经验启示》目录

导论 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三、研究框架及难点 15

四、研究意义 17

第一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演变的缘起与发展 19

第一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 19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关于时代、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的新思考 2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局面促使了对两制关系的再认识 24

三、斯大林“盖子”的揭开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传统体制的反思 27

第二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主要阶段 30

一、分歧产生与内部争论 31

二、矛盾激化与公开不点名批判 40

三、以“九评”为标志的公开大论战 51

四、批判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路线 60

第二章 中苏关系演变的成因分析 68

第一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远因 68

一、历史积怨、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 68

二、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 73

第二节 中苏关系演变的近因 77

一、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 77

二、苏联大国主义、苏共大党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 81

三、决策者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 85

第三章 中苏关系演变对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直接影响 90

第一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90

一、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积极调整 91

二、赶超战略的主观构想及其实践 96

三、在恢复发展经济中重归旧有模式 104

第二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 110

一、对斯大林问题的评价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 110

二、对“两全”观点的争议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 116

三、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与“反修防修”运动的兴起 121

第三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127

一、从仿效苏联文化体制到“以苏为鉴”的开启 128

二、中苏论战升级对“双百”方针实施的制约 133

三、对文化政治功能的强调与“文革”的发动 137

第四节 中苏关系演变与中国社会主义对外政策的调整 141

一、原则与策略的不同考量:在“三和”路线上的认识分歧 141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与中国的应对 145

三、由“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对外战略 150

第四章 中苏关系演变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间接影响 156

第一节 时代及时代主题的准确定位 156

一、对传统“战争与革命”时代观的反思 157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 1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新解读 164

一、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科学认识 165

二、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系统解答 1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性的深刻阐释 173

一、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174

二、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177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不争论”的理性选择 181

一、国际交往维度的意识形态“不争论” 181

二、国内政策维度的意识形态“不争论” 185

第五章 中苏关系演变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启示 190

第一节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190

一、克服“意识形态刚性”的路径依赖 191

二、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 194

三、实现意识形态建设方式的现代性转化 198

第二节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党际交往新模式 201

一、国际共运“中心论”的深刻反思 201

二、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的合理区分 205

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必要限度 209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 213

一、两制和平共处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213

二、两制冲突内容与方式的多变性 215

三、两制竞争共处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18

第四节 不断完善和提升执政党建设水平 221

一、明确党的历史方位与中心任务 221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224

三、推进党内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 228

结束语 232

主要参考文献 238

后记 2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