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力平著(内蒙古财经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72537
  • 页数:246 页
图书介绍: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主题总是围绕着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而展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有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层次和程度。本书以郑杭生教授领衔的社会运行学派的“五论”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第一个目标明确的本土化社会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建构,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成为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目录

导论 主题、视角与目标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6

一 新中国成立前早期社会学的社会学理论 6

二 社会运行学派的“五论” 9

三 重建以来的其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构建 16

第三节 本研究的视角及目标 20

一 研究方法及思路 21

二 研究视角及内容 22

三 研究的目标 23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 24

第一章 宏大背景:时代、社会、学术的三重变奏 27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两次“大航海时代” 28

一 人类进入第一次大航海时代的社会学境遇 28

二 迈进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社会学挑战 31

第二节 迈向开放的社会:从转型到快速转型 33

一 社会从守旧封闭到开放创新 34

二 社会从转型到快速转型 36

第三节 走向综合的学术:从综合走向更加综合 38

一 社会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综合趋势 39

二 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的综合趋势 40

第二章 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追问 42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积淀与承传 43

一 古希腊进步思想的奠基 43

二 启蒙与理性的时代烙印 44

三 现代批判反思的多维立场 45

第二节 中国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返本开新 47

一 古代治乱兴衰思想的启发 47

二 前后50年的历史沉淀与勃发 49

第三节 中西社会学思想的融汇与交流 54

一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承传与创新 55

二 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反思与超越 57

第三章 自觉之路: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逻辑延展 60

第一节 理论与时代的互动:生成基础 61

一 对拨乱反正时代境遇的认识及总结 62

二 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理解及思考 63

三 对中国社会学使命的反思及行动 64

第二节 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逻辑程式 69

一 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交集 69

二 社会学理论的双重逻辑 71

第三节 与西方社会学的对话:时代境遇 74

第四章 批判之维: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关键议题 79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80

一 “个人”的言说与社会的“叙事” 80

二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新构” 84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85

一 历史视野中的“传统” 86

二 历史视野中的“现代” 89

三 社会学中的“传统—现代”理想类型方法 94

四 传统的被发明与现代的成长 97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 99

一 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歧与对话 100

二 转型社会的现实思考与解读 103

第四节 现代性的“新”与“旧” 105

一 现代性的吊诡 105

二 现代性的跃迁 107

第五节 顶天立地与反思批判 110

一 世界与本土的勾连贯通 110

二 批判与建设的辩证统一 112

第六节 价值迷思与学术话语 114

一 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 115

二 左右言他与话语有权 117

第五章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解释范式 123

第一节 运行:社会发展的理论主轴 125

一 社会运行:类型、条件、机制 126

二 秩序和发展:社会运行的核心追问 127

第二节 转型:现代性的本土脉动 129

一 广义转型论的实质内涵 129

二 “度”与“势”:转型实证研究的基本骨架 130

三 转型范式的理解及应用 131

第三节 学科: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知识根基 132

一 学科起点的差异和起步的相似 133

二 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本土化” 135

三 本土化运动中的社会学“中国化” 137

第四节 互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话语 138

一 社会互构的理论基点 139

二 社会互构的逻辑理路 141

三 社会互构的实践映射 143

第五节 实践:回归经典的社会范域 145

一 实践的结构性巨变 145

二 “二维视野”的方法论意义 147

第六章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自觉意义 150

第一节 从概念的革命到革命的概念 151

第二节 朝向主客体并置的范式转换 154

第三节 从出场向在场的话语转向 155

第四节 理论回到实践与行动指向未来 158

结论与讨论 162

第一节 基本的结论 162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 167

附录一 围绕本课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69

附录二 感恩生活与悟道学术——获批郑杭生基金会学子项目感想 217

附录三 记忆中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深切缅怀恩师郑杭生先生 220

参考文献 226

后记 2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