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人类寿命学  中
人类寿命学  中

人类寿命学 中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蠡荪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6733471
  • 页数:10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生命与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中篇介绍与人类寿命有关的学术问题,下篇专述影响人类寿命的瘟疫,现代病,生物钟与亚健康等。
《人类寿命学 中》目录
标签:寿命 人类

中卷 寿命与抗衰老研究 433

第6章 寿命 433

6.1 寿命的概念 433

6.1.1 中医对寿命的认识 433

6.1.2 如何计算年龄 434

6.1.2.1 年龄分类 434

6.1.2.1.1 年代年龄 434

6.1.2.1.2 生物学年龄 434

6.1.2.1.3 心理年龄 434

6.1.2.1.4 社会年龄 434

6.1.2.2 年龄划分标准 435

6.1.3 何谓寿命 435

6.1.4 人的寿命 435

6.2.1 生长期推算法 436

6.2.2 性成熟期推算法 436

6.2.3 细胞分裂代数推算法 436

6.2 人的自然寿命 436

6.2.5 功能丧失推算法 437

6.2.6 “返老还童”推算法 437

6.2.4 生物变易时间推算法 437

6.2.7 概率理论推算法 438

6.2.8 寿命系数推算法 438

6.3 人的平均寿命 439

6.4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442

6.4.1 环境因素 443

6.4.1.1 空气 446

6.4.1.1.1 大气污染及危害 447

6.4.1.1.2 大气治理现状 451

6.4.1.1.3 负离子与健康 451

6.4.1.2 水 452

6.4.1.2.1 饮用水标准 452

6.4.1.2.2 水体污染及危害 455

6.4.1.2.3 饮水与健康 458

6.4.1.2.4 国外治理现状 462

6.4.1.3 噪音 463

6.4.1.4 光污染 464

6.4.1.5 土壤污染 465

6.4.1.6 疾病地理 466

6.4.1.6.1 癌症的地理分布 466

6.4.1.6.2 地方病的地理环境 467

6.4.1.7 气候 469

6.4.1.7.1 温室效应 470

6.4.1.7.2 热岛效应 470

6.4.1.7.4 雾的毒害 471

6.4.1.8 温度 471

6.4.1.7.3 海洋沙漠化效应 471

6.4.1.9 射线 473

6.4.1.10.2 地震 474

6.4.1.10.1 洪水 474

6.4.1.10.3 火灾 474

6.4.1.10 灾害 474

6.4.1.10.4 毒气 475

6.4.1.10.5 台风 475

6.4.1.11 环境污染与肿瘤 476

6.4.1.12 激素的两面性 478

6.4.1.13 以基因为基础的环境保护 479

6.4.1.14 中国环境现状及治理 480

6.4.2 社会因素 485

6.4.2.1 生产水平 486

6.4.2.2 心理状态 487

6.4.2.2.1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487

6.4.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488

6.4.2.2.4 老年人应克服“回归心理” 489

6.4.2.2.5 好奇心与长寿 489

6.4.2.2.3 生气时分泌物有毒 489

6.4.2.2.6 心理健康应重视 490

6.4.2.2.7 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490

6.4.2.3 职业 491

6.4.2.3.1 有利于健康的职业 491

6.4.2.3.2 自古帝王寿命短 494

6.4.2.3.3 僧侣长寿有术 494

6.4.2.3.4 受国家保护的职业病 495

6.4.2.3.5 “过劳死” 496

6.4.2.4 道德 496

6.4.2.5 疾病 498

6.4.2.6 医疗条件 499

6.4.2.7 意外伤害 500

6.4.2.8 战争 502

6.4.3 遗传因素 502

6.4.3.1 遗传 503

6.4.3.2 基因 504

6.4.3.2.1 基因病 504

6.4.3.2.2 基因与癌 505

6.4.3.2.3 基因与治疗 505

6.4.3.2.4 基因与寿命 506

6.4.3.2.5 以基因为基础的医药业 507

6.4.3.3 性别 507

6.4.3.4 身高、体重 509

6.4.3.4.1 影响身高的因素 509

6.4.3.4.2 身高与寿命 510

6.4.3.4.3 体重与寿命 513

6.4.3.6 繁殖力 515

6.4.3.5 发育期 515

6.4.4.4.4 身矮体轻长寿的机制 515

6.4.3.4.5 质疑身材增高 515

6.4.3.9 父母生育年龄 516

6.4.3.8 脂蛋白颗粒 516

6.4.3.7 代谢率 516

6.4.3.12.1 四型分类法 517

6.4.3.12 性格 517

6.4.3.10 近亲婚配 517

6.4.3.11 优生与寿命 517

6.4.3.12.2 A、B型分类法 518

6.4.3.13 外貌 519

6.4.3.12.3 性格与寿命 519

6.4.4.1 生活方式 520

6.4.4 个人因素 520

6.4.4.1.2 用脑 521

6.4.4.1.1 睡眠 521

6.4.4.1.4 修养 522

6.4.4.1.3 读书 522

6.4.4.1.6 习惯 523

6.4.4.1.5 爱好 523

6.4.4.1.8 紧张 524

6.4.4.1.7 情绪 524

6.4.4.2.1 吸烟 525

6.4.4.2 个人嗜好 525

6.4.4.2.2 饮酒 532

6.4.4.2.3 品茶 545

6.4.4.2.4 吸毒 554

6.4.4.3.1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562

6.4.4.3 饮食 562

6.4.4.3.4 平衡饮食 564

6.4.4.3.3 不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损害 564

6.4.4.3.2 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作用 564

6.4.4.3.5 分子食品简介 566

6.4.4.3.6 膳食营养与寿命 570

6.4.4.3.7 营养与长寿 573

6.4.4.4.1 运动的重要性 576

6.4.4.4 运动 576

6.4.4.4.2 不运动的危害性 577

6.4.4.4.3 运动有益健康 578

6.4.4.4.4 运动与骨健康 581

6.4.4.4.5 不合理的运动有损健康 583

6.4.4.4.6 生命不能全仰仗运动 584

6.4.4.7.1 性与精 585

6.4.4.7 性生活 585

6.4.4.5 劳动 585

6.4.4.6 劳累 585

6.4.4.7.2 性与性激素 586

6.4.4.7.3 性与心理 587

6.4.4.7.4 性与健康 590

6.4.4.7.5 性与更年期 591

6.4.4.7.6 性与寿数 592

6.4.4.8 婚姻家庭 593

6.5.1 寿命的延长 594

6.5 长寿的记录 594

6.5.2 世界长寿者及其家庭 595

6.5.3 中国长寿者及其家庭 597

6.5.4 世界长寿之最 598

6.5.6 长寿国 599

6.5.5 世界长寿地区 599

6.6.2 21世纪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600

6.6.1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标准 600

6.6 人口老龄化问题 600

6.7 人的寿命预测法 602

6.7.1.1 计算方法 603

6.7.1 美国的寿命预测法 603

6.7.1.2 测算项目 604

6.7.2 中国的寿命预测法 605

6.8.1 躯体健康 608

6.8 老年人健康的现代标准 608

6.7.3 简易寿命推测法 608

6.9.1 经验的内容 609

6.9 核心长寿经验 609

6.8.2 精神健康 609

6.8.3 日常生活能力 609

6.8.4 社会健康 609

6.8.5 经济状况 609

6.9.2.2 专家总结长寿经验 610

6.9.2.1.4 饮食有节,营养适中 610

6.9.2 命名的依据 610

6.9.2.1 中医养生观的核心 610

6.9.2.1.1 体欲常劳,劳逸适度 610

6.9.2.1.2 精神修养,情绪平衡 610

6.9.2.1.3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610

6.9.2.2.2 健康长寿等式 611

6.9.2.2.1 健康长寿十大要诀 611

6.9.2.3 历代寿星体会例证 612

6.9.2.2.3 身体健康的十个“一” 612

6.9.3 核心长寿经验的原理 613

6.10.1 麦卡效应的实验 614

6.10 长寿实验的麦卡效应 614

6.11.1 长寿是人类自身的追求 615

6.11 质疑长寿 615

6.10.2 麦卡效应的机制探讨 615

6.11.3 长寿人群淹没个性 616

6.11.2 长寿者是社会的重负 616

6.12 人为什么不能活到自然寿命 617

6.11.4 长寿社会使人类倒退 617

6.13 细胞的寿命 618

6.12.5 人的思维活动改变 618

6.12.1 人的呼吸方式改变 618

6.12.2 人的运动姿势改变 618

6.12.3 人的循环功能改变 618

6.12.4 人的消化功能改变 618

6.14.1 细胞死亡的形式和特征 619

6.14 细胞的死亡 619

6.14.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621

6.14.3 细胞凋亡的调控 623

6.15.1 死亡的概念 626

6.15 寿命的终结——死亡 626

6.14.4 细胞凋亡与医学 626

6.15.3 死亡的心理反应 627

6.15.2 死亡的原因 627

6.15.4 临死前的心态 628

6.15.6 临死前的遗言 629

6.15.5 正确对待死亡 629

6.15.7 临终关怀 631

6.15.8.2 中国首例“脑死亡” 632

6.15.8.1 脑死亡的概念 632

6.15.8 脑死亡 632

6.15.8.2.2 脑死亡与植物人 633

6.15.8.2.1 脑死亡与心脏死亡 633

6.15.8.2.4 脑死亡判定家属起决定作用 634

6.15.8.2.3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 634

6.15.9.1 安乐死的概念 635

6.15.9 安乐死 635

6.15.8.2.5 脑死亡立法标志社会文明进步 635

6.15.9.2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638

6.16 寿命的账单 639

6.15.9.3 安乐死在中国现有法律中的地位 639

6.17 展望 640

7.1 衰老的概念 643

第7章 衰老 643

7.1.1 衰老与老化 645

7.1.4.1 衰老是正常生理现象 646

7.1.4 衰老的种类 646

7.1.2 衰老的特性 646

7.1.3 衰老的特征 646

7.1.4.4 心理性衰老 647

7.1.4.3 病理性衰老 647

7.1.4.2 生理性衰老 647

7.1.5 衰老的过程 648

7.2 人何时才称为衰老 649

7.3 影响衰老的因素 650

7.3.1.1 遗传因素 651

7.3.1 内在因素 651

7.3.1.2 免疫因素 652

7.3.2.1 环境因素 654

7.3.2 外在因素 654

7.3.1.3 内分泌因素 654

7.3.1.4 神经-内分泌因素 654

7.3.1.5 酶因素 654

7.3.2.3 营养因素 655

7.3.2.2 物理因素 655

7.3.2.3.1 脂肪令你衰老 656

7.3.2.3.2 肉类促进衰老 657

7.3.2.3.3 大量饮酒促衰老 658

7.3.2.3.4 高热卡使你衰老 659

7.3.2.4 感染因素 660

7.3.2.3.5 过量的铁促进衰老 660

7.3.3 心理因素 661

7.3.2.7 生活方式 661

7.3.2.5 药物因素 661

7.3.2.6 社会因素 661

7.3.4 中医对衰老因素的认识 662

7.3.4.2 对衰老的认识 663

7.3.4.1 衰老的原因 663

7.4.2 人体功能衰老的表现 664

7.4.1 中医对衰老过程及生理特征变化的认识 664

7.4 人类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 664

7.4.4 衰老时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变化 665

7.4.3 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变化 665

7.4.5.1 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变化 666

7.4.5 免疫功能的衰老变化 666

7.4.5.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668

7.4.5.3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669

7.4.6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672

7.4.7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674

7.5 衰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676

7.5.1.2 衰老细胞细胞膜及内膜系统的变化 677

7.5.1.1 衰老细胞形态的变化 677

7.5.1 衰老细胞内的变化 677

7.5.1.4 衰老细胞胞质的变化 678

7.5.1.3 衰老细胞细胞核的变化 678

7.5.1.6 衰老细胞的肥大与增生 680

7.5.1.5 衰老细胞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变化 680

7.5.1.7 衰老细胞的丢失 681

7.5.2.3 淀粉样变 682

7.5.2.2 体液的变化 682

7.5.2 衰老细胞外的变化 682

7.5.2.1 基质 682

7.6 衰老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 683

7.5.3 衰老细胞的功能变化 683

7.5.2.4 特殊部位的基质改变 683

7.6.1 人体衰老的外部特征 684

7.6.2 身体结构的衰老变化 685

7.6.4 感觉器官的衰老变化 686

7.6.3 组织成分的衰老变化 686

7.6.5 神经系统的衰老变化 688

7.6.6 循环系统的衰老变化 690

7.6.7 呼吸系统的衰老变化 692

7.6.8 消化系统的衰老变化 693

7.6.9 泌尿系统的衰老变化 695

7.6.10 生殖系统的衰老变化 696

7.6.11 免疫系统的衰老变化 697

7.6.12 内分泌系统的衰老变化 698

7.6.14 运动系统的衰老变化 699

7.6.13 淋巴网状系统的衰老变化 699

7.6.15 血液系统的衰老变化 701

7.7.1.1 温热学说 702

7.7.1 古老的衰老学说 702

7.7 衰老的理论和学说 702

7.7.2.1 肾气虚衰学说 703

7.7.2 中国中医学论衰老 703

7.7.1.2 “天癸”论 703

7.7.2.3 阴阳失调学说 704

7.7.2.2 脾胃虚衰学说 704

7.7.3 现代医学论衰老 705

7.7.2.5 气虚血瘀学说 705

7.7.2.4 精气神学说 705

7.7.3.1 代谢学说 706

7.7.3.5 大脑衰退学说(附:脑中心学说) 707

7.7.3.4 衰老中枢学说 707

7.7.3.2 自家中毒学说 707

7.7.3.3 废物学说 707

7.7.3.6 有害物质蓄积学说 708

7.7.3.7 交联学说 709

7.7.3.8.1 自由基的生成与特征 710

7.7.3.8 自由基学说 710

7.7.3.8.2 自由基的功能与危害 715

7.7.3.8.4 自由基的检测 717

7.7.3.8.3 自由基对衰老的影响 717

7.7.3.8.5 延缓衰老与自由基 719

7.7.3.9 神经内分泌学说 725

7.7.3.10 免疫失调学说 727

7.7.3.11 蛋白质合成受损学说 730

7.7.3.13 遗传程序学说 731

7.7.3.12 DNA损伤修复学说 731

7.7.3.14 遗传基因学说 732

7.7.3.15.1 反转录酶实验 733

7.7.3.15 分子钟学说 733

7.7.3.16 细胞分裂学说 734

7.7.3.15.2 体外细胞分裂实验 734

7.7.3.18.1 启契 735

7.7.3.18 微循环学说 735

7.7.3.17 溶酶体膜损伤学说 735

7.7.3.18.2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36

7.7.3.18.3 微循环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单位 737

7.7.3.18.5 微循环功能衰退是衰老的起始 738

7.7.3.18.4 微循环障碍是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 738

7.7.3.18.6 衰老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 739

7.7.3.18.7 微循环障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746

7.7.3.18.8 正常的微循环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747

7.7.3.20 放射损伤学说 748

7.7.3.19 精神心理学说 748

7.7.3.21 微量元素学说 749

7.7.3.22 细胞脱水学说 750

7.7.3.23.1 端粒和端粒酶 751

7.7.3.23 染色体端粒学说 751

7.7.3.23.2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752

7.7.3.23.4 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753

7.7.3.23.3 端粒、端粒酶假说 753

7.7.3.23.6 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754

7.7.3.23.5 端粒假说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754

7.7.3.24.1 细胞周期 755

7.7.3.24 细胞凋亡学说 755

7.7.3.24.2 体内有丝分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756

7.7.3.24.4 衰老个体中肝细胞的凋亡 757

7.7.3.24.3 衰老个体中有丝分裂后细胞的凋亡 757

7.7.3.24.7 凋亡学说的进展 758

7.7.3.24.6 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细胞凋亡 758

7.7.3.24.5 衰老个体中干细胞的凋亡 758

7.7.3.26 死亡腺学说 761

7.7.3.25 线粒体学说 761

7.7.4.1 自由基与衰老 762

7.7.4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762

7.7.4.2 细胞凋亡与衰老 764

7.7.4.3 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退行性疾病 767

7.7.5 衰老机制的研究趋向 770

7.8.2 健康老人的特征 771

7.8.1 人类机体老化的进程 771

7.8 衰老的测定方法 771

7.8.3.1 衰老的自我感觉 772

7.8.3 人体衰老测定法 772

7.8.3.3 人体衰老自测法 773

7.8.3.2 生理功能测定法 773

7.8.3.5 心理老化自测法 774

7.8.3.4 人体老化简易自测法 774

7.8.4 心理衰老与体质衰老的关系 775

7.9.1 衰老实验的模式系统 776

7.9 衰老的功能性试验 776

7.9.2.1.1 果蝇寿命试验 778

7.9.2.1 寿命试验 778

7.9.2 延缓衰老药物的研究方法 778

7.9.2.1.2 小鼠寿命试验 780

7.9.2.1.3 家蚕寿命试验 781

7.9.2.1.4 人二倍体培养细胞寿命试验 782

7.9.2.2.1 过氧化脂质测定 784

7.9.2.2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 784

7.9.2.2.2 脂褐素(LF)测定 786

7.9.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787

7.9.2.3 老化相关酶测定 787

7.9.2.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789

7.9.2.3.4 单胺氧化酶B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792

7.9.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792

7.9.2.3.5 Na+-K+-ATP酶活性测定 794

7.9.2.4.1 人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测定 797

7.9.2.4 生物膜功能试验 797

7.9.2.4.2 人红细胞膜封闭度测定 799

7.9.2.4.3 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测定 801

7.9.2.4.4 人红细胞影泡膜脂流动性测定 803

7.9.2.4.5 大鼠完整红细胞膜脂流动性测定 805

7.9.2.4.6 人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含量测定 806

7.9.2.5.1 血清载脂蛋白AI及B测定 809

7.9.2.5 调节代谢实验 809

7.9.2.5.2 皮肤胶原蛋白测定法 811

7.9.2.5.3 人血或尿中羟脯氨酸的测定法 813

7.9.2.5.4 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815

7.9.2.5.5 尿羟脯氨酸的测定法 816

7.9.2.5.6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 818

7.9.2.5.7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 819

7.9.2.5.8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823

7.9.2.6.1 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测定 824

7.9.2.6 免疫调节实验 824

7.9.2.6.2 T淋巴细胞测定 825

7.9.2.6.3 其他免疫功能细胞测定 831

7.9.2.6.4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835

7.9.2.6.5 B淋巴细胞测定 839

7.9.2.6.6 细胞因子测定 841

7.9.2.7 抗应激实验 842

7.9.2.6.7 可溶性免疫分子测定 842

7.9.2.7.2 小鼠缺氧耐氧试验 843

7.9.2.7.1 小鼠游泳试验 843

7.9.2.7.4 高温法 846

7.9.2.7.3 低温法 846

7.9.2.7.5 放射损伤法 847

7.9.2.8 内分泌调节试验 848

7.9.2.8.1 性激素样功能实验 849

7.9.2.8.2 性激素生成实验 852

7.9.2.8.4 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实验 856

7.9.2.8.3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功能实验 856

7.9.2.9.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及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 860

7.9.2.9 脑功能实验 860

7.9.2.9.2 学习记忆的测定方法 862

7.9.2.9.3 中枢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 867

7.9.3.1.2 代谢产物测定 871

7.9.3.1.1 生存试验 871

7.9.3 抗衰老保健食品的功能测试 871

7.9.3.1 动物试验 871

7.9.3.2.1 血清丙二醛(MDA)测定 872

7.9.3.2 人体试验 872

7.9.3.1.3 老化相关酶测定 872

7.9.3.3 抗衰老保健食品举例 873

7.10.2 脂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6

7.10.1 自由基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6

7.9.3.4 延缓衰老的中草药及食物的现代研究 876

7.10 衰老与老年病 876

7.10.4 神经内分泌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7

7.10.3 糖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7

7.10.7 微量元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8

7.10.6 社会心理因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8

7.10.5 免疫功能失调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8

7.11.1.1 T细胞冷藏法 884

7.11.1 历来延缓衰老方法简介及评价 884

7.11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方法 884

7.11.1.6 金属铬合剂法 885

7.11.1.5 核酸添加法 885

7.11.1.2 人体冷冻法 885

7.11.1.3 致死激素抑制法 885

7.11.1.4 抗氧化物法 885

7.11.1.12 睡眠法 886

7.11.1.11 超浸润法 886

7.11.1.7 苏打水浴法 886

7.11.1.8 细胞注入法 886

7.11.1.9 限食法 886

7.11.1.10 器官移植法 886

7.11.1.15 饮食延缓衰老法 887

7.11.1.14 摘除脑垂体内的“丧钟” 887

7.11.1.13 抑制基因法 887

7.11.2.1.2 适度节食——热量限制 888

7.11.2.1.1 改进生活方式 888

7.11.2 抗衰老的具体措施 888

7.11.2.1 延缓衰老的具体措施 888

7.11.2.1.4 生物学干预 889

7.11.2.1.3 维生素及药物的干预 889

7.11.2.2.3 净化自由基的抗衰老方法 890

7.11.2.2.2 增强免疫功能 890

7.11.2.2 抗衰延寿四法 890

7.11.2.2.1 调节“寿命” 890

7.11.3.1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增强体质 891

7.11.3 抗衰延寿的身心原则 891

7.11.2.2.4 限制能量的抗衰老法 891

7.11.2.3 生活中抗衰老措施 891

7.11.2.3.1 保持标准体重 891

7.11.2.3.2 大量饮水 891

7.11.2.3.3 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891

7.11.2.3.4 补充核酸 891

7.11.3.3 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 892

7.11.3.2 维持与社会接触 892

7.11.3.6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893

7.11.3.5 生活富于艺术 893

7.11.3.4 和睦的家庭生活 893

7.11.4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营养素及食物 894

7.11.3.7 应从战略观点规划老龄化问题 894

7.11.4.1 抗氧化物的临床疗效 895

7.11.4.2 维生素E 896

7.11.4.3 维生素C 898

7.11.4.4 β-胡萝卜素 900

7.11.4.5 B族维生素 903

7.11.4.6 铬(Cr) 907

7.11.4.7 锌(Zn) 908

7.11.4.8 钙(Ca) 910

7.11.4.9 维生素D 913

7.11.4.10 镁(Mg) 914

7.11.4.11 硒(Se) 916

7.11.4.12 谷胱甘肽(GSH) 919

7.11.4.13 辅酶Q10 921

7.11.4.14 银杏 922

7.11.4.15 大蒜 924

7.11.4.16 水果和蔬菜 928

7.11.4.17 鱼 932

7.11.4.18 大豆 933

7.11.4.20 蜂蜜 935

7.11.4.19 茶 935

7.11.4.21 食用菌 936

7.11.4.21.1 猴头菇 938

7.11.4.21.2 密环菌 942

7.11.4.22.1 螺旋藻 943

7.11.4.22 海藻 943

7.11.4.22.2 马尾藻 947

7.11.5 国外抗氧化为主的抗衰疗法 948

7.11.5.1 老态龙钟不是自然归宿 949

7.11.5.2 防止动脉硬化 951

7.11.5.3 防止心脏老化 952

7.11.5.5 恢复低下的免疫系统功能 953

7.11.5.4 清除高半胱氨酸 953

7.11.5.6 清除过量的胰岛素 954

7.11.5.8 预防高血压 956

7.11.5.7 预防癌症 956

7.11.5.9 预防白内障 957

7.11.5.10.1 药物补充物抗衰老的建议 958

7.11.5.10 延缓和逆转衰老过程的措施 958

7.11.5.10.2 饮食抗衰老的建议 960

7.11.6.3 阴虚 962

7.11.6.2 血虚 962

7.11.6 中医对衰老的辨证分型及保健原则 962

7.11.6.1 气虚 962

7.11.7.1 人参 963

7.11.7 抗衰延寿的天然药物 963

7.11.6.4 阳虚 963

7.11.7.2 三七 965

7.11.7.3 女贞子 967

7.11.7.4 天麻 969

7.11.7.5 玉米须 970

7.11.7.6 红芪 971

7.11.7.7 地黄 973

7.11.7.8 灵芝 975

7.11.7.9 何首乌 979

7.11.7.10 补骨脂 982

7.11.7.11 罗布麻 984

7.11.7.12 枸杞子 988

7.11.7.13 党参 991

7.11.7.14 淫羊藿 994

7.11.7.15 银杏果 997

7.11.7.16 黄芪 998

7.11.7.17 黄精 1006

7.11.7.18 余甘子 1008

7.11.7.19 西洋参 1009

7.11.7.20 绞股蓝 1011

7.11.7.21 冬虫夏草 1017

7.11.7.22 芦荟 1023

7.11.7.23 蜂王浆 1031

7.11.7.24 花粉 1032

7.11.7.25 蝮蛇 1039

7.11.7.26 蚂蚁 1041

7.11.8.1.1 维生素A 1042

7.11.8.1 天然抗氧化剂 1042

7.11.8 抗衰老延寿的化学药物 1042

7.11.8.1.3 甘露醇 1043

7.11.8.1.2 半胱氨酸 1043

7.11.8.1.6 皮质激素 1044

7.11.8.1.5 酪氨酸 1044

7.11.8.1.4 尿酸 1044

7.11.8.2.1 超氧化物歧化酶 1046

7.11.8.2 抗氧化酶 1046

7.11.8.2.5 氢过氧化物磷酸脂解酶 1047

7.11.8.2.4 过氧化氢酶 1047

7.11.8.2.2 过氧化物酶 1047

7.11.8.2.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1047

7.11.8.3.2 环磷酰胺 1048

7.11.8.3.1 硫唑嘌呤 1048

7.11.8.3 免疫调节剂 1048

7.11.8.3.4 干扰素 1049

7.11.8.3.3 胸腺素 1049

7.11.8.3.6 多核苷酸 1051

7.11.8.3.5 转移因子 1051

7.11.8.4 核酸制剂 1052

7.11.8.5 溶酶体膜稳定剂 1053

7.11.8.6.2 盐酸L-赖氨酸 1054

7.11.8.6.1 酰胺吡咯烷酮 1054

7.11.8.6 延缓大脑衰老的制剂 1054

7.11.8.6.5 脑活素 1055

7.11.8.6.4 胞二磷胆碱 1055

7.11.8.6.3 γ-氨基丁酸 1055

7.11.8.6.9 溴化氨乙基异硫脲 1056

7.11.8.6.8 乙酰谷酰胺 1056

7.11.8.6.6 阿尼西坦 1056

7.11.8.6.7 盐酸吡硫醇 1056

7.11.8.6.11 弟哥静 1057

7.11.8.6.10 氯酯醒 1057

7.11.8.6.12 左旋多巴 1058

7.11.8.6.14 都可喜 1059

7.11.8.6.13 Trental 1059

7.11.8.6.16 占地诺烟酸盐 1060

7.11.8.6.15 维生素H3 1060

7.11.8.6.19 艾地苯醌 1061

7.11.8.6.18 桂益嗪 1061

7.11.8.6.17 布酚宁 1061

7.11.8.6.21 适脑脉-30片 1062

7.11.8.6.20 心脑舒通 1062

7.11.9.1 施尔康 1063

7.11.9 抗衰延寿的复合营养素 1063

7.11.8.7 1.6-二磷酸果糖 1063

7.11.9.5 健老泰 1064

7.11.9.4 盖福润 1064

7.11.9.2 维尔康 1064

7.11.9.3 施宝康补丸 1064

7.11.10 抗衰延寿的中药与方剂 1065

7.11.10.1.4 刺五加 1066

7.11.10.1.3 茯苓 1066

7.11.10.1 抗衰延寿的中药 1066

7.11.10.1.1 白术 1066

7.11.10.1.2 山药 1066

7.11.10.1.8 肉苁蓉 1067

7.11.10.1.7 紫河车 1067

7.11.10.1.5 桑椹 1067

7.11.10.1.6 鹿茸 1067

7.11.10.1.12 肉桂 1068

7.11.10.1.11 菟丝子 1068

7.11.10.1.9 巴戟天 1068

7.11.10.1.10 山茱萸 1068

7.11.10.1.15 玉竹 1069

7.11.10.1.14 天门冬 1069

7.11.10.1.13 杜仲 1069

7.11.10.1.19 五味子 1070

7.11.10.1.18 楮实 1070

7.11.10.1.16 泽泻 1070

7.11.10.1.17 桑寄生 1070

7.11.10.2.2 枸杞酒 1071

7.11.10.2.1 枸杞煎 1071

7.11.10.1.20 菊花 1071

7.11.10.2 抗衰延寿传统方剂 1071

7.11.10.2.6 旱莲散 1072

7.11.10.2.5 金陵煎 1072

7.11.10.2.3 二黄丸 1072

7.11.10.2.4 白术酒 1072

7.11.10.2.10 七宝美髯丹 1073

7.11.10.2.9 何首乌丸 1073

7.11.10.2.7 少阳丹 1073

7.11.10.2.8 不老丹 1073

7.11.10.3.2 黄芪粉针剂 1074

7.11.10.3.1 刺五加注射剂 1074

7.11.10.2.11 莲实、鸡头实方 1074

7.11.10.2.12 胡桃丸 1074

7.11.10.2.13 琼玉膏 1074

7.11.10.2.14 服黄精方 1074

7.11.10.3 抗衰延寿的中药制剂 1074

7.11.10.3.5 血塞通注射液 1075

7.11.10.3.4 心脑灵片剂 1075

7.11.10.3.3 防老丸 1075

7.11.11.1 衰老理论的演变指导抗衰老实践 1076

7.11.11 自然衰老探源与抗衰老途径 1076

7.11.10.3.6 灯盏花素(breviscapine)片剂及注射剂 1076

7.11.10.3.7 老维生胶丸 1076

7.11.11.2 遗传密码的突变决定衰老的进程 1077

7.12 预防和延缓衰老 1078

7.11.11.4 社会经济影响人类精神健康 1078

7.11.11.3 生物钟是衰老的物质载体 1078

7.12.1 选择脂肪预防衰老 1079

7.12.3 适量饮酒延缓衰老 1080

7.12.2 对待肉类防止衰老 1080

7.12.4 减少热卡,使人类停止衰老 1082

7.13.1 有关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 1083

7.13 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与瞻望 1083

7.12.5 防止铁过量防衰老 1083

7.13.1.3 细胞、分子水平对衰老机制的研究 1084

7.13.1.2 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对衰老的影响 1084

7.13.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衰老的影响 1084

7.13.1.4 基因转录、表达与衰老的关系 1085

7.13.2.1 限食抗衰老的研究 1086

7.13.2 对衰老与延缓衰老实际应用的研究 1086

7.13.1.5 生长因子与衰老的关系 1086

7.13.1.6 自由基、微量元素与衰老的关系 1086

7.13.1.7 其他亚细胞水平的研究 1086

7.13.1.8 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 1086

7.13.2.4 生化制剂抗衰老的研究 1087

7.13.2.3 免疫工程抗衰老的研究 1087

7.13.2.2 发酵乳制品抗衰老的研究 1087

7.13.3.2 自由基与微量元素的研究 1088

7.13.3.1 重点应是开展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1088

7.13.2.5 激素抗衰老的研究 1088

7.13.2.6 更换器官抗衰老的研究 1088

7.13.3 对衰老及延缓衰老研究的瞻望 1088

7.13.4 目前的抗衰老疗法质疑 1089

7.13.3.7 常见老年病发病机制与衰老机制交叉点的研究 1089

7.13.3.3 继续进行整体水平的研究 1089

7.13.3.4 开展衰老指标的研究 1089

7.13.3.5 衰老模型的研究 1089

7.13.3.6 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 10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