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盛芹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6034692
  • 页数:390 页
图书介绍: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目录

第一节 构造-地貌轮廓及区域地层系统 1

第一章 燕山地区构造运动序列及构造区带划分 崔盛芹 1

第二节 构造运动序列与构造演化阶段 8

第三节 构造区带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11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燕山及邻区遥感影像特征 吴珍汉 16

第一节 依据资料与解译方法 16

第二节 燕山及邻区重要的线性构造、环状构造及其展布规律 18

参考文献 23

第一节 地球物理场基本特征 24

第三章 燕山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岩石圈组构及三维构造格局 崔盛芹 24

第二节 岩石圈结构特征及组成-结构模型 27

第三节 岩石圈组构特点的大地构造类型 33

第四节 岩石圈不同深度的三维构造格局 35

参考文献 41

第四章 燕山陆内造山带中元古代—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背景 崔盛芹 42

第一节 中新元古代区域地层与古地理概貌 42

第二节 燕山拗拉槽中新元古代古地理-古构造演化 44

第三节 克拉通盖层古生代阶段的古地理-古构造轮廓 57

参考文献 62

第五章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特点与区域断裂系统 崔盛芹 吴珍汉 63

第一节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及陆内变形特点 63

第二节 燕山及邻区深断裂带与主干断裂带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70

参考文献 80

第六章 燕山地区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基本特征 易明初 吴满路 82

第一节 新生代陆内造山运动 82

第二节 燕山地区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表现类型 83

第三节 喜马拉雅期地壳运动的期幕划分 96

第四节 构造组合、应力场及力源的初步分析 106

第五节 结论 107

参考文献 108

第七章 燕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岩浆活动 李锦蓉 109

第一节 中新生代岩浆活动时空分布 109

第二节 中新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 116

第三节 中新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环境 119

第四节 花岗岩成因类型、侵位机制与造山作用 127

第五节 主要结论 140

参考文献 143

第八章 燕山陆内造山带构造地球化学及区域成矿作用 尹华仁 145

第一节 陆内造山期前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145

第二节 主造山期加强的北东向构造-岩浆岩隆起带及减弱的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的物质特征 147

第三节 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的物质调整 152

第四节 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区域成矿作用 158

第五节 燕山陆内造山作用的构造动力控矿聚矿 167

参考文献 171

第九章 燕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金、多金属成矿特点 吴珍汉 173

第一节 金、多金属矿化类型 173

第二节 金、多金属成矿时期 174

第三节 金、多金属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178

第四节 燕山陆内造山带与其他类型构造带金、多金属矿化特点的比较分析 181

参考文献 183

第十章 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演化 沈淑敏 185

第一节 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边界力作用方式和方向的三维解析 185

第二节 中生代构造应力场及变形挠度场的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 190

参考文献 207

第十一章 燕山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 马寅生 208

第一节 古近纪构造应力场特征 208

第二节 古近纪末构造应力场特征 215

第三节 新近纪构造应力场特征 219

第四节 第四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224

第五节 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与造山作用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十二章 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新生代造山过程与造山机制 崔盛芹 吴珍汉 230

第一节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 230

第二节 陆内造山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概况 242

第三节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机制 250

参考文献 259

第十三章 燕山型陆内造山作用与东亚滨太平洋地区构造演化关系 崔盛芹 261

第一节 东亚滨太平洋地区晚古生代古构造环境演变 261

第二节 印支期古构造格局变革伊始与陆内始造山作用 264

第三节 燕山期古构造格局变革高峰与陆内主造山作用 269

第四节 喜马拉雅期区域性强烈裂解过程与陆内重造山作用 274

参考文献 278

第十四章 燕山型陆内造山带在全球构造带中的位置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崔盛芹 280

第一节 对造山作用、造山带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280

第二节 全球性中新生代造山带的类型划分及展布轮廓 282

第三节 全球性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带鉴别标志、基本类型及发育特点 284

第四节 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289

参考文献 292

内容概要(英文) 294

图版说明及图版 3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