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洪波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308146357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马克思理论中长期被遮蔽的个人理论为研究内容,对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文本中马克思关于个人问题的阐述进行体系化的归整;以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内在规定、价值诉求考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从中提炼出引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视域。本书以马克思理论中长期被遮蔽的个人理论为研究内容,注重把握“整体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文本解读、逻辑梳理、内涵阐释和价值发掘,力求完整地再现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概貌。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性与当代性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1

二、研究现状与基础 11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8

第一章 “个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出场 23

一、时代变迁与现实境遇 24

(一)意识形态背景: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兴起 24

(二)社会时代背景:时代所面临的人的异化及解放问题 26

(三)个人生活背景:家庭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28

二、形成发展与思想嬗变 31

(一)基于自我意识和类本质的抽象表达 31

(二)基于类本质与个人感性存在对立的逻辑确证 35

(三)基于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 41

(四)基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统一的经济学研究 46

三、思想渊源与转换超越 51

(一)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学思想 51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学思想 54

(三)马克思的转换与超越 59

第二章 马克思构建个人理论的致思理路 66

一、“个人”概念之纬的厘清 66

(一)“人”、“个人”、“个体” 67

(二)关系中的个人:马克思“个人”概念的思维定位 71

(三)生产实践:马克思“个人”概念的出发点 76

二、逻辑前提、核心线索与基本问题 79

(一)逻辑前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 79

(二)核心线索: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81

(三)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85

三、三重逻辑的分野与整合 87

(一)理论探索的早期:三重逻辑从相互脱节到粗糙结合 88

(二)理论探索的成熟期: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与科学结合 94

四、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性 97

(一)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97

(二)整体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 99

(三)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融合 101

(四)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的一致 103

(五)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用 104

第三章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整体图景 107

一、个人本体论 107

(一)个人存在的三重本质 108

(二)作为类、群体以及个体的个人 112

(三)个人的存在特征 116

二、个人社会观 120

(一)个人的社会性 120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24

(三)个人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 128

三、个人历史观 133

(一)现实的个人与历史性生存 134

(二)社会历史与个体发展历史 138

(三)个人历史性生存的三形态 141

四、个人价值观 148

(一)个性:个体主体性的独特性 148

(二)权利: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标志 151

(三)自由:个人本质潜能的现实化 154

(四)个人的异化与解放:对个人生存的终极关怀 157

第四章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向度 161

一、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主体:现实的个人 161

(一)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 161

(二)作为独立价值主体的现实的个人 164

二、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维度:多向性 168

(一)从“虚假的个人”转变为“真实的个人” 168

(二)从“地域性的个人”生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 173

(三)从“片面的个人”跃升为“完整的个人” 179

(四)从“偶然的个人”指向“有个性的个人” 184

三、马克思个人理论的价值目标: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89

(一)个体发展与类发展 190

(二)个人全面发展与个人自由发展 195

(三)通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路径 202

第五章 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当代性 210

一、马克思个人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在场性 210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 211

(二)个体化时代与中国语境 215

(三)社会转型与个人观念的转型 218

二、当代中国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境遇 222

(一)个人主体性日渐凸显但存在相当差距 223

(二)个人利益诉求片面化、物质化导致生存困境 226

(三)个人的自由权利扩大但仍存在诸多阻碍因素 230

(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疏离并出现原子化倾向 234

(五)个人与共同体间有张力但呈现出协调趋势 237

三、马克思个人理论与当代中国个人发展 241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视域 241

(二)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个人发展的现实路径 246

结语 256

参考文献 257

索引 267

后记 26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