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霞主编;崔军,孙俊华副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305160970
- 页数:409 页
第一章 导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2
(一)研究框架 2
(二)研究对象 3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3
(一)研究思路 3
(二)案例研究设计 3
第二章 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 6
一、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6
二、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8
(一)入学标准 9
(二)培养方式 20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25
(四)学位标准 26
三、美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27
(一)课程结构 27
(二)课程教学 29
(三)课程管理 30
(四)课程评价 30
四、美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31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31
(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32
五、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33
(一)灵活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34
(二)培养过程实行小组指导和淘汰制 34
(三)日益注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 35
(四)科研训练中强调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研究 35
(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高 37
六、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 38
第三章 哈佛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41
一、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41
(一)发展历史 41
(二)招生情况 41
二、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43
(一)教育理念 43
(二)教育目标 43
三、哈佛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4
(一)入学标准 44
(二)培养方式 45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48
(四)学位标准 48
(五)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 49
四、哈佛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50
(一)课程结构 50
(二)课程教学 52
(三)课程评价 52
五、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53
(一)机构保障 53
(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要求 53
(三)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 54
(四)课程与教学评估 55
六、哈佛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55
(一)坚持追求真理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 55
(二)以高、精、尖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55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56
(四)完善的制度保障 56
(五)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相随 56
第四章 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57
一、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概况 57
(一)发展历史 57
(二)招生情况 57
(三)教育质量 61
二、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62
(一)“实用教育”的培养理念 62
(二)“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 62
三、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62
(一)入学标准 62
(二)培养方式 65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69
(四)学位标准 69
(五)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 70
四、斯坦福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71
(一)课程结构 71
(二)课程教学 72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73
五、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74
(一)导师质量的保障 74
(二)委员会质量的保障 75
(三)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要求 75
(四)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 76
(五)课程与教学评估 76
六、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77
(一)树立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77
(二)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77
(三)提倡跨学科教育,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77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78
(五)专业发展与人生发展相结合,精神和灵魂的教育 78
第五章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79
一、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概况 79
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 80
三、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81
(一)入学标准 81
(二)培养方式 87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89
(四)学位标准 90
(五)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 92
四、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 92
(一)课程结构 92
(二)课程教学 95
(三)课程管理 95
(四)课程评价 96
五、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96
(一)导师遴选制度 96
(二)研究生教育委员会 97
(三)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要求 98
(四)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 98
(五)课程与教学评估 98
六、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98
(一)培养模式的特征 98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99
第六章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01
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101
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 101
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02
(一)入学标准 102
(二)培养方式 107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109
(四)学位标准 109
(五)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 111
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112
(一)课程结构 112
(二)课程教学 118
(三)课程管理 119
(四)课程评价 119
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119
(一)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 119
(二)校董事会 119
(三)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要求 120
(四)课程与教学督导活动 120
(五)课程与教学评估 120
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121
(一)培养模式的特征 121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121
第七章 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 122
一、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122
(一)高级学位型培养模式阶段(约13世纪—19世纪中期) 122
(二)研究型培养模式阶段(19世纪中期—二战前) 122
(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阶段(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123
(四)协作式培养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123
二、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124
(一)入学标准 124
(二)培养方式 125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127
(四)学位标准 127
(五)研究生培养经费 130
三、英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131
(一)课程设置 132
(二)课程教学 133
(三)课程管理和评价 134
四、英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134
(一)外部监控机制 134
(二)内部监控机制 137
五、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138
(一)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相结合 138
(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各有侧重 138
(三)宽进严出的招生与淘汰制培养并存 138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39
六、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 139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呈融合化改革趋势 139
(二)研究生教育呈弹性化改革趋势 140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呈综合化改革趋势 140
第八章 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41
一、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141
二、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 143
(一)剑桥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143
(二)研究生院宗旨:以工程学院为例 143
(三)剑桥大学研究生责任和学校期望 143
(四)住宿学院的要求 144
三、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44
(一)入学标准 144
(二)培养方式 147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150
(四)学位标准 151
四、剑桥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152
(一)课程结构 152
(二)课程教学 153
(三)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155
五、剑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 156
(一)委员会质量的保障 157
(二)课程与教学评估 159
六、剑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160
(一)研究生培养“严入严出”,研究“过程”与“结果”并重 160
(二)坚持导师制与住宿学院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160
(三)课程设置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深度,强调学生的技能发展与应用 160
(四)强调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育质量保障工作 161
第九章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62
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概况 162
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目标 163
(一)学校宗旨 163
(二)研究生院宗旨 163
(三)博士生培养目标 163
(四)研究生学生守则 164
三、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 165
(一)入学标准 165
(二)教育成本和资助 166
(三)培养方式 169
(四)考核及淘汰制度 172
(五)学位论文标准 173
四、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 175
(一)课程结构 175
(二)课程教学 180
(三)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180
五、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181
(一)导师的培训 181
(二)委员会质量的保障 181
(三)课程与教学评估 183
六、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184
(一)坚持“卓越”的教育理念与“创新”、“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184
(二)采取双导师指导制度,注重对导师指导能力的培训 185
(三)依据培养模式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 185
(四)进度评估与培养方案审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机制 185
第十章 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 186
一、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186
(一)博洛尼亚进程 187
(二)卓越计划 187
(三)15校联盟 188
二、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189
(一)招生入学 189
(二)培养方式 190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192
(四)学位论文标准 193
三、德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193
(一)课程结构 194
(二)课程教学 194
(三)课程管理 195
(四)课程评价 195
四、德国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195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96
(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196
五、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197
六、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 197
(一)一流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197
(二)不断创新课程实施体系 198
(三)注重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198
第十一章 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00
一、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200
二、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202
三、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203
(一)入学标准 203
(二)经济资助 203
(三)培养方式 205
(四)考核与评价制度 208
(五)学位标准 210
四、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11
(一)课程结构 211
(二)课程教学 214
(三)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217
五、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218
(一)过程监控机制 218
(二)内部监控机制 219
六、柏林自由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9
(一)集群科研模式 219
(二)积极实施模块课 220
(三)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 220
(四)学习工作和创业相互衔接 220
(五)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 220
第十二章 海德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22
一、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222
二、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223
三、海德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224
(一)入学标准 224
(二)培养方式 227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227
(四)学位标准 228
(五)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 229
四、海德堡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29
(一)课程结构 229
(二)课程教学 231
(三)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232
五、海德堡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235
(一)目标监控机制 235
(二)过程监控机制 235
(三)内部监控机制 235
六、海德堡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35
(一)多重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235
(二)从“学徒式”培养模式向集体培养模式转化 236
(三)高度重视国际化 236
(四)重视研究 236
(五)积极推行模块化教学 237
第十三章 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38
一、哥廷根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238
(一)哥廷根大学的发展历程 238
(二)招生情况 238
(三)教职工规模 241
(四)哥廷根大学排名 241
二、哥廷根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241
三、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 242
(一)招生标准 242
(二)培养方式 244
(三)论文的要求、写作及答辩 244
(四)培养经费 245
四、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245
(一)论文指导委员会 245
(二)最少化的课程 246
(三)帮助学生获得跨学科技能 246
(四)帮助学生开展独立的学术工作 246
(五)鼓励建立交流网络 246
五、哥廷根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46
六、哥廷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 248
(一)问卷结构(2010年以来的版本) 249
(二)问卷涉及内容(2010年以来的版本) 249
七、哥廷根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50
(一)坚持追求真理,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250
(二)研究生教育结构化趋势明显 250
(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人才,鼓励学生运用多元视角解决问题 250
第十四章 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52
一、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252
(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 252
(二)招生情况 252
(三)教职工规模 253
(四)大学排名 253
二、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254
三、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以物理学院为例) 255
(一)招生入学 255
(二)学习年限 255
(三)培养方式 255
(四)考核制度 255
(五)经济资助 256
四、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物理学院为例) 256
(一)博士 256
(二)硕士 258
五、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以物理学院为例) 260
(一)课程开设与课程学习要求 260
(二)课程教学方法 262
六、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62
(一)慕尼黑工业大学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62
(二)慕尼黑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强调适应性和实用性 262
(三)慕尼黑工业大学鼓励学生运用多元视角看待问题 262
第十五章 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 264
一、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264
二、澳大利亚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65
(一)入学标准 266
(二)培养方式 269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272
(四)学位标准 272
(五)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 274
三、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275
(一)课程结构 275
(二)课程教学 277
(三)课程管理 278
(四)课程评价 278
四、澳大利亚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279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279
(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280
五、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81
(一)坚持宽进严出的培养原则 281
(二)推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281
(三)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 282
(四)学位论文评审规范严格 282
(五)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282
(六)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 283
六、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 283
(一)开发课堂教学新模式 283
(二)培养端正的研究态度 283
(三)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283
(四)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 284
(五)建立国际联合培养机制 284
(六)构建灵活的终身教育体制 284
第十六章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85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285
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286
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286
(一)入学标准 286
(二)培养方式 289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291
(四)学位标准 291
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293
(一)课程结构 293
(二)课程教学 297
(三)课程管理 297
(四)课程评价 297
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 298
(一)导师质量的保障 298
(二)委员会质量的保障 299
(三)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要求 299
(四)课程与教学评估 299
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300
(一)重视研究生教育,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300
(二)导师选拔程序严格,实行多导师制 300
(三)坚持“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引入淘汰机制 300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学位制度灵活 300
(五)课程设置灵活,教学方法多样 300
第十七章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302
一、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302
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303
三、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304
(一)入学标准 304
(二)培养方式 308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309
(四)学位标准 310
四、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311
(一)课程结构 311
(二)课程教学 316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317
五、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318
(一)导师质量的保障 318
(二)委员会质量的保障 318
(三)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要求 319
(四)课程与教学评估 319
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320
(一)坚持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320
(二)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320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学位制度灵活 320
(四)采用第二导师制度,进行联合培养 321
第十八章 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 322
一、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322
二、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324
(一)入学标准 324
(二)培养方式 328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329
(四)学位标准 330
三、日本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 331
(一)课程结构 331
(二)课程教学 331
(三)课程管理 332
(四)课程评价 333
四、日本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334
(一)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336
(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337
五、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338
(一)教学以科研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338
(二)课程以讨论为主,培养自学能力 339
(三)课题以实践为主,培养应用能力 339
(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变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340
(五)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 340
六、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动向 342
(一)确立大学院研究生教育指导评价制度 342
(二)创造新的培养制度,加强对优秀学生的资助 342
(三)充实研究生与社会的对话,构筑学生未来就业环境 343
(四)促进大学院研究成果转化 343
(五)促进国际交流,推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343
第十九章 东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344
一、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344
二、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345
(一)教育理念 345
(二)教育目标 345
三、东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345
(一)入学标准 345
(二)培养方式 349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350
(四)学位标准 350
四、东京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352
(一)课程结构 352
(二)课程教学 354
(三)课程管理 354
(四)课程评价 354
五、东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 354
(一)目标监控机制 354
(二)过程监控机制 355
(三)外部监控机制 355
(四)内部监控机制 355
六、东京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355
(一)多样、灵活的研究生选拔方式 355
(二)自由灵活而又严格要求的课程学习 356
(三)教学方式讲授结合研讨,培养自学能力 356
(四)学位论文要有创新,严把质量关 356
第二十章 京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357
一、京都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357
二、京都大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与目标 358
(一)科研 358
(二)教育 358
(三)社会服务 358
三、京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359
(一)入学标准 359
(二)培养方式 362
(三)考核及淘汰制度 364
(四)学位标准 364
四、京都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365
(一)课程结构 366
(二)课程教学 366
(三)课程管理 367
(四)课程评价 367
五、京都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机制 368
(一)目标监控机制 368
(二)过程监控机制 368
(三)外部监控机制 368
(四)内部监控机制 368
六、京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369
(一)注重研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自学能力 369
(二)课程体系多样、灵活,不断趋于完善 369
(三)注重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69
(四)研究生教育监督体制完善 369
第二十一章 总结与建议 370
一、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370
(一)美国模式:多元化、标准化、等级化 370
(二)英国模式:多样化、协作式、导师制 371
(三)德国模式:单一性、集群型、结构化 372
(四)日本模式:高端化、灵活性、透明化 373
二、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 374
(一)课程理念 374
(二)课程结构 374
(三)课程教学 376
(四)课程管理 377
(五)课程评价 378
(六)质量保障 378
三、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378
(一)我国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意义 378
(二)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 379
(三)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80
(四)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380
(五)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381
参考文献 384
后记 40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