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
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

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硕著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31911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虚拟企业是21世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模式之一,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管理界的热点。全书共分十四章,内容为虚拟企业基本理论、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虚拟企业的运作平台、管理机制、中期评价系统等。本书是作者近几年研究成果之总结。
《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目录

第1章 虚拟企业基本理论 1

1.1 虚拟企业的概念与结构 1

1.1.1 虚拟企业的基本概念 1

1.1.2 虚拟企业的体系结构 2

1.2 虚拟企业的分类 3

1.3 虚拟企业运作机制 4

1.4 虚拟企业的本质 6

1.4.1 虚拟企业的特征 6

1.4.2 虚拟企业虚拟化内容与形式 7

1.5 虚拟企业的内涵 8

1.6 虚拟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8

1.6.1 引言 8

1.6.3 网络技术是虚拟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外在动力 9

1.6.2 CIMS技术的推动是虚拟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基础 9

1.6.4 虚拟企业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需要 10

1.6.5 虚拟企业是实现低投入和高产出的有效途径 10

1.7 虚拟企业模式——改善企业绩效的最佳模式 11

1.7.1 引言 11

1.7.2 与顾客关系的改变 11

1.7.3 新的协调机制 12

1.7.4 新的运作模型 13

1.7.5 形成敏捷响应模式 14

1.7.6 敏捷供应链技术的支撑 15

1.8 本书的体系结构 16

第2章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 19

2.1 成功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 19

2.1.1 贡献 19

2.1.2 亲密 20

2.2 选择合作伙伴 22

2.2.1 具备竞争优势和互补资产 22

2.1.3 愿景 22

2.2.2 产生协同效应 23

2.2.3 各方规模和实力的相当 23

2.2.4 具备共有价值 23

2.3 伙伴关系的有效准则 24

2.3.1 创造贡献的潜能 24

2.3.2 共有的价值 24

2.3.3 有利伙伴关系的环境 24

2.3.4 与供应商目标一致 25

2.4.1 确定专家自身权重 26

2.4.2 获得决策矩阵 26

2.4 合作伙伴综合评价 26

2.4.3 指标值的归一化处理 27

2.4.4 确定指标权重 27

2.4.5 评价备选企业 28

2.4.6 实例研究 28

第3章 虚拟企业的运作平台 30

3.1 信息网络 30

3.2 知识网络 32

3.3 物流网络 32

3.4 契约网络 33

3.5 资金流网络 34

3.6 五大平台之间的关系 35

第4章 虚拟企业管理机制 37

4.1 虚拟营销系统 37

4.1.1 虚拟营销的特征 37

4.1.2 虚拟营销模型 38

4.1.4 建立Internet站点,开展全方位营销 39

4.1.3 虚拟营销体系中营销员角色的多元化 39

4.1.5 虚拟营销流程模型 41

4.1.6 建设网站的工具 42

4.2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与收益研究 44

4.2.1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问题 44

4.2.2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收益率 46

4.2.3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有效边界 47

4.3 虚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单位收益最大化方法 49

4.4 虚拟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50

4.4.1 引言 50

4.4.2 选择文化一致性的伙伴 51

4.4.3 盟员间不同文化的融合 52

4.4.5 建立完善的调节机制 54

4.4.4 建立“知识型联盟”模式 54

4.4.6 建立合作新文化 56

4.4.7 高素质的虚拟企业管理者 56

第5章 虚拟研究开发中心 58

5.1 虚拟研究开发中心概念 58

5.2 虚拟研发组织:高新技术R D的新模式 59

5.2.1 虚拟研发组织与传统研发组织的区别 59

5.2.2 虚拟研发组织的运作原则 60

5.2.3 高新技术产品的虚拟研发组织的优势 60

5.2.4 组建虚拟研发组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 61

5.3 跨国虚拟研究中心:建立国际研究机构间的动态联盟 63

5.3.1 引言 63

5.3.2 跨国虚拟研究中心合作伙伴选择 63

5.3.4 合作伙伴的国别区域政策分析 64

5.3.3 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方法 64

5.3.5 政府对跨国虚拟研究中心的支持 67

5.3.6 跨国虚拟研究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工作方式 68

5.4 建立大学—企业间动态联盟 69

5.4.1 引言 69

5.4.2 建立大学与企业动态联盟的可行性和意义 69

5.4.3 提高大学—企业间动态联盟成功的机会 71

5.5 虚拟研发中心系统实例 73

5.5.1 MERMAID系统 73

5.5.2 MEDIABASE系统 74

第6章 虚拟企业中期评价系统 78

6.1 虚拟企业和谐机制 78

6.1.1 虚拟企业系统要素划分 78

6.1.2 各要素释义 79

6.1.3 现状和谐性分析 80

6.1.4 案例研究 81

6.2 虚拟企业敏捷性度量 83

6.2.1 引言 83

6.2.2 评价专家权重的确定 83

6.2.3 虚拟企业敏捷性评价指标 84

6.2.4 确定各指标及其灰色优劣度权重 85

6.2.5 虚拟企业敏捷性专家咨询表 85

6.2.6 虚拟企业敏捷性AFHW评价的步骤 85

6.2.7 实例研究 86

第7章 虚拟企业跟踪系统 87

7.1 虚拟企业跟踪评价系统 87

7.1.1 引言 87

7.1.2 虚拟企业跟踪评价指标体系 87

7.1.4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内涵 90

7.1.3 效用函数的构成 90

7.1.5 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神经网络模型 91

7.2 虚拟企业虚拟化程度测度系统 95

7.2.1 虚拟企业虚拟化测度指标体系 96

7.2.2 指标权重确定 96

7.2.3 虚拟化程度测度方法 97

7.2.4 实例研究 99

第8章 虚拟企业评价机制 100

8.1 虚拟企业评价方法论研究 100

8.1.1 引言 100

8.1.2 约定 100

8.1.3 虚拟企业评价模型 100

8.2 动态联盟组建与运作的专家支持 107

8.2.1 引言 107

8.1.4 小结 107

8.2.2 专家选择 108

8.2.3 调查表设计 109

8.2.4 专家意见处理 110

8.2.5 VE组建与运作的专家系统构建 112

8.3 虚拟企业评价支持系统 113

8.3.1 引言 113

8.3.2 系统的整体结构 114

8.3.3 备选联盟企业评价子系统 115

8.3.4 虚拟企业和谐性评价子系统 116

8.3.5 虚拟企业敏捷性度量子系统 117

8.3.6 虚拟企业跟踪评价子系统 117

8.3.7 虚拟企业虚拟化评价 117

8.3.10 评价模型设计 118

8.3.9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8

8.3.8 综合信息处理子系统 118

8.4 VE评价系统中模型库与知识库的接口 119

8.4.1 VE评价系统中模型库与知识库 119

8.4.2 通讯层 120

8.4.3 连接层 121

8.4.4 问题分析与集成层 123

第9章 虚拟企业成员间利益分配 125

9.1 收益分配的模糊综合评判法 125

9.1.1 确定分配比例的基本原则与计算 125

9.1.2 投资额的确定 126

9.1.3 伙伴风险系数的确定 126

9.2 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 127

9.2.1 问题的描述与模型的建立 127

9.2.2 确定最优努力水平 128

9.2.3 确定最优分配系数 129

9.3 收益分配的委托-代理模型 130

9.3.1 虚拟企业利润分配模型 130

9.3.2 确定虚拟企业利润分配 131

9.4 收益分配的其他模型 131

9.4.1 夏普利值(Shapley)法 131

9.4.2 Nash谈判模型 132

9.4.3 简化MCRS方法 132

第10章 虚拟企业管理系统 134

10.1 虚拟企业管理系统的实现思路 134

10.1.1 现有企业管理系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34

10.1.2 虚拟企业管理系统的集成框架 135

10.2 异构系统的集成 141

10.3 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143

第11章 自组织理论在虚拟企业中的应用 146

11.1 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 146

11.1.1 引言 146

11.1.2 虚拟企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宏观调控 146

11.1.3 合作是虚拟企业的本质内涵 147

11.1.4 开放对虚拟企业运营的作用 148

11.1.5 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 148

11.1.6 运用协同学建立虚拟企业目标函数 148

11.2 耗散结构理论在虚拟企业稳定发展中的应用 150

11.2.1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意义 150

11.2.2 虚拟企业是耗散结构 150

11.2.3 虚拟企业稳定发展的耗散结构理论解析 151

11.3.1 超循环理论与虚拟企业的进化 152

11.3 超循环理论在虚拟企业进化机理中的应用 152

11.3.2 虚拟企业的细胞式结构模型 154

11.3.3 虚拟企业的进化重组机理 155

第12章 虚拟企业结构化模型 157

12.1 多智能体模型 157

12.1.1 多智能体在虚拟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157

12.1.2 基于多智能体的虚拟企业体系结构 158

12.1.3 Agent通用框架 159

12.1.4 多智能体模型描述虚拟企业生命周期 161

12.2 IDEF模型 162

12.2.1 IDEF方法 162

12.2.2 虚拟企业的组织设计过程模型 162

12.3 面向对象的多视图模型 166

12.3.1 动态联盟的多视图企业模型 166

12.3.2 动态联盟企业模型各视图的构成要素 168

12.3.3 动态联盟企业模型各视图及其关联关系 169

12.3.4 动态联盟企业模型化思路 171

12.4 UML模型 171

12.4.1 基于UML的动态联盟企业建模——VEM-UML方法 172

12.4.2 VEM到UML的映射机制 175

12.4.3 VEM—UML动态联盟企业建模实例 176

12.5 Petri网模型 177

第13章 虚拟企业模式在我国的运用 180

13.1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虚拟企业模式 180

13.1.1 “核心能力”模式 180

13.1.2 “虚拟联合体”模式 183

13.2.1 在联盟中强化组织学习,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184

13.2.2 发展知识联盟,提升企业自身核心能力 184

13.2 虚拟企业对我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借鉴 184

13.2.3 明确虚拟企业的合作边界,保护自身的核心能力 185

13.2.4 循序渐进推动动态联盟合作关系的发展 186

13.2.5 在动态联盟中建立“共享愿景” 186

13.2.6 建立合理的联盟治理结构,保护合作各方利益 186

13.2.7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187

13.2.8 提高虚拟制造的应用程度 187

13.2.9 实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187

13.2.10 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188

第14章 虚拟企业案例研究 189

14.1 国外成功案例 189

14.2 国外失败案例 194

14.3 国内成功案例 195

14.4 国内失败案例 203

参考文献 2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