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战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舜泽,王金南,邹首民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209416X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包括背景、总体框架、优化区域空间形态、引导经济持续发展、强化环境安全调控和机制政策等。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目录

第一篇 背景 3

第1章 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诊断 3

1.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3

1.1.1 自然地理 3

1.2.1 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恶化趋势仍在蔓延 3

1.1.2 社会概况 5

1.1.3 经济发展 7

1.2 主要环境问题 13

1.2.2 煤烟型污染基本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19

1.2.3 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破碎,生态赤字严重 23

1.2.4 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比率低下,资源化水平不高 31

1.2.5 总体上呈现现代性危机背景下的亚发展状态 33

1.3.1 区域整体密集开发形成了整体污染的局面 37

1.3 原因分析 37

1.3.2 初级生产要素粗放投入的发展模式是污染的内因 40

1.3.3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欠账严重 47

1.3.4 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 49

第2章 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环境资源压力 54

2.1 情景预测的设计背景 54

2.1.1 人口增长与流动趋势分析 54

2.1.2 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 57

2.1.3 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60

2.2 环境压力情景预测 63

2.2.1 水污染物预测 64

2.2.2 大气污染物预测 66

2.2.3 固体废物预测 70

3.1 发展战略与定位 75

第3章 区域定位和要求 75

第二篇 总体框架 75

3.1.1 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都市连绵带 76

3.1.2 泛珠三角经济腾飞、协调发展的龙头 79

3.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背景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81

3.2 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 88

3.2.1 广州 89

3.2.2 深圳 90

3.2.3 珠海 92

3.2.4 佛山 92

3.2.5 东莞 94

3.2.6 中山 94

3.2.7 江门 95

3.2.9 肇庆 96

3.2.8 惠州 96

3.3 生态环境功能定位 97

第4章 总体战略 99

4.1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99

4.1.1 研究范围 99

4.1.2 指导思想 99

4.1.3 规划原则 99

4.2 目标与指标 101

4.2.1 规划目标 101

4.2.2 规划指标 101

4.2.3 指标分析 103

4.3 总体战略 107

4.3.1 红线调控:优化区域空间形态 107

4.3.2 绿线提升:引导经济持续发展 108

4.3.3 蓝线建设:强化环境安全调控 109

4.4 重点区域和领域 110

4.5 投资与工程 111

4.5.1 环保投资估算 111

4.5.2 效益分析 112

4.5.3 重大工程 113

第三篇 红线调控:优化区域空间形态 119

第5章 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119

5.1 生态功能区划 119

5.1.1 区划原则与方法 119

5.1.2 区划方案 120

5.1.3 分区特征与建设要求 124

5.2 区域生态体系构建 130

5.2.1 建设框架 131

5.2.2 结构性生态控制区 133

5.2.3 生态通道体系 139

5.2.4 关键节点 141

5.2.5 区域绿地系统框架 143

5.3 重要敏感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 145

5.3.1 自然保护区建设 145

5.3.2 水源涵养区保护 147

5.3.3 河口海岸带保护 153

5.3.4 水土流失区治理 159

5.4 区域生态保护分级控制 166

5.4.1 严格保护区 167

5.4.2 控制性保护利用区 167

5.4.3 引导性资源开发建设区 169

第6章 确立环境容量底线 173

6.1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约束 173

6.1.1 水环境容量计算 173

6.1.2 水环境容量分析 175

6.1.3 水环境分区控制要求 177

6.2 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的约束 180

6.2.1 大气环境容量总量计算 180

6.2.2 大气环境容量总量分析 187

6.2.3 大气污染敏感区域划分 191

6.3 基于人口容量的约束 198

第四篇 绿线提升:引导经济持续发展 203

第7章 发展生态产业 203

7.1 目标和重点 203

7.1.1 发展目标 203

7.1.2 建设重点 204

7.1.3 建设方向 208

7.2.1 建设目标 210

7.2 生态农业建设 210

7.2.2 发展战略 214

7.2.3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216

7.2.4 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220

7.2.5 分区建设发展重点 222

7.3 生态工业建设 227

7.3.1 建设目标 228

7.3.2 加强企业环境监管,促进绿色制造 233

7.3.3 优化区域布局,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235

7.3.4 加快产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248

7.3.5 重点关注重大产业布局的环境影响 256

7.4 生态旅游建设 264

7.4.1 现状与问题 264

7.4.2 发展策略与目标 268

7.4.3 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270

7.4.4 优化生态旅游线路 271

7.4.5 发展六大特色旅游 275

7.4.6 建设生态旅游保障体系 276

第8章 引导可持续消费 279

8.1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279

8.1.1 能源消费问题分析 279

8.1.2 优质能源替煤 280

8.1.3 电源结构调整 281

8.1.4 发展城市天然气 283

8.2 建立绿色交通体系 283

8.2.1 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283

8.2.2 严格机动车控制管理 284

8.2.3 改善城市交通管理 285

8.2.4 加强交通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 285

8.3.1 生态文明内涵 286

8.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86

8.3.2 文化资源分析 287

8.3.3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288

第五篇 蓝线建设:强化环境安全调控 295

第9章 下大力气解决水污染问题 295

9.1 目标及指标 295

9.2 调整取水排水格局 297

9.2.1 系统分离供水与排水河系 297

9.2.2 优化调整功能区划 302

9.2.3 有效管理入河排污口 304

9.3 处理城镇片区污水 312

9.3.1 建设规模和任务 313

9.3.2 建设要求和标准 319

9.4 整治河道污染 321

9.4.1 整治任务和目标 322

9.4.2 整治要求和标准 324

9.5 综合防治面源 326

9.5.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327

9.5.2 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329

9.5.3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333

第10章 提高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337

10.1 规划目标 337

10.2 控制重点 338

10.2.1 污染格局 338

10.2.2 污染源排放 339

10.2.3 重点区域 341

10.2.4 重点行业 344

10.3.1 燃煤电厂脱硫 346

10.3 削减SO2排放 346

10.3.2 清洁能源替煤 349

10.3.3 淘汰燃煤锅炉 351

10.3.4 工业工艺减排 351

10.3.5 SO2控制小结 352

10.4 控制可吸入颗粒物 353

10.4.1 加大水泥行业污染治理力度 353

10.4.2 电厂和工业锅炉安装烟尘净化装置 354

10.4.3 控制扬尘污染 355

10.4.4 餐馆逐步装上油烟净化器 357

10.4.5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控制 357

10.4.6 可吸入颗粒物控制小结 357

10.5 重视氮氧化物污染 358

10.5.1 流动源控制 359

10.5.2 固定源控制 364

10.5.3 控制方案 365

10.6 密切关注二次污染 367

第11章 加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 368

11.1 规划目标与指标 368

11.1.1 规划目标 368

11.1.2 具体指标 368

11.1.3 基本原则 369

11.2 综合处理工业固体废物 369

11.2.1 强化源头控制管理 369

11.2.2 构建区域综合利用系统 370

11.2.3 建设废物安全处置中心 372

11.3 优化管理生活垃圾 372

11.3.1 建立分类收集与回收网络体系 372

11.3.2 建设无害化处理系统 374

11.4 安全处置危险废物 379

11.4.1 建设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379

11.4.2 安全处置医疗废物 380

11.5 资源化利用电子电器废物 380

11.5.1 组建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 380

11.5.2 建设废旧电子电器回收利用中心 382

第六篇 机制政策 387

第12章 实行综合决策,加强区域协调 387

12.1 现状与问题 387

12.2 建立珠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委员会) 389

12.3 实行环境优先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 391

12.4 从严统一区域环保法规标准 392

第13章 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 394

13.1 现状与问题 394

13.2 明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政府职责 396

13.3 实施促进环境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的经济政策 397

13.4 建立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398

13.5 鼓励公众参与 400

第14章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 404

14.1 现状与问题 404

14.2 市区(县)环保局逐步过渡到垂直管理模式 406

14.3 解决乡镇环境管理机构人员不足和能力欠缺问题 406

14.3.1 加强乡镇一级环境管理机构 407

14.3.2 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加强环境管理 407

14.4 提升和加强环保部门的地位和能力 407

14.5 提升环境保护管理现代化水平 408

14.5.1 总体设想 408

14.5.2 环境监测 410

14.5.3 环境监察 415

14.5.4 环境宣教 417

14.5.5 环境信息 418

14.5.6 政策保障 421

第15章 制定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条例》 423

15.1 总体设想 423

15.2 关键问题 424

15.2.1 加强珠江三角洲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 424

15.2.2 解决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问题 424

15.2.3 提高珠江三角洲环境管理效率与效果 425

15.2.4 利用社会资金,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426

15.2.5 建立环境资源补偿机制 426

15.2.6 建立并执行环境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价机制 427

15.2.7 创建适宜的数据共享与传播途径 427

15.2.8 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2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