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边疆治理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思考
中国边疆治理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思考

中国边疆治理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思考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培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9774786
  • 页数:431 页
图书介绍:提出中国西北边疆历史上反复出现的耕战体制、牧战体制、商战体制,其实质是经济、军事不分的合一体制,并在与之进行异同比较分析的视野下,探讨了这一体制在中国东南沿海乃至“边疆之道”的外部延伸,由此呈现了中国边疆治道现代化的新面目。他思考新加坡、香港的“居者有其屋”和台湾的“耕者有其田”何以都在中国东南沿海乃至海疆线外出现,分析新加坡、香港、台湾在海疆线内外社会存在状态的共同性,探讨它们共同的“边疆之道”。在周邻合作面临新考验的今天,这种突破边界内外分割状态的研究尝试,或许有利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边疆治道变迁的探讨。 南洋长期被看做“边荒蛮地”,下南洋之人长期被视为“天朝弃民”,这种情况直到清末才有所变化。现在中央提出新疆南疆要实现社会“嵌入式”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四小龙”作为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先行者,可以为中国西北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为中国边疆民族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浪潮把台湾、香港这些海疆边地变成“亚洲四小龙”,这本身就需要研究,也许可以作为中国其他边疆地区现代化的示范和引导。 在“双边疆范式”以及内边外边“双边界框架”的关照下,在中国疆域近代体用形势变迁
《中国边疆治理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思考》目录

导言 唯物史观与中国边疆学:一个被一再延宕的课题 1

一 本书主题:世界历史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与边疆研究 1

二 “边徼地理学”的满洲东北崛起主题与清帝国的世界历史性 13

三 拉铁摩尔、赵敏求、曹聚仁:“边疆史地学”向“边疆学”动力论探讨的转向 17

四 “中国边疆学”的理论特质与“民族生产力”的认知要求 25

五 被汉译、英译甚至德译遮蔽的唯物史观“原理” 29

六 黑格尔“陪伴着历史”命题的含义 74

七 中西对应的概念困境以及边疆民族陪伴关系的实质 76

八 历史学的范式之争与“生产力”概念问题 83

九 “双边疆范式”:“主辅线现代化范式”的中国形式 93

第一章 乾隆君臣底定新疆及其“双边界框架” 97

一 “边疆”还是“边陲”:应先正名 99

二 “内外之界”:刘统勋因言获罪 105

三 伊犁如何从“边陲”变为“内地”“边疆” 108

四 “哈萨克边界”如何成为“外地”“边疆” 117

五 伊犁如何从“新疆都会”变为近代“边疆” 122

六 新疆的边界形态对于蒙藏的认知意义 124

七 龚自珍“天地东西南北之学”与魏源“居国”、“行国”、“海国”之学对于中国海陆疆格局的认知意义 136

八 “双边界框架”与“西北—东南论”是中国边疆学的两大基轴 145

第二章 拉铁摩尔的边疆行走及其“双边疆范式” 152

一 蒙古范例:预见力与世界史眼光 154

二 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 159

三 对巴菲尔德批评的反思及“亚”字形大西北边疆模式的建构 166

四 “双边疆”的区分标准以及“双边疆范式”的适用性问题 170

五 “一元多线现代化范式”与拉铁摩尔擦肩而过 180

六 中国边疆学“双边疆范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185

七 拉铁摩尔的边疆行走对认识蒙藏地位的优长与局限 188

八 边疆动力论是中国边疆学的核心 208

第三章 中国边疆的体用观、层级论及其近代转型 211

一 中国边疆的层级论 212

二 中国疆域“形胜”概念与中国边疆的体用观 224

三 中国古代边疆的类型 229

四 历史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形塑 235

五 蒙古、回疆“羊论”下的“人论”变奏 246

六 “马政”变迁下的体用易位:“弱体之道”与“无用之道”的对立 249

七 清代中国外边疆的近代转型 255

八 建立游牧与农耕互为体用的边疆观 262

第四章 “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的现代化新社会参照 272

一 近代香港的海疆特质 274

二“居者有其屋”:香港与新加坡共同的现代化动力源泉 282

三 港英政府社会治理的特殊孔道:住房问题政治化 296

四 香港的回归过渡及其法治挑战 302

五 异点之一:“补贴投资”的新加坡政府投资理念 304

六 异点之二:新加坡社区各民族设限居住政策的由来 309

七 新疆作为丝路“核心区”的建设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发展的途径选择 322

八 “一带一路”新时代的“他乡”与“故乡”观 326

第五章 战后台湾的现代化与边疆地位的超越 328

一 国民政府对台湾的“边疆”定位 328

二 台湾“政治边疆”地位的初步确立 329

三 “领海线”的主权伸张与台湾“政治边疆”地位的确立 331

四 台湾县市“地方自治”与“耕者有其田”互为“边疆生存之道”的表里 334

五 台湾“地方自治纲要”与“新县制”的异同比较 336

六 台湾地方治理制度运作的诸种趋向 341

七 台湾地方选举制度本身的诸项改进 350

八 “耕者有其田”政策与“牛车”拉来的“边疆”地位超越 352

终章 世界历史的“主辅线现代化范式”视阈下的中国边疆治道变革 363

一 魏光奇教授的“大山论”开启本源思考之门 366

二 中国传统体用范畴的本源思考 378

三 马克思生产范畴以及中国传统身心范畴的本源思考 384

四 生生哲学:中国边疆民族的陪伴性与中国历史疆域形塑的动力论 392

五 “危险的边疆”与中国边疆的现代化治道变革 402

参考文献 406

后记 4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