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燕,柯良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093987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成果。全书分基础篇、法律篇、成因篇和防治篇四部分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发展历史与趋向、法律规定、犯罪成因、防治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可行性防治对策。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目录

第一编 基础篇 3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3

一、境外黑社会犯罪的历史与现状 3

(一)意大利 4

(二)美国 8

(三)日本 11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 16

(五)中国港澳台地区 17

二、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历史与现状 35

(一)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历史演变 35

(二)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 52

(三)中国内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 74

第二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界定 85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 85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 86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88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101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类型 109

(一)按照活动范围可分为:地域型、行业型、流动型 110

(二)按照组织形式可分为:亲缘型、帮会复辟型、公司型 110

(三)按照产生来源可分为:境内滋生型和境外渗透型 111

(四)按照从事的违法犯罪手段可分为:暴力型、智能型、提供非法商品和服务型等 112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与有组织犯罪的关系 113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 113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界定 113

第二编 法律篇 117

第三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 117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划分概述 117

(一)深入研究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的现实意义 117

(二)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的研究现状 118

(三)对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情况的简评 123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 128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划分的前提条件 128

(二)确立黑社会性质犯罪类型划分具体标准的基本原则 132

三、理论视野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类型的具体划分 136

(一)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成因所作的分类 137

(二)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周期长短划分的类型 139

(三)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的人数划分的类型 140

(四)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和发展中成员的身份关系和内部成员“管理”方式划分的类型 142

(五)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状况划分的类型 145

(六)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结构的结合状态划分的类型 147

(七)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是否有保护伞划分的类型 149

(八)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的具体性质及种类划分的类型 151

(九)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追求的基本目标划分的类型 152

(十)根据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活动所形成非法控制或发生重大影响作用的区域划分的类型 153

四、实践视野下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种类 156

(一)狭义司法(已经立法)类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156

(二)广义司法(已经立法)类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157

(三)司法空当(将来立法)类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159

第四章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161

一、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概述 162

(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蔓延,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162

(二)弥补了刑事立法的不足,为司法实践惩治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64

(三)有利于我国刑事立法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国刑事立法的现代化进程 165

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 166

(一)客体特征 166

(二)客观特征 169

(三)主体特征 173

(四)主观特征 174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 179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180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180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183

(四)罪数形态的认定 186

(五)管辖权的确定 187

四、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适用 188

(一)现行刑法典关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规定 188

(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适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88

第五章 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 191

一、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概述 191

二、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 192

(一)客体特征 192

(二)客观特征 193

(三)主体特征 195

(四)主观特征 199

三、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司法认定 200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200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02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204

(四)刑事管辖权的确定 204

四、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刑罚适用 204

第六章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206

一、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概述 206

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构成特征及其争议问题 211

(一)客体特征 211

(二)客观特征 214

(三)主体特征 220

(四)主观特征 226

三、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司法认定 232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232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32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249

(四)罪数形态的认定 251

四、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刑罚适用 253

第三编 成因篇 257

第七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产生的原因 257

一、研究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57

(一)社会失常理论(Anomie) 258

二、国外几种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理论 258

(二)区别交往理论(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259

(三)文化传输理论(Culture Transmission) 259

(四)种族交替理论(Ethnic Succession) 259

(五)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260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的综合思考 261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政治原因 261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经济原因 263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265

(四)黑社会性质犯罪参加者的个人原因 267

四、中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犯罪发生发展的原因 270

(一)犯罪数量增加基础上的犯罪有组织化,合乎犯罪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270

(二)非法需求和地下经济的客观存在为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71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具有充分的组织保障 272

(四)腐败现象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影响 273

(五)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历史因素 273

(六)外来因素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影响 274

第四编 防治篇 277

第八章 国际社会反黑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277

一、建立完善的反黑立法 277

(一)意大利 277

(二)美国 278

(三)日本 278

(四)中国港澳台地区 279

(五)世界各国反黑刑事立法的特点 288

二、开展反黑专项斗争 290

三、建立健全专门的反黑机构 291

四、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防止洗钱行为 293

(一)《澳门刑法》的规定 295

(二)《有组织犯罪法》的规定 295

(三)国际法规范 297

五、加强国际或区际的合作 298

第九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宏观防治对策 299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做好长期“打黑”的思想准备 299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原因决定了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复杂性 299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模式增加了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艰巨性 300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所体现的社会冲突决定了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长期性 301

(四)有针对性地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应当与长期性的防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行动协调起来 303

二、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力度 305

(一)政治权力的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 305

(二)政治权力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关系的经典研究 305

(三)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政治权力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 306

(四)政治权力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犯罪关系的复杂性 307

(五)铲除政治权力与黑社会性质犯罪腐败共生关系的措施 308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政权对社会的控制力 309

(一)基层政权组织方式的变化 309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变化 310

(三)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 310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反黑意识 312

(一)对普通民众的宣传教育 313

(二)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314

(三)对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 316

第十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微观防治对策 319

一、加强社区控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19

(一)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加强公安基础工作 321

(二)降低社会容忍度,通畅救济渠道 327

(三)完善经济体制与经济管理,铲除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经济基础 329

(四)充分发挥公、检、法等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理顺体制,发挥整体作战优势 334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堵塞黑社会性质犯罪滋生的渠道 336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人口合理有序地流动 337

(二)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要相互配合, 落实“双向管理”,解决管理上的脱节现象 338

(三)强化公安机关职能,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中的治安管理,健全预防与打击体系 339

三、强化调研和情报网工作,建立反黑信息网络 350

(一)在专门机构中组建特别情报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交流黑社会性质犯罪情报等工作 351

(二)建立反黑信息网络,加强对反黑情报的管理和使用 352

第十一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立法对策 354

一、对我国现行反黑刑事立法的反思 354

(一)缺乏预防性 355

(二)缺乏超前性 357

(三)缺乏完备性 357

(四)缺乏配套性 358

(五)缺乏针对性 361

(一)合理构筑抗制“黄、赌、毒、枪”等公害的立法防线,重视从源头上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 362

二、完善我国反黑刑事立法的构想 362

(六)缺乏均衡性 362

(二)增设黑社会犯罪的有关新罪,同时对现有罪名进行补充修改,使刑法规定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363

(三)修改现行刑法对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刑罚规定,提高量刑幅度,增设财产刑 364

(四)完善经济管理法规尤其是反洗钱法律体系,堵塞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后路 365

(五)完善反黑特别证据制度 370

第十二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特殊防治对策 372

一、建立专门反黑机构 372

(一)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反黑机构概览 372

(二)我国的反黑机构现状 379

(三)建立健全反黑机构的建议 382

(一)秘密侦查概述 386

二、采用秘密侦查措施 386

(二)技术侦查措施 390

(三)秘密力量 393

(四)卧底侦查 394

第十三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的国际合作对策 396

一、加强国际合作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必要性 396

二、目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途径与主要方式 401

(一)目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途径 401

(二)目前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 405

三、加强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主要策略 410

(一)加强国际合作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应遵行的基本原则 410

(二)加强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国际合作的具体措施 415

后记 4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