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  2
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  2

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 2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
  • 出 版 社: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4826136
  • 页数:2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系统整理后的考古报告。
上一篇:萧山县志下一篇:开罗,开罗
《黄河小浪底水库考古报告 2》目录

序 陈爱兰 1

妯娌与寨根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大学考古系 1

引言 1

图一 孟津妯娌遗址与寨根遗址地理位置图 2

图二 黄河小浪底水库区部分遗址位置示意图 3

第二节 调查与发掘经过 6

一、遗址调查 6

第一章 概述 6

第壹编 妯娌新石器时代遗存 6

第一节 地理环境 6

图三 妯娌遗址、寨根遗址地理环境图 7

图四 妯娌遗址地质断面图 7

二、考古布方与遗址分区 8

图五 妯娌遗址探方编号示意图 8

三、考古发掘的两个阶段 9

图六 妯娌遗址布方图 9

一、甲区、丙区、戊区地层堆积情况 10

第一节 地层堆积情况 10

第二章 地层剖析与文化分期 10

二、乙区地层堆积情况 11

图八 妯娌T1805、T1806北壁剖面图 11

图七 妯娌T1812、T2012西壁剖面图 11

三、丁区地层堆积情况 11

图一○ 妯娌T0406、T0407、T0408北壁剖面图 12

图一一 妯娌遗址遗迹总分布图 12

图九 妯娌T1402东壁剖面图 12

第二节 遗迹打破关系与文化分期 12

一、遗迹打破关系 12

二、文化分期 13

图一二 妯娌H89、H90、H135平、剖面图 14

第三章 妯娌第一期文化遗存 15

图一三 妯娌H63、H64平面(底平面)、剖面图 15

一、房基 16

第一节 遗迹 16

图一四 妯娌一期文化房基F3平、剖面图 16

二、灰坑 17

图一五 妯娌一期文化房基F11、三期文化房基F10平、剖面图 17

图一六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45平、剖面图 18

图一八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131平、剖面图 19

图一七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92平、剖面图 19

图一九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24平、剖面图 20

图二○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117和H85、H116平、剖面图 21

第二节 遗物 22

图二一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62、二期文化灰坑H2平、剖面图 22

一、石器 22

图二二 妯娌一期文化石刀、斧、凿、球、锤和骨器 23

二、陶器 24

图二三 妯娌一期文化石片、砍伐器、石环 25

图二四 妯娌一期文化陶器纹饰拓本 26

图二五 妯娌一期文化陶鼎 27

图二六 妯娌一期文化陶折沿罐 28

图二七 妯娌一期文化彩陶罐 29

图二八 妯娌一期文化陶小口高领罐、带嘴罐 30

图二九 妯娌一期文化陶小罐、大口瓮 31

图三○ 妯娌一期文化陶缸 32

图三一 妯娌一期文化陶钵 33

图三二 妯娌一期文化陶碗、盆 34

一、房基 35

第一节 遗迹 35

第四章 妯娌第二期文化遗存 35

三、骨器 35

图三三 妯娌一期文化陶豆、杯、小口尖底瓶、器盖 35

图三四 妯娌二期文化房基F4平、剖面图 36

图三五 妯娌二期文化房基F5和三期文化灰坑H1平、剖面图 37

图三六 妯娌二期文化房基F9平、剖面图 37

二、灰坑 38

图三七 妯娌二期文化房基F6平、剖面图 38

图三八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5平、剖面图 39

图三九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02平、剖面图 39

图四○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28平、剖面图 40

图四一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74平、剖面图 40

图四二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01平、剖面图 40

图四三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8平、剖面图 41

图四四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53平、剖面图 42

图四五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44平、剖面图 43

图四六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18平、剖面图 44

图四七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82平、剖面图 44

图四八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H133平、剖面图 45

图四九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平、剖面图 46

三、石器坑 46

图五○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陶器 47

图五一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陶器 47

图五二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刀、斧 48

图五三 妯娌二期文化石刀制作工序图 49

图五四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斧、凿、铲、锄 50

图五五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网坠、杵 51

图五六 妯娌二期文化石网坠制作工序图 53

图五七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础、球、锤 54

图五八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砧、砺石 55

图五九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砺石 56

图六○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砍伐器 57

图六一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敲砸器 58

图六二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大石片 59

图六三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中石片 60

图六四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中石片 61

图六五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小石片 61

图六六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环 62

四、灰沟 62

图六七 妯娌二期文化灰沟G2平、剖面图 63

第二节 遗物 64

一、石器 64

图六八 妯娌二期文化石刀 65

图六九 妯娌二期文化石刀 66

图七○ 妯娌二期文化石斧 67

图七一 妯娌二期文化石铲、锄、凿 68

图七二 妯娌二期文化石球、杵、锤 69

图七三 妯娌二期文化砺石 70

图七四 妯娌二期文化石网坠 71

图七五 妯娌二期文化砍伐器 72

图七六 妯娌二期文化敲砸器 73

图七七 妯娌二期文化大石片 73

图七八 妯娌二期文化中石片 74

图七九 妯娌二期文化小石片 75

图八○ 妯娌二期文化A型石环 75

图八一 妯娌二期文化B型石环 76

图八二 妯娌二期文化C型石环和玉器 76

二、玉器 77

三、陶器 77

图八三 妯娌二期文化陶器纹饰拓本 78

图八四 妯娌二期文化陶鼎 79

图八五 妯娌二期文化A型陶折沿罐 80

图八七 妯娌二期文化彩陶罐 81

图八六 妯娌二期文化B型陶折沿罐 81

图八八 妯娌二期文化陶筒形罐、卷沿罐、敛口罐、小罐 83

图八九 妯娌二期文化陶小口高领罐、带嘴罐 84

图九○ 妯娌二期文化陶大口瓮 85

图九一 妯娌二期文化陶缸 86

图九二 妯娌二期文化陶壶、钵 87

图九三 妯娌二期文化陶钵、碗 88

图九四 妯娌二期文化陶盆 89

图九五 妯娌二期文化陶盆 90

图九六 妯娌二期文化陶豆 91

图九八 妯娌二期文化陶铙形器 92

图九七 妯娌二期文化陶杯、镂孔器 92

四、骨器 93

五、蚌器 93

六、其他 93

图九九 妯娌二期文化陶器盖、纺轮、圆陶片 93

图一○○ 妯娌二期文化骨器、蚌器 94

一、房基 94

第一节 遗迹 94

第五章 妯娌第三期文化遗存 94

图一○一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1平、剖面图 95

图一○二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12平、剖面图 96

图一○三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13平、剖面图 97

图一○四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2平、剖面图 98

图一○五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7平、剖面图 98

图一○六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8平、剖面图 99

图一○七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15平、剖面图 100

图一○八 妯娌三期文化房基F14平、剖面图 101

二、灰坑 101

图一○九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17平、剖面图 102

图一一○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91平、剖面图 103

图一一一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103平、剖面图 103

图一一二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14平、剖面图 104

图一一三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11平、剖面图 105

图一一四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67平、剖面图 105

第二节 遗物 106

一、石器 106

图一一五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H20平、剖面图 106

图一一六 妯娌三期文化A型石刀 107

图一一七 妯娌三期文化B型、C型石刀 108

图一一八 妯娌三期文化石斧 109

图一一九 妯娌三期文化石镰、铲、凿、矛、镞 111

图一二○ 妯娌三期文化石球、杵 112

图一二一 妯娌三期文化石网坠、砧 113

图一二二 妯娌三期文化砍伐器、敲砸器 114

图一二三 妯娌三期文化大石片 114

图一二四 妯娌三期文化中石片 115

图一二五 妯娌三期文化小石片 116

图一二七 妯娌三期文化A型石环 117

图一二六 妯娌三期文化石璧 117

图一二八 妯娌三期文化B、C、D型石环和玉环 118

二、玉器 118

三、陶器 119

图一二九 妯娌三期文化陶器纹饰拓本 120

图一三○ 妯娌三期文化陶器纹饰拓本 121

图一三一 妯娌三期文化陶鼎 122

图一三二 妯娌三期文化陶鼎足、甑 123

图一三三 妯娌三期文化A型陶折沿罐 124

图一三四 妯娌三期文化B型陶折沿罐 125

图一三五 妯娌三期文化陶大口罐、卷沿罐、小罐 126

图一三六 妯娌三期文化陶小口高领罐 127

图一三七 妯娌三期文化陶带嘴罐 128

图一三八 妯娌三期文化陶大口瓮 129

图一三九 妯娌三期文化陶缸 129

图一四○ 妯娌三期文化陶壶 130

图一四一 妯娌三期文化陶钵、碗 131

图一四二 妯娌三期文化A、B型陶盆 132

图一四四 妯娌三期文化陶豆 133

图一四三 妯娌三期文化C、D型陶盆、刻槽盆 133

图一四五 妯娌三期文化陶杯 135

图一四六 妯娌三期文化陶器盖 136

图一四七 妯娌三期文化陶纺轮、陶环、圆陶片 137

四、骨器 137

图一四八 妯娌三期文化骨器、蚌器 138

五、蚌器 139

六、其他 139

第六章 墓地与墓葬 139

第一节 墓地位置与发现经过 139

图一四九 妯娌新石器时代墓葬区平面图 140

第二节 墓葬概况 140

二、单葬墓 141

一、合葬墓 141

第三节 墓地墓葬分类 141

图一五○ 妯娌合葬墓M3平、剖面图 142

(二)中型单葬墓 143

(一)大型单葬墓 143

图一五一 妯娌大型单葬墓M50平、剖面图 143

图一五二 妯娌中型单葬墓M31平面图 144

(三)小型单葬墓 145

图一五三 妯娌中型单葬墓M51平面图 145

图一五四 妯娌中型单葬墓M53平面图 145

图一五五 妯娌中型单葬墓M48平面图 146

图一五六 妯娌中型单葬墓M41平面图 146

图一五七 妯娌小型单葬墓M6平面图 147

图一五八 妯娌小型单葬墓M37平面图 147

图一五九 妯娌小型单葬墓M55平面图 148

图一六○ 妯娌小型单葬墓M15平面图 148

图一六一 妯娌小型单葬墓M9平面图 149

图一六二 妯娌小型单葬墓M22平面图 149

(四)单葬墓内的出土物 149

第四节 灰坑葬 150

图一六三 妯娌小型单葬墓M33平面图 150

图一六四 妯娌单葬墓内出土物 150

第七章 结语 151

图一六五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葬H16平、剖面图 151

一、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布局与特征 152

二、妯娌遗址诸期陶器的变化与年代 153

图一六六 妯娌新石器时代主要陶器分期图 154

三、妯娌遗址发掘的意义 155

第二节 调查与发掘经过 157

第一节 地理环境 157

第一章 概述 157

第贰编 寨根新石器时代遗存 157

一、地层剖析 158

第三节 地层剖析与文化分期 158

图一六七 寨根遗址布方图、遗迹分布图 158

图一六八 寨根17东壁剖面图 159

图一六九 寨根T16、T17、T19北壁剖面图 159

第一节 遗迹 160

二、文化分期 160

图一七○ 寨根T18、T19西壁剖面图 160

第二章 寨根裴李岗文化遗存 160

一、灰坑 160

图一七一 寨根裴李岗文化灰坑H16平、剖面图 161

图一七二 寨根裴李岗文化灰坑H7平、剖面图 161

图一七三 寨根裴李岗文化灰坑H8平、剖面图 162

图一七四 寨根裴李岗文化灰坑H17平、剖面图 163

图一七五 寨根裴李岗文化灰坑H21平、剖面图 163

图一七六 寨根裴李岗文化墓葬M8(左)、M9(右)平、剖面图 164

二、墓葬 164

图一七七 寨根裴李岗文化墓葬M11平面图 165

图一七八 寨根裴李岗文化墓葬M12平面图 165

第二节 遗物 165

一、石器 165

图一七九 寨根裴李岗文化石磨盘 166

图一八○ 寨根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 167

图一八一 寨根裴李岗文化敲砸器、砍伐器 168

图一八二 寨根裴李岗文化石片 169

二、陶器 170

图一八三 寨根裴李岗文化石尖状器、刀、凿、饼 170

图一八四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三足钵、鼎足 171

图一八五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深腹罐、折沿罐、筒形罐 172

图一八六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壶、钵 173

三、其他 174

图一八七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盆、瓶口沿、锉、拍 174

图一八八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片纹饰拓本 175

一、石器和蚌器 176

第三章 寨根仰韶文化遗存 176

第一节 第一期文化遗存 176

图一八九 寨根仰韶文化一期石器和蚌器 176

图一九○ 寨根仰韶文化一期陶鼎足和罐 177

二、陶器 177

图一九一 寨根仰韶文化一期陶大口瓮、缸、钵、盆、器座 178

第二节 第二期文化遗存 179

一、遗迹 179

(一)房基 179

图一九二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房基F1平、剖面图 180

图一九三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房基F3平、剖面图 181

图一九四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房基F4平、剖面图 182

图一九六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灰坑H20平、剖面图 183

图一九五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灰坑H14平、剖面图 183

(二)灰坑 183

二、遗物 184

(一)石器 184

图一九八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生产工具 184

(三)瓮棺葬 184

图一九七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瓮棺葬W1平、剖面图 184

(二)陶器 185

图一九九 寨根仰韶文化陶片纹饰拓本 185

图二○○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釜、罐 186

图二○一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大口瓮、缸 188

图二○二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钵 189

图二○三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钵 190

图二○四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盆 191

(三)自然遗物 192

图二○五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盆 192

图二○六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盘、杯、尖底瓶、圈足器 193

图二○七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锉、器座、火种器 193

第一节 遗迹 194

第四章 寨根龙山文化遗存 194

图二○八 寨根龙山文化灰坑H2平、剖面图 194

图二○九 寨根龙山文化灰坑H5平、剖面图 195

图二一○ 寨根龙山文化灰坑H12平、剖面图 196

第二节 遗物 197

一、石器 197

图二一一 寨根龙山文化石片 198

图二一二 寨根龙山文化石器 199

二、骨器 200

图二一三 寨根龙山文化穿孔石器和骨器 200

三、陶器 200

图二一四 寨根龙山文化陶器纹饰拓本 201

图二一五 寨根龙山文化陶甑、斝。 201

图二一六 寨根龙山文化陶折沿罐、小罐 202

图二一七 寨根龙山文化陶小口高领罐 203

图二一八 寨根龙山文化陶缸、大口瓮、双腹盆、大口平底盆、盘 204

图二一九 寨根龙山文化陶豆、杯、碗 205

图二二○ 寨根龙山文化陶器盖、纺轮 205

四、其他 206

第五章 结语 206

一、寨根裴李岗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206

二、寨根仰韶文化的特征与年代 207

(一)仰韶文化一期遗存 207

(二)仰韶文化二期遗存 207

三、寨根龙山文化遗存的特征与年代 209

四、寨根和妯娌的关系 209

第一章 寨根遗址周代遗存 212

图二二一 寨根周代灰坑H1平、剖面图 212

第一节 遗迹 212

第叁编 周代与汉代遗存 212

图二二三 寨根周代灰坑H9平、剖面图 213

第二节 遗物 213

一、生产工具 213

二、生活用具 213

图二二二 寨根周代灰坑H10平、剖面图 213

图二二四 寨根周代铜刀、带钩 214

图二二五 寨根周代陶器纹饰拓本 214

三、装饰品及其他 215

图二二六 寨根周代陶鬲、盆、豆 215

二、灰沟 216

第二章 妯娌遗址汉代遗存 216

第一节 遗迹 216

一、灰坑 216

一、生活用具 217

第二节 遗物 217

图二二七 妯娌汉代陶甑、罐、瓮、盆、瓶 217

二、建筑材料 218

图二二八 妯娌汉代板瓦、筒瓦 219

第三章 结语 220

附表 221

附表一 妯娌遗址各探方层位关系统计表 221

附表二 妯娌遗址各遗迹单位统计表 224

附表三 妯娌遗址房基统计表 225

附表四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统计表 226

附表五 妯娌一期文化灰坑H24小柱洞登记表 227

附表六 妯娌一期文化陶系统计表 228

附表七 妯娌一期文化陶器纹饰统计表 229

附表八 妯娌二期文化灰坑、灰沟统计表 230

附表九 妯娌二期文化石器坑H141出土石器、石料统计表 233

附表一○ 妯娌二期文化陶系统计表 234

附表一一 妯娌二期文化陶器纹饰统计表 236

附表一二 妯娌三期文化灰坑统计表 238

附表一三 妯娌三期文化陶系统计表 240

附表一四 妯娌三期文化陶器纹饰统计表 242

附表一五 妯娌遗址墓葬统计表 244

附表一六 寨根遗址诸单位层位关系表 247

附表一七 寨根裴李岗文化灰坑统计表 248

附表一八 寨根裴李岗文化墓葬登记表 249

附表二○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器纹饰统计表 250

附表一九 寨根裴李岗文化陶系统计表 250

附表二一 寨根仰韶文化一期陶系统计表 251

附表二二 寨根仰韶文化一期陶器纹饰统计表 251

附表二三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灰坑、房基、瓮棺葬统计表 252

附表二四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房基F1柱洞登记表 252

附表二五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房基F3柱洞登记表 253

附表二六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系统计表 254

附表二七 寨根仰韶文化二期陶器纹饰统计表 255

附表二九 寨根龙山文化陶系统计表 256

附表二八 寨根龙山文化灰坑统计表 256

附表三○ 寨根龙山文化陶器纹饰统计表 257

附表三一 寨根周代灰坑统计表 257

附表三二 妯娌汉代灰坑、灰沟统计表 258

附录 259

附录一 河南省孟津县妯娌遗址人骨的研究 259

附录二 河南省洛阳市妯娌、寨根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 268

中文提要 277

英文提要 280

编后记 2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