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及本科专业优化设置指导手册 一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建勋,李德建,楚国峰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8861911218
- 页数:344 页
第一篇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与改革综述 3
第一章 高等教育基本特征与功能 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的多元功能 6
第二章 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10
第一节 学科的含义 10
第二节 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10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方针与规格 14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教育方针 14
第二节 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16
第三节 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教学计划 17
第四章 高等教育体制与制度改革的趋势 20
第一节 改革办学体制 20
第二节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20
第三节 高校教学与教务管理的重要制度 21
第五章 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25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 25
第二节 高校教育结构的评价 25
第三节 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改革 26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规则及组织管理改革 28
第一节 习题课 28
第二节 课程设计 29
第三节 考核 30
第二篇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 35
第一章 高校教学的基本原则 35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本质 35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原则 36
第二章 高校教学计划与管理 45
第一节 制定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5
第二节 教学计划的内容与结构 49
第三节 学分制与学年制 59
第四节 教学计划的执行与管理 63
第三章 高校教学管理方法 67
第一节 高校教学管理及其主体 67
第二节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 84
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原则 98
第四节 高校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 110
第五节 高校教学管理方法 124
第六节 高校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147
第七节 高校教学制度 157
第八节 高校大学生学习管理 169
第九节 高校教学图书情报资料的管理 186
第十节 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188
第四章 高校课堂教学 192
第一节 备课 192
第二节 讲课 193
第三节 辅导答疑 195
第四节 批改作业 195
第五节 课程设计和大型作业 196
第五章 高校教学实验 197
第一节 实验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 197
第二节 实验教学的形式和结构 198
第三节 组织实验教学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199
第四节 实习的基本要求 200
第六章 高校学生毕业设计 203
第一节 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3
第二节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204
第三节 指导教师的职责 205
第四节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206
第五节 评分 206
第六节 对学生的要求 207
第七节 论文书写要领 208
第七章 高校学生考试 211
第一节 考试的目的和作用 211
第二节 命题原则 212
第三节 考试方式 213
第四节 考试管理 213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优化概述 214
第八章 高校学生管理 224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 224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225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与基本经验 229
第四节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及管理体制 243
第五节 高校学生干部管理及其基本理论 254
第六节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64
第七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280
第八节 大学班级及班主任管理 306
第九节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及民主管理 319
第十节 学籍管理 331
第十一节 招生与毕业分配 337
第十二节 大学生的生活秩序与宿舍管理 342
第十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奖励与惩罚 364
第十四节 高校学生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 381
第九章 研究生的培养及管理 407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 407
第二节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411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 413
第四节 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 414
第五节 研究生的招生与分配 416
第六节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 419
第十章 电化教学的应用与管理 421
第一节 电化教学概述 421
第二节 电化教学媒体与应用 428
第十一章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437
第十二章 教务管理 452
第一节 教务常规管理 452
第二节 教务例行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56
第三节 学分制教务管理 464
第四节 课程考试和考查 467
第五节 系教务员工作 469
第六节 教学管理现代化 470
第十三章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 476
第一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476
第二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原则和施行 478
第三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 479
第四节 教学档案管理 481
第三篇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优化设置 487
第一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原则与条件 487
第一节 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 487
第二节 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条件 489
第三节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条件 493
第四节 高校学科专业管理与评估 493
第二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主要内容 508
第一节 学科优化设置在高校中的地位 508
第二节 高校学科优化设置的原则 510
第三节 高校学科优化设置的主要内容 515
第三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现状分析 521
第一节 一流大学学科特征与优化 521
第二节 学科建设回顾 523
第三节 学科优化设置“十五”规划 527
第四章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中的问题分析 536
第一节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536
第二节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设置需要重视的问题 537
第五章 高校学科专业改造与优化 544
第一节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544
第二节 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 545
第三节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 546
第四节 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关系 546
第五节 改革、优化与稳定的关系 547
第六节 学科、专业的改造与优化 547
第六章 “人”在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中的作用 551
第一节 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学术梯队是关键 551
第二节 学科建设和发展要以人为本,构筑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群体 553
第三节 学校领导人的认识水平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 554
第四节 学术带头人的素质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 555
第五节 优化梯队人员结构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 555
第六节 学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大胆选拔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557
第七章 高校学科专业化设置信息管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 561
第一节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561
第二节 系统基本目标 562
第三节 系统运行环境 562
第四节 系统数据结构与功能 562
第五节 系统实施与管理机制 563
第八章 高校学科优化设置与研究生教育 564
第一节 国外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优化设置 564
第二节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570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发展 580
第四节 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583
第九章 一些国家学科专业优化设置的分析与比较 589
第一节 美国的系科、专业设置 589
第二节 苏联的系科、专业设置 589
第三节 西德的系科、专业设置 590
第四节 日本的系科、专业设置 590
第四篇 高等学校本科教材管理与实验室管理 593
第一章 高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593
第一节 教材建设的思想性与前沿性原则 593
第二节 教材建设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593
第三节 教材建设科学性与启发性原则 594
第四节 教材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原则 594
第二章 高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596
第一节 教材种类多,含金量小 596
第二节 流通渠道不畅,效率不高 596
第三节 浪费惊人,高校不堪重负 597
第三章 高校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599
第一节 高校教材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求 599
第二节 高校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问题研究 599
第四章 创新人才与教材创新 604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需要创新人才 604
第二节 创新人才离不开教材创新 605
第三节 教材创新的途径 606
第四节 教材创新的关键 607
第五章 教材建设与教材编写 609
第一节 教材建设的任务 609
第二节 如何抓好教材建设 611
第三节 教材编写与管理 612
第六章 教材的供应 617
第一节 教材供应的任务 617
第二节 教材供应的特点 617
第三节 教材的计划管理 618
第四节 教材的技术管理 619
第五节 教材的经济管理 619
第六节 教材的责任管理 620
第七章 教材印刷的要求 621
第一节 稿件格式 621
第二节 图稿要求 624
第三节 校对校样注意事项 624
第八章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626
第一节 实验室的重要意义 626
第二节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630
第三节 实验室主任工作 635
第五篇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 641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641
第一节 自由教育观 641
第二节 科学教育观 641
第三节 普通教育观 642
第四节 职业教育观 642
第五节 我国封建社会的经籍典册教育观 642
第六节 建国后我国高校知识观与课程观的变革 643
第二章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的知识观和课程观 644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644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问题 645
第三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646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因果链 647
第五节 高等院校课程与高素质人才培养 652
第六节 高校教材建设新理念 654
第三章 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建设和智能结构优化 660
第一节 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建设 660
第二节 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智能结构优化 661
第四章 高等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 663
第一节 概述 663
第二节 精品课程的层次构成与形式构成 663
第五章 高等文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优化及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665
第一节 构建综合文科专业课程体系 665
第二节 推出四个阶段的教学计划 666
第三节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670
第四节 采取多元教学评价 671
第五节 厚基础与夯实“三基” 673
第六节 宽专业与综合拓展 693
第七节 强能力与活动创新 710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师知识更新与授课能力的培养 744
第一节 高等学校教师的智力结构 744
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749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授课能力的培养 752
第七章 高等工科院校精品课程体系的优化 754
第一节 课程体系的最优化指标 754
第二节 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设计 754
第三节 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调度 755
第八章 国家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实践 757
认真探索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757
依托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建设“电子线路”国家精品课程 761
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思考 766
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 769
加强“工程光学”建设 争创国家精品课程 772
“VisualBasic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 775
面向社会 面向国际 面向未来 全力打造好国家精品课程 781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建设体会 785
热爱教育事业 教学科研相长 791
“航空航天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795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体会 799
“矿物加工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 803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808
开拓进取 建设精品课程 812
“化工原理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 816
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821
“工程图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实践 825
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与时俱进 831
国家精品课程“食品工艺学”建设经验总结 836
“水力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840
从问题出发 在发明中学习 844
以研究型教学为目标的课程建设 846
大学物理——定位、目标和理念 849
与时俱进深化“物理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852
建设立体化资源、开放式教学的“有机化学”国家精品课程 856
“结构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86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优化 866
结合学科进展 推动遗传学教学改革深入和发展 870
我为什么要编写全彩色《基础生命科学》教材 874
“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及研究型教学理念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 877
重视每个建设环节 精心打造“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 881
依托教学评估 发挥名师优势 885
立足西部 改革创新 建设“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 888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892
秉承传统 推陈出新 打造精品 896
构建“高分子物理”课程理性教学体系的初步尝试 900
创建“哲学通论”国家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903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 909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914
“民事诉讼法学”精品课程系列化、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探索 918
打造精品 重在创新 92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929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933
“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及成果辐射 938
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测量原理”的建设 941
“动物系统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946
国家精品课程“植物营养学”建设经验 949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体会 954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体会 958
传承创新 努力建设“生理学”精品课程 961
更新教育理念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前提 966
国家精品课程“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2004年年检汇报 969
继承传统 开拓进取 为祖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975
建设精品课程“交际英语”的点滴经验 978
精品课程对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982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 989
针对专业课需要 建设基础课精品 993
从自身体会谈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 998
推进教育质量改革 打造精品课程建设 1000
科学定位 突出特色 建设高职精品课程 1004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008
厚积薄发 突出特色 创建优势课程 1012
“数控机床与操作”课程建设与实践 1016
“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020
“汽车电器设备”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体会 1025
针灸理论课程基于问题学习的实验研究报告 1028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使精品课程更“精” 1034
以研究为基础 正确理解当代课程内涵 1039
“管理信息学”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1044
国家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思路与方法 1049
基础与技术结合 理论与实践交融 1055
谈高职“管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057
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解析 1061
精品课程贵在“精” 1067
“Web技术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071
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到教材编写、网络课程设开发 1078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084
国家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建设报告 1091
联系实际 与时俱进 建设精品课程 1095
突出特色 提高质量 争创一流 1099
新理念 新体系 新教材 1104
“新疆地方史”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1108
研究数学的认知规律 提高“数学分析”教学水平 1111
如何将“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1114
“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经验总结 1119
第六篇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1125
第一章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1125
第一节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1125
第二节 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1126
第二章 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 1128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评价 1128
第二节 教学态度的评价 1129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评价 1129
第四节 教学效果的评价 1130
第五节 教书育人、能力培养与教材的选用 1131
第三章 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1132
第一节 考试法 1132
第二节 工作环节控制法 1132
第三节 评议法 1132
第四节 调查法 1133
第五节 量表法 1133
第四章 学生学业评价与测定 1136
第一节 评价的功能及特点 1136
第二节 测定与测定法 1136
第三节 考核的各个环节 1140
第四节 考核的处理及成绩的评定 1142
第五章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建构 1149
第一节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式 1149
第二节 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比较研究 1162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的建构 1250
第六章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及其评估 1280
第七章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1305
第一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性质与特征 1305
第二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素质教育系统 1324
第三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质量管理系统 1347
第四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职能与价值 1368
第五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管理体制 1387
第六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规则 1406
第七节 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运行过程 1423
第八节 高校教学督导的工作形式 1441
第八章 高校课程建设与评价 1464
第一节 建设重点课程的目的 1464
第二节 重点课程建设的基本标准 1464
第三节 重点课程建设的主要办法 1466
第四节 课程质量评价 1466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胡美玲编 2019
- 《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李玉红,陈晓玲,王芬著 2018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贺卫东主编 2019
- 《职业英语教学研究 2017-2018》刘晓晶 2018
-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碳减排效应及优化政策研究》孙建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