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三个文明建设  上
三个文明建设  上

三个文明建设 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光伟,刘景山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2080649
  • 页数:7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辞条的形式,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历程、“三个文明”建设的背景、指导思想、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实践等内容。
《三个文明建设 上》目录

(上卷) 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1

文明 1

文明的起源 1

文明的性质 1

文明的多样性 2

文明的交流 2

文明的分类 3

物质 3

物质文明 3

政治 4

政治文明 5

政治文明的特点 5

政治文明的结构体系 7

政治意识文明 7

政治制度文明 8

政治行为文明 8

精神 8

精神文明 8

生态文明 9

生态文明建设 9

生态文明观 10

文明的发展历程 11

农业文明 11

工业文明 11

知识文明 12

原始社会文明 13

奴隶社会文明 13

封建社会文明 14

资本主义文明 14

中华文明 15

社会主义文明 16

三个文明提出的历史背景 18

改革开放 18

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20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 21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7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8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提出 30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32

新“三步走”战略 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4

小康 36

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3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 3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 40

我国改革发展的处于关键时期 4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5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7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权利和义务 49

世界贸易组织 49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49

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 50

全球化 50

经济全球化 51

知识经济 52

新技术革命 54

世界现代化进程 54

现代化 55

现代化理论 56

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起 56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58

中国的战略地位 59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61

“三个文明”的提出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63

三个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64

马克思主义 64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的思想 65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6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6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6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70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72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7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74

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75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76

列宁建设新型民主的理论 77

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 78

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79

列宁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的理论 80

毛泽东思想 81

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82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84

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 85

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86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87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88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88

十大关系 90

毛泽东建党学说 91

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92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92

三大作风 94

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94

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 95

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96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 98

毛泽东人民军队理论 99

毛泽东国防建设思想 100

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 101

毛泽东文艺思想 102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04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05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05

邓小平理论 106

邓小平经济思想 10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08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10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 11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3

什么是社会主义 114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5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17

社会主义本质论 117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 1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9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21

共同富裕 121

“三个有利于”标准 122

发展是硬道理 123

“两个大局”思想 12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125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27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128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29

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 130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31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133

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思想 134

邓小平外交思想 135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6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137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3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40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41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141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14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144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146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7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50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2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5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理论 15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 156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59

发展之本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60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161

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想 16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65

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166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67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16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 17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71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172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73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174

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175

实施和丰富“一国两制”构想 177

关于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1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180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181

科技强军 182

坚持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 18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1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18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89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191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192

理论创新 193

体制创新 194

科技创新 195

文化创新 196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97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198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199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00

人的全面发展观 201

科学发展观 20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205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206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208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9

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11

全面发展观 212

协调发展观 212

可持续发展观 213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中 213

“五个统筹” 215

统筹城乡发展 217

统筹区域发展 218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219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0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21

坚持以人为本 222

“五个坚持” 224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225

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226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27

坚持统筹兼顾 229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30

求真务实 231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233

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235

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237

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240

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242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 244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 245

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246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 24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5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5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原则 25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25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255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56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57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59

建设法治政府 260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办事 26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63

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 266

群众利益无小事 268

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和分析世界形势 270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271

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272

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274

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7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78

牢记“两个务必” 279

大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8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84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284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84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85

生产力 286

先进生产力 287

发展先进生产力 288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9

经济体制改革 290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29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3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95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任务 296

市场经济 29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7

现代市场经济 297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99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302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302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303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05

公有制经济 306

全民所有制经济 306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307

股份合作制经济 307

股份制经济 308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09

混合所有制经济 312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3

个体经济 314

私营经济 315

外资经济 315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316

消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体制性障碍 318

现代产权制度 319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319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321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23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324

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 325

国有企业 326

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326

国有企业的分布领域 328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329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330

现代企业制度 33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332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333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333

法人治理结构 335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36

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 338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340

国有企业改制 341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 342

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34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总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346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47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347

坚持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349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 349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350

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350

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351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352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 353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制度改革 354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制度改革 355

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356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 357

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358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359

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60

垄断行业 361

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361

垄断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363

加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监管 363

宏观调控 364

宏观调控四大目标 364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366

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368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369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369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372

完善统计体制 372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373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374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 375

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 376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377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380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381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38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383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84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385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386

现代市场体系 387

完善市场体系 387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389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390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91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393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95

经济特区 397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397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99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 400

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400

进一步加强利用外资 402

利用外资的形式 403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404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406

进一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407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408

两个根本性转变 410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11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413

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414

产业结构调整 415

三次产业划分 417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417

农业、农村、农民 418

第一产业 420

农业 420

林业 422

畜牧业 423

渔业 424

农、林、牧、渔服务业 425

深化农村改革 426

农村改革的进程 427

长期稳定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428

完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29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430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31

促进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432

“三农”问题 433

“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435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 436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436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438

实现农业现代化 438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440

建设现代农业 442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43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 444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445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46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 447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448

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450

农业企业化 451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52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54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454

坚持科教兴农 456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456

建立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现代农业 458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59

建设农业良种工程 460

实施沃土工程 460

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461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62

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463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464

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465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466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467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468

“十大”农机化技术 469

加强农业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 469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 471

完善农村“六小工程” 473

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473

建设“菜篮子”工程 474

全面推进实施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475

不断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76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478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478

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480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481

城镇化战略的内涵 481

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原则 482

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任务 483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485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86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487

建立农村投融资新体制 488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488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489

促进种粮农民收入增长 491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49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92

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49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94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95

农村税费改革 496

“三个确保” 497

健全和完善农业税减免制度 498

减轻和取消农业税 498

实施粮食直补政策 499

实施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制度 500

加强涉农收费管理 500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501

第二产业 502

采矿业 502

制造业 50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05

建筑业 506

工业 507

轻工业 508

重工业 509

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509

工业化 510

新型工业化道路 511

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11

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512

优化地区工业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513

加快重点工业行业的结构调整 515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516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517

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 518

坚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519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520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520

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522

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523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524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525

振兴制造业的基本政策 526

发展能源产业 527

国家能源战略 528

发展石油产业 529

发展电力产业 530

发展煤炭产业 530

发展燃气产业 531

开发新能源 532

发展原材料工业 533

培育主导产业 534

发展机械产业 535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536

发展石化产业 537

发展汽车产业 538

提高汽车自主开发能力 539

发展建筑产业 539

第三产业 540

服务业 541

现代服务业 54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43

服务业结构调整 544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545

发展通信和信息服务业 545

发展金融产业 546

发展银行业 546

发展证券业 547

发展保险业 548

发展物流服务业 549

发展房地产业 550

大力发展商业 550

发展餐饮业 552

大力发展旅游业 552

发展公共服务业 553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554

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555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56

坚持“创新、产业化”方针 556

高新技术产业 557

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规划 55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559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标 560

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560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562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563

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563

提高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564

建设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565

推动高技术产业优惠政策由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转变 565

完善各类政策工具,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565

完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 566

吸引培养人才,激励创业创新 566

加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566

加快发展信息技术 567

加快发展生物技术 567

加快发展新材料技术 568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 568

大力发展能源技术 568

大力发展资源环境技术 569

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569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69

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570

十二大高技术工程 571

二十个重点专项 572

战略的提出 6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 62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 624

加强东北三省之间的合作 625

从战略上调整东北地区经济结构 625

重点发展东北装备制造业 627

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 627

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627

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629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构成 630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措施 63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63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63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63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目标 63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 636

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重大成就 637

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639

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 641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642

加强国土资源工作 642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643

加强水利工作 643

可持续发展科技 644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645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646

加快推行清洁生产 647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648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648

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649

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650

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1

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1

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 652

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2

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2

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3

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3

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4

气候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655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656

矿产资源战略储备 656

加强生态建设 657

生态建设的基本目标 657

生态环境监测及安全评价 658

建设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658

建立自然保护区 659

加强动植物保护 660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 660

防治土地沙化 661

加强水土保持 662

发展生态农业 663

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 664

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664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665

流域水污染防治 666

海洋污染防治 667

大气污染防治 667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668

发展环保产业 669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669

政府调控能力建设 670

生存安全能力建设 670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671

生态环境能力建设 672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673

社会发展能力建设 673

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 674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676

实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677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 677

实施防沙治沙工程 678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679

实施三北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 680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681

实施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682

建设动植物保护工程 683

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684

综合国力 685

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构成 686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跨越 687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688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688

提高人民消费水平 689

改善衣食住行用条件 690

加大收入分配和就业工作力度,增加人民收入 690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691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692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93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94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696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697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698

社会保障体系 699

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699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700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701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702

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制度 702

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 703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制度 704

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05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 705

建立健全优抚安置制度 706

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和社会互助制度 707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 708

发展公用事业,加强城市建设 709

公用事业改革势在必行 711

加强城市建设 711

发展社区服务 712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713

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 714

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 715

国家关于支持扶贫开发的政策 716

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开发 7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