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与圆满人生
教育与圆满人生

教育与圆满人生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漫博,马学禄著
  • 出 版 社:海口:海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44353106
  • 页数:2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丛书《全球视域下的中华文化与文明》现有两个分册: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体观和教育与圆满人生,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其中,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整体观一书将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体系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知识方式,我呢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冲突,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汇焦点正是在中国,所以全球统一的文明模式未来也有可能在中国诞生。教育与圆满人生则从教育行业的基本理念出发,将西方、印度及中国的教育体系作一比较,阐发中国传统教育整体观,力图使人们重拾中国教育文化与文明的自信。
《教育与圆满人生》目录
标签:人生 教育

序言:融合与创新 1

前言 1

第一篇 教育的一般理念与理论 1

导论 1

文化、文明与教育 1

一、西方文化与教育 2

二、印度文化与教育 4

三、中国文化与教育 6

四、西方、印度、中国教育与文明 8

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理念 11

一、西方教育理念 11

二、印度传统教育理念 12

三、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15

四、教育的基本理念 18

第二章 广义教育事业的性质 24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生活方式 24

二、教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 25

三、教业、政业、产业的价值指向 25

四、教业、政业、产业的主导 26

五、教业、政业、产业的财富运行模式 27

六、教业、政业、产业的对象 27

七、教业、政业、产业的力用 28

八、教业、政业、产业相互支撑 28

第三章 三种业态的全息性 29

一、三种业态的相互关系 29

二、三种业态的相对独立性 31

第四章 教业与政业、产业的制衡性 32

一、教业与政业的合一是危险的,其流弊是意识形态的宗教化 32

二、政业与产业的合一是危险的,其流弊是垄断与腐败 33

三、教业与产业的合一是危险的,其流弊是文化的堕落 33

四、教业、政业、产业合一,社会将陷入黑暗 33

第二篇 教育的内涵 35

第一章 心性教育 35

一、心性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35

二、心性教育与道德人格 41

三、心性教育与知识 41

四、自性开发教育是伎艺教育的基础 45

五、心性教育的根本方法是禅 45

第二章 道德教育 46

一、性格教育 47

二、品格教育 47

三、品位教育 48

四、礼乐教育 50

第三章 知识教育 52

一、知识建构能力的教育 52

二、知识解构能力的教育 55

三、知识教育的内涵 57

第四章 伎艺教育 81

一、美学教育 81

二、音乐教育 86

三、美术或绘画教育 88

四、舞蹈教育 90

五、戏剧教育 93

六、体能教育 95

第三篇 教育的阶段与内涵 100

第一章 先天教育 100

一、胎前教育 100

二、胎儿教育 102

第二章 幼儿教育 105

一、襁褓期的接触教育 105

二、儿童期的游戏教育 107

三、少年期自我认知教育 109

四、少年期道德与自我认知教育 112

五、少年教育的要点是形成志向 114

六、读经与知识整体观的教育 115

七、少年期伎艺教育 116

八、体能教育与意志训练 117

第三章 中青年教育 119

一、青年期教育 119

二、中青年期教育 123

三、离职教育 124

四、建立阶段师承关系 124

第四章 老年教育 125

一、参与教育 125

二、养生教育 125

三、老年伎艺教育 126

四、临终与死亡教育 126

第四篇 教育的方法与弱力运用 128

第一章 教法 128

一、心性教育的方法 128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 132

三、知识教育的方法 140

四、伎艺教育的方法 143

第二章 学习方法 146

一、心性教育的修证方法 146

二、道德教育的学习方法 151

三、知识教育的学习方法 154

四、伎艺教育的学习方法 155

第三章 教与学的互动 158

第四章 教学的成果与觉受 160

第五章 教育的基本模式 162

一、寺院模式与心性教育 162

二、书院模式与道德教育 165

三、学院模式与知识教育 167

四、知识创新管理模式 171

第五篇 教师 173

第一章 教育家 173

一、教育家的作用是变革心性 174

二、教育家创造教业实施的方法与模式 176

第二章 校长 178

一、校长是组织化的教育家 178

二、校长是教师的教师 179

三、校长奠定校风 180

四、校长必须讲课 181

五、校长的产生 181

六、校长对教师的聘任 182

七、校长对学生的惩戒与表彰 182

八、校长对教师的惩戒与表彰 184

第三章 教师 185

一、导师 185

二、任课教师 186

三、学长 186

四、教辅 187

第四章 教师与学校评价 189

第六篇 学生 191

第一章 学生禀赋与教学 191

一、学生的天生禀赋 192

二、学生的性格 193

三、学生的既有文化与文明特质 193

四、学生的体质 194

第二章 学生择学 196

一、择业 196

二、择师 197

三、择友 197

四、教法与学法选择 198

第三章 学生的次第与评价 199

一、学生的次第 199

二、教师的评价 200

三、自我的评价 201

四、社会的评价 201

五、历史的评价 202

第四章 学系 204

一、举荐或保举的征信体系 204

二、回校深造与再学习的权力体系 205

三、学系校友会的诚信体系 205

四、学生供奉体系 206

第七篇 教业结构 210

第一章 教业的信仰主导 210

第二章 教学、学术、慈善与医疗的关系 214

一、教学与学术 214

二、教学与慈善 214

三、教学与医疗 215

第三章 全教业链的内在联系 217

第四章 教业文化——祭祀、节日与礼制 219

一、祭祀的教育作用 219

二、教业祭祀 220

三、教业礼制 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