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西北地区重要医学动物与疾病
西北地区重要医学动物与疾病

西北地区重要医学动物与疾病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3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增加,罗芳主编;田原,石淑珍,张芳,张继军,周林,宫占威,施耀勇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300510
  • 页数:13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医学动物是指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两大类,疾病是指由医学动物所致的疾病,统称虫媒传染病。全书共4篇,约有150万字,附有拉丁文索引、拉丁文中文名称对照、中文名称索引和彩图。本书可供卫生防疫人员、临床医务工作者、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参考。
《西北地区重要医学动物与疾病》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西北地区地理概况 3

第二章 医学动物 5

第一节 医学动物分类 5

第二节 生物学 11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评估 13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危害 15

第三章 虫媒传染疾病 17

第一节 虫媒传染疾病的由来与定义 17

第二节 虫媒传染疾病的分类 20

第三节 虫媒传染病的危害与展望 21

第四章 防制 25

第一节 节肢动物的防制 25

第二节 啮齿动物的防制 30

第三节 虫媒传染疾病的防制 33

第二篇 医学节肢动物 39

第五章 蚊类 39

第一节 形态特征 39

第二节 生物学 53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60

第四节 防控措施 64

第五节 蚊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69

第六章 蠓虫 95

第一节 形态特征 95

第二节 生物学 107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110

第四节 防控措施 112

第五节 蠓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114

第七章 白蛉 157

第一节 形态特征 157

第二节 生物学 162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165

第四节 防控措施 166

第五节 白蛉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168

第八章 蚋科 174

第一节 形态特征 174

第二节 生物学 191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199

第四节 防控措施 199

第五节 蚋科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201

第九章 虻类 211

第一节 形态特征 211

第二节 生物学 215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217

第四节 防控措施 218

第五节 虻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219

第十章 蝇类 253

第一节 形态特征 253

第二节 生物学 263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266

第四节 防控措施 267

第五节 蝇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270

第十一章 蜚蠊 535

第一节 形态特征 535

第二节 生物学 542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545

第四节 防控措施 550

第五节 蜚蠊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553

第十二章 蚤类 560

第一节 形态特征 560

第二节 生物学 564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566

第四节 防控措施 570

第五节 蚤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571

第十三章 虱类 674

第一节 形态特征 674

第二节 生物学 677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681

第四节 防制措施 682

第五节 虱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682

第十四章 臭虫 685

第一节 形态特征 685

第二节 生物学 685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686

第四节 防控措施 686

第五节 臭虫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687

第十五章 蜱类 688

第一节 形态特征 688

第二节 生物学 691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695

第四节 防控措施 696

第五节 蜱类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698

第十六章 恙螨 746

第一节 形态特征 746

第二节 恙螨幼虫的标准测量、常用符号和综合鉴别式 752

第三节 生物学 754

第四节 医学上的意义 758

第五节 防控措施 759

第六节 调查方法与标本制作 760

第七节 恙螨的分类鉴别与分布 763

第十七章 革螨 781

第一节 形态特征 781

第二节 生物学 784

第三节 医学上的意义 787

第四节 防控措施 790

第五节 采集与标本制作 791

第六节 革螨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793

第三篇 啮齿动物 893

第十八章 啮齿动物概述 893

第一节 形态特征 893

第二节 啮齿动物生态 902

第三节 啮齿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906

第四节 防控措施 907

第十九章 啮齿动物的鉴别特征与分布 915

第一节 种类组成 915

第二节 兔形目 919

第三节 啮齿目 929

第四篇 虫媒疾病 999

第二十章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999

第一节 概述 999

第二节 病原学 100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02

第四节 致病机制与病理 100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05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006

第七节 治疗 1009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10

第二十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1011

第一节 概述 1011

第二节 病原学 1012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14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017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17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019

第七节 治疗 1020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22

第二十二章 森林脑炎 1024

第一节 概述 1024

第二节 病原学 1025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27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029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30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032

第七节 治疗 1033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34

第二十三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1035

第一节 概述 1035

第二节 病原学 1037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39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04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45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048

第七节 治疗 1051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55

第二十四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1058

第一节 概述 1058

第二节 病原学 1059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61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06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6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067

第七节 治疗 1069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69

第二十五章 辛德毕斯病毒 1071

第一节 概述 1071

第二节 病原学 1072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74

第四节 发病机制 1075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7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076

第七节 治疗 1077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77

第二十六章 恙虫病 1078

第一节 概述 1078

第二节 病原学 1079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81

第四节 病理特点 108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8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087

第七节 治疗 1089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90

第二十七章 流行性斑疹伤寒 1091

第一节 概述 1091

第二节 病原学 1091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092

第四节 发病机制 109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094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096

第七节 治疗 1097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098

第二十八章 鼠型斑疹伤寒 1099

第一节 概述 1099

第二节 病原学 110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01

第四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103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03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04

第七节 治疗 1105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05

第二十九章 Q热 1105

第一节 概述 1105

第二节 病原学 1106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07

第四节 发病机制 1109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10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11

第七节 治疗 1112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12

第三十章 斑点热 1113

第一节 概述 1113

第二节 病原学 1113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14

第四节 发病机制 1117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17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17

第七节 治疗 1118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18

第三十一章 埃立克体病 1119

第一节 概述 1119

第二节 病原学 112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22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126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27

第六节 诊断 1129

第七节 治疗 1131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31

第三十二章 无形体病 1132

第一节 概述 1132

第二节 病原学 1132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35

第四节 流行特征 1140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41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42

第七节 治疗 1143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45

第三十三章 鼠疫 1149

第一节 概述 1149

第二节 病原学 1150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52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154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5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57

第七节 治疗 1158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60

第三十四章 土拉弗菌病 1163

第一节 概述 1163

第二节 病原学 1163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66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168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69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70

第七节 治疗 1172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73

第三十五章 莱姆病 1174

第一节 概述 1174

第二节 病原学 1175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77

第四节 发病机制 1179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80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81

第七节 治疗 1182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83

第三十六章 蜱传回归热 1185

第一节 概述 1185

第二节 病原学 1185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187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190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91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191

第七节 治疗 1192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193

第三十七章 疟疾 1194

第一节 概述 1194

第二节 病原学 1195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200

第四节 病理与发病机制 1203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205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208

第七节 治疗 1210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212

第三十八章 巴贝斯虫病 1215

第一节 概述 1215

第二节 病原学 1216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218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220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221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221

第七节 治疗 1223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224

第三十九章 黑热病及皮肤利什曼病 1226

第一节 概述 1226

第二节 病原学 1227

第三节 流行病学 1229

第四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1233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233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235

第七节 治疗 1236

第八节 预防措施 1237

附: 1243

拉丁文名称索引 1243

拉丁文中文名称对照 1273

中文名称索引 1305

医学动物彩图 13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