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关中方言语法研究
关中方言语法研究

关中方言语法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立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16122823
  • 页数:980 页
图书介绍: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汉语方言目前引起了海内外方言学家的广泛注意。因为这个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和人文地位,是研究汉语方言互相接触,互相交流,进而研究方言发展演变的一个典型地带。陕西省境内汉语方言特点可划分为陕北、关中、陕南3个方言区,关中即陕西省中部地区。本书作者对关中方言语法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关中方言构词、构词构句机制、方言动词、方言代词、方言副词、 方言的介词及相关句式、方言的语法化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目录

第一章 关中方言构词研究 1

1.0 引言 1

1.1 重叠构词 1

1.1.1 名词的重叠 2

1.1.1.1 单音节名词“AA”式的小称作用 2

1.1.1.2 非小称名词的重叠 5

1.1.1.3 亲属称谓词及人名的AA式重叠等形式 13

1.1.1.4 双音节处所名词重叠成“AB(儿)B儿”式后表极限 16

1.1.1.5 时间名词的“AA/AA(儿)A”式重叠 17

1.1.2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重叠 17

1.1.2.1 动词的AA式和AABB式重叠 18

1.1.2.2 短时体的“AA儿”式重叠 21

1.1.2.3 动词的三叠式 22

1.1.2.4 单音节动词的AAAAA重叠式 23

1.1.2.5 两三个相关的多音节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重叠式 23

1.1.2.6 “N+W+上/下”式 23

1.1.2.7 “VVN”式重叠 24

1.1.2.8 祈使句里趋向动词的重叠 25

1.1.2.9 数动式的重叠 27

1.1.2.10 与普通话“V单一V单”等形式的比较 30

1.1.2.11 “不断地V”语义的“AA”和“ABAB”式 32

1.1.3 形容词重叠 33

1.1.3.1 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 33

1.1.3.2 形容词的“A1A2A1A2”式重叠 41

1.1.3.3 与普通话形容词“A里AB”和“AABB”重叠式的比较 42

1.1.3.4 “A儿A几”式重叠 44

1.1.4 数量词等的重叠 45

1.1.4.1 关于量词等的重叠问题 45

1.1.4.2 人民币面值的重叠 49

1.1.4.3 数量词的AABB等重叠式 50

1.1.5 代词的重叠 52

1.1.5.1 表处所指代词重叠后表确指 52

1.1.5.2 疑问代词的重叠问题 52

1.1.6 “圪A圪A”等重叠式 54

1.1.6.1 “圪A圪A”重叠式 54

1.1.6.2 “坷A坷A”重叠式 57

1.1.6.3 “呵A呵A”重叠式 57

1.1.6.4 “骨A骨A”重叠式 57

1.1.6.5 “忽A忽A”重叠式 58

1.1.7 象声词的重叠 58

1.1.7.1 “AA”式象声词 60

1.1.7.2 “AAA”式象声词 61

1.1.7.3 “AAAA”式象声词 61

1.1.7.4 “AABB”式象声词 62

1.1.7.5 “ABB”式象声词 62

1.1.7.6 “ABAB”式及“ABBABB”式象声词 62

1.1.7.7 “A里AB”式象声词 63

1.1.7.8 “A儿A儿”式及“A儿B儿A儿B儿”式象声词 64

1.1.8 副词的重叠 64

1.1.8.1 “很、太”的“AA”式重叠 64

1.1.8.2 副词的其他重叠式 65

1.1.9 “ABA”等形式的重叠 66

1.1.9.1 “ABA”式重叠 66

1.1.9.2 “ABB/BBA”等重叠式 69

1.1.9.3 其他AB式扩展为ABB式的情形 69

1.1.10 余论 69

1.1.10.1 几个问题的讨论 69

1.1.10.2 “一AA”重叠式 72

1.1.10.3 歌谣里的重叠式 73

1.1.10.4 几个常用词语的重叠 75

1.1.10.5 “X,XV”重叠式 76

1.2 词缀研究 78

1.2.1 名词词缀 78

1.2.1.1 “子”尾 79

1.2.1.2 儿尾或儿化 87

1.2.1.3 “头”尾和“首”尾 101

1.2.1.4 人品名词的准后缀 103

1.2.1.5 处所名词的准后缀 111

1.2.2 动词后缀 113

1.2.2.1 后缀“拉” 113

1.2.2.2 后缀“打” 113

1.2.2.3 后缀“弄” 114

1.2.2.4 后缀“腾” 114

1.2.2.5 后缀“摆” 115

1.2.2.6 后缀“敛” 115

1.2.2.7 后缀“刮” 115

1.2.2.8 后缀“搭搭” 115

1.2.3 形容词后缀 116

1.2.3.1 单音节后缀“活、实、兮、气、道、劲儿” 116

1.2.3.2 双音节的形容词后缀 118

1.2.3.3 三音节的形容词后缀 122

1.2.4 其他词缀 125

1.2.4.1 “圪”字 125

1.2.4.2 “肏”字 128

1.2.5 前加成分 129

1.2.5.1 表颜色等的形容词的前加成分 129

1.2.5.2 前加成分“生” 130

1.2.5.3 前加成分“死” 130

1.2.5.4 其他前加成分 131

1.2.6 关中方言的衬字 131

1.2.6.1 衬字“着” 131

1.2.6.2 衬字“个” 132

1.2.6.3 衬字“呱” 132

1.2.6.4 衬字“里、圪、不、来” 133

1.2.6.5 “他个” 133

1.2.6.6 “给咧” 134

1.3 逆序构词 134

1.3.1 逆序名词 135

1.3.1.1 逆序名词的考据 135

1.3.1.2 其他逆序名词 138

1.3.2 逆序动词 139

1.3.2.1 逆序动词的考据 139

1.3.2.2 其他逆序动词 143

1.3.3 逆序形容词 144

1.3.3.1 逆序形容词的考据 144

1.3.3.2 其他逆序形容词 148

1.3.4 其他逆序词和逆序句式 148

1.3.4.1 其他逆序词 148

1.3.4.2 “甚不、甚没、甚嫑”等 149

1.3.5 关于“BA也罢”等 152

1.3.5.1 关于“BA也罢” 152

1.3.5.2 关于“介词+NBA……都可以/都行” 153

1.4 特殊词组 153

1.4.1 惯用语 153

1.4.1.1 三字格惯用语 153

1.4.1.2 多字格惯用语 157

1.4.2 俗成语 169

1.5 其他问题 175

1.5.1 使感结构 175

1.5.1.0 关于“使感结构” 175

1.5.1.1 使感结构的语法语义特征 176

1.5.1.2 关中方言的使感结构词语 178

1.6.1.3 关中方言使感结构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 181

1.5.2 小称构词和爱称构词 183

1.5.2.1 小称构词 183

1.5.2.2 爱称构词 185

1.5.3 叠加与羡余 187

1.5.3.1 名词性词语的叠加与羡余 187

1.5.3.2 动词性词语的叠加与羡余 190

1.5.3.3 形容词性词语的叠加与羡余 192

1.5.3.4 其他词语的叠加与羡余 193

1.5.4 “头”字用如“上头”的情形 194

第二章 关中方言语音的构词构句机制 196

2.0 引言 196

2.1 破读现象 197

2.1.1 古舒声字的破读现象 197

2.1.2 古长短入声的构词匹配 211

2.1.2.1 长短入与破读 211

2.1.2.2 关于与构词关系不大的长短入问题 214

2.1.2.3 其他相关问题 215

2.2 单音词的变调构词 216

2.2.1 非阴平字变作阴平调的构词机制 216

2.2.2 非阳平字变作阳平调的构词机制 222

2.2.3 非上声字变作上声调的构词机制 231

2.2.4 人称代词的变调构词 235

2.3 文白异读及其构词匹配 236

2.3.1 见系开口二等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37

2.3.1.1 假摄麻韵部分字 237

2.3.1.2 蟹摄佳韵部分字 238

2.3.1.3 效摄晓母去声效韵字“孝” 239

2.3.1.4 咸摄咸衔狎韵、山摄山黠韵部分字 239

2.3.1.5 山摄山韵匣母“闲苋”二字 239

2.3.1.6 江摄江觉韵部分字 240

2.3.1.7 梗摄庚陌耕麦韵 240

2.3.2 非组及以母蟹止两摄合口三等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1

2.3.2.1 蟹摄合口三等非组去声废韵字 241

2.3.2.2 止摄合口三等喻母平声字 241

2.3.2.3 止摄合口三等非组及影组字 241

2.3.3 溪母合口一等部分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3

2.3.3.1 遇摄合一等舒声模韵字 243

2.3.2.2 臻摄合口一等入声没韵字 243

2.3.2.3 通摄合口一等入声屋韵字 243

2.3.4 影母开口一二三等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3

2.3.4.1 影母开口一等字的文白异读 244

2.3.4.2 影母开口二等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4

2.3.4.3 影母开口三等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4

2.3.5 通摄合口三等入声屋烛两韵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5

2.3.5.1 通摄合口三等入声屋韵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5

2.3.5.2 通摄合口三等入声烛韵有关字文白异读的构词匹配 246

2.3.6 微母部分字的文白异读及构词匹配 246

2.3.7 部分合口一二三等北京读-ai、-ei字的文白异读及构词匹配 247

2.3.8 北京个别i韵母字白读iε韵母的构词匹配 248

2.3.9 其他字的文白异读及构词匹配 249

2.4 复合词的变调构词 254

2.4.1 商州方言复合词的变调构词 255

2.4.2 西安方言复合词的变调构词 255

2.4.3 富平方言复合词的变调构词 258

2.5 “AA”式重叠词的变调构词 260

2.5.1 A为阴平调的 260

2.5.2 A为阳平调的 261

2.5.3 A为上声调的 262

2.5.4 A为去声调的 262

2.6 加缀形容词的名物化变调 263

2.6.1 “A+××”式形容词中“××”的变调构词 263

2.6.2 三音节后缀的名物化变调 267

2.6.3 四音节后缀的名物化变调 271

2.7 双音节象声词后字变作去声调 272

2.8 子变韵和D变韵 273

2.8.1 子变韵 273

2.8.2 D变韵 276

2.8.2.1 西安一带的D变韵 276

2.8.2.2 凤翔方言的D变韵 279

2.9 合音词与分音词 280

2.9.1 合音词 280

2.9.1.1 名词的合音 280

2.9.1.2 代词的合音 284

2.9.1.3 数量词的合音 286

2.9.1.4 其他词语的合音 287

2.9.2 分音词 289

2.9.2.1 分音名词 289

2.9.2.2 分音动词等 290

2.10 亲属称谓词的声调类化 292

2.10.1 单音节亲属称谓词声调类化的特点 292

2.10.2 西安等处“父亲”等亲属称谓词叫法的特点 293

2.11 动词完成体的内部屈折 294

2.11.1 西安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曲折 294

2.11.1.1 西安方言的动词完成体及其变调模式 294

2.11.1.2 西安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变韵规律 295

2.11.2 商州方言动词完成体的内部曲折 296

2.12 其他相关问题 297

2.12.1 吸气音和重度吐气音 297

2.12.1.1 吸气音 297

2.12.1.2 重度吐气音 298

2.12.2 拖音和长音 299

2.12.2.1 关中方言的拖音 299

2.12.2.2 关中方言的长音 300

2.12.3 零音节 301

2.12.4 非常式变调 301

2.12.5 对骂或反唇相讥等语境中的音变现象 302

第三章 关中方言动词研究 304

3.0 引言 304

3.1 趋向动词 305

3.1.1 趋向动词的常见用法 305

3.1.1.1 基本特征 305

3.1.1.2 “过”字的用法 308

3.1.1.3 “起来”的语法语义特点 312

3.1.1.4 关中中西部“来、去、起”的特殊用法 313

3.1.1.5 “下来”的特殊用法 317

3.1.1.6 “出去”的特殊用法 318

3.1.1.7 “回”字的特殊用法 319

3.1.1.8 “V出N来了2”句式 319

3.1.2 趋向动词的句管控条件 319

3.1.2.1 介词对单纯趋向动词的管控 319

3.1.2.2 句末时制助词“呀”字对趋向动词的管控 324

3.1.2.3 能愿动词对趋向动词的管控 325

3.1.3 趋向动词的其他问题 326

3.1.3.1 关中方言的“走过” 326

3.1.3.2 复合式趋向动词后字“来、去”的变调 327

3.1.3.3 西安方言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 327

3.1.3.4 “起去”和“起过” 327

3.1.3.5 趋向动词的重叠问题 330

3.1.3.6 祈使句中听说双方共同趋向行为的“走”字 332

3.1.3.7 表祈使等意味的“去” 334

3.1.3.8 处于问句末表示索取等意义的“来” 339

3.1.3.9 “不来”的特殊用法 340

3.1.3.10 “上、下”两字的特殊用法 344

3.1.3.11 动态助词“着/的、了1”等处于“动趋”式之间的情形 347

3.1.3.12 西安方言动趋式的轻重音 350

3.1.3.13“过来过去”的特殊用法 351

3.2 体貌系统 352

3.2.1 经历体与完成体 353

3.2.1.1 经历体 353

3.2.1.2 完成体 353

3.2.2 起始体与实现体 359

3.2.2.1 起始体 359

3.2.2.2 实现体 361

3.2.3 进行体与持续体 362

3.2.3.1 进行体 362

3.2.3.2 持续体 371

3.2.4 关中方言的动量减小貌 375

3.3 能愿动词 383

3.3.1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能、会” 383

3.3.1.1 关中方言的“能” 383

3.3.1.2 关中方言的“会” 387

3.3.1.3 “能、会”的其他用法 388

3.3.1.4 关中方言“不会”的特殊用法 388

3.3.2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可、可以” 389

3.3.3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愿、愿意” 389

3.3.4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敢” 390

3.3.5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要” 392

3.3.6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应、该、应该、应当” 393

3.3.7 关中方言的能愿动词“得” 394

3.3.7.1 关于“得1” 394

3.3.7.2 关于“不得” 403

3.3.7.3 关于“认不得” 407

3.4 判断动词 412

3.4.1 关中方言的“是” 412

3.4.1.1 读作本调的“是” 412

3.4.1.2 变作阴平的“是” 414

3.4.1.3 关于“是”字的省略等问题 415

3.4.2 关中方言的“就是” 415

3.4.2.1 “就是”读作本调 415

3.4.2.2 “就是”读作变调 416

3.4.3 关中方言的“不是” 417

3.4.4 关中方言的“得是” 419

3.4.5 关中方言的“说是” 426

3.4.6 关中中西部方言判断句的特点 428

3.4.6.1 关中西部方言“噫块/噫咯/哩开”等的分布情况 428

3.4.6.2 关于“噫块/噫咯/哩开”等的本字以及历史性音变特点 429

3.4.7 “是”字以及单音节动词补语的变调 431

3.4.8 关中方言的“是N不是N(的)都”式 431

3.4.9 “的”相当于“是”的情况 432

3.4.9.1 与普通话的一致性 432

3.4.9.2 与普通话的不同性 432

3.5 其他动词的语法功能 433

3.5.1 “有、没、没有”和“不有” 433

3.5.1.1 关中方言的“有” 433

3.5.1.2 关中方言的“没” 434

3.5.1.3 关中方言的“没有” 436

3.5.1.4 关中方言的“不有” 438

3.5.1.5 西安一带的“有V的啥呢”式诘问句 438

3.5.2 “在”和“到” 440

3.5.2.1 西安等处的“在”和“到” 440

3.5.2.2 兴平等处的“到” 442

3.5.2.3 “在”或“到”的“留步”义 443

3.5.3 关中方言的“想” 444

3.5.4 “看”和“见”的用法 446

3.5.4.1 “看”字的用法 446

3.5.4.2 “见”字的用法 449

第四章 关中方言代词概说 452

4.0 引言 452

4.1 人称代词 453

4.1.1 关于“我、你、他”的讨论 453

4.1.1.1 “我、你、他”的单复数 453

4.1.1.2 关于汉语及其方言“我、你、他”其他问题的讨论 455

4.1.1.3 “我、你、他”的领格 458

4.1.2 关中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复数的包括式 458

4.1.2.1 “咱”字的读音 459

4.1.2.2 “咱”以及“咱的”等的用法 459

4.1.3 关中方言“人家”的合音及其用法 462

4.1.3.1 关于关中方言“人家”两字的合音问题 462

4.1.3.2 “人家”合音形式的语法语义特点 464

4.1.3.3 关于第三人称指称形式在关中方言里的类型等问题 472

4.1.4 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自己”相对的词语 482

4.1.4.1 “自己”的变体“自家” 482

4.1.4.2 关中西部“自己”的变体“各家” 485

4.1.5 人称代词复数的其他表示方法 486

4.1.5.1 “们、呣”等的运用 487

4.1.5.2 关于“家”字的讨论 490

4.1.5.3 高陵一带的“伙里” 497

4.1.6 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组合时的特殊语序 497

4.1.7 关于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两个问题的讨论 498

4.1.7.1 关于“我”字读音等问题的讨论 498

4.1.7.2 汉语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范畴 502

4.1.8 汉语方言人称代词声调感染的类型学考察 504

4.1.8.1 豫鲁晋陕青湘等省区以“他、其”读作上声为特征 505

4.1.8.2 人称代词读作阳平是许多南方方言的重要特征 511

4.1.8.3 读作阳上或阳去也是不少南方方言的一个典型特征 512

4.1.8.4 余论 513

4.2 指示代词 519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及构词匹配等问题 519

4.2.1.1 关于“这”字 520

4.2.1.2 关于“兀”字 523

4.2.1.3 关于“那”字 527

4.2.1.4 西安一带“这、?、那”的特殊用法 530

4.2.1.5 关中方言“这、兀”及其合音形式在同一语境中声调的一致性 532

4.2.1.6 由元代以来文献看关中方言对近代汉语指示代词的传承 533

4.2.2 表处所的指示代词 535

4.2.3 其他指示代词 538

4.2.3.1 户县方言的其他指示代词 538

4.2.3.2 关中方言表方式指示代词的特点 542

4.2.4 关于关中方言远指代词的层次问题 543

4.2.4.1 表示处所的远指代词的层次问题 543

4.2.4.2 汉语其他方言远指代词的层次问题 544

4.2.5 “个、块”的特殊用法 553

4.2.5.1 “个”字充当指示代词的情形 553

4.2.5.2 关于“个”字充当指示代词的佐证 554

4.2.5.3 “块”字在凤翔方言里用作远指代词的情形 556

4.2.6 远指代词的模糊语义特征 556

4.2.7 关中等地指示代词的声调感染 559

4.2.7.1 关中方言指示代词的声调感染 559

4.2.7.2 汉语不少方言也都有指示代词的声调感染现象 560

4.2.7.3 余论 563

4.2.8 关中方言“等等”义的“不悉”和“不及” 572

4.3 疑问代词 574

4.3.1 三个常用的疑问代词 574

4.3.1.1 对普通话三个常用“什么、怎么、哪里”的叫法 574

4.3.1.2 三个常用疑问代词相关问题的讨论 577

4.3.2 关于关中方言其他几个疑问代词的讨论 583

4.3.2.1 关于表人称疑问代词“谁”的讨论 583

4.3.2.2 关中方言的“几” 584

4.3.2.3 关于“多”字的讨论 587

第五章 关中方言副词研究 589

5.0 引言 589

5.1 程度副词 590

5.1.1 “最、顶、太”等 590

5.1.2 “很”字的特殊用法 593

5.1.3 “更、特别”等 595

5.1.4 其他程度副词 595

5.2 范围副词 598

5.2.1 “都、全、衠、浑、一划”等 598

5.2.2 范围副词“就”等 608

5.2.3 “成”和“正” 610

5.2.4 其他范围副词 610

5.3 时间副词 613

5.3.1 “正、刚”和“业个儿”等 613

5.3.2 “一偶而、暗猛”等 614

5.3.3 “一直”的变体 615

5.3.4 “本来”的变体 618

5.3.5 “闻”和“藉” 619

5.3.6 副词“旋” 620

5.3.7 读作阳平调的副词“且” 621

5.3.8 “壳里抹擦”等 622

5.3.9 “终究”的变体 623

5.3.10 “一天、一回”用作时间副词的情形 624

5.3.1 1其他时间副词 624

5.4 频率副词 628

5.4.1 “重、另、别”等 628

5.4.2 “再”字 629

5.4.3 “爱”和“肯” 630

5.4.4 “还”字 631

5.4.5 “浪、冷、蛮” 633

5.4.6 “招嘴”等 636

5.4.7 西安一带的“辄”等 637

5.4.8 “不住地”等 638

5.4.9 频率副词“却” 639

5.5 然否副词 650

5.5.1 肯定性副词 650

5.5.2 西安一带的否定式 651

5.5.2.1 西安一带否定式的通常用法 651

5.5.2.2 关中方言否定式的特殊用法 655

5.5.2.3 户县方言否定式的变调定势及变调越势 659

5.5.2.4 与否定式相对的肯定式的几个问题 660

5.5.2.5 “不|没|嫑+X+不|没|嫑+乱”式词组 662

5.5.2.6 “不|没|嫑+V+不|没|嫑+咋”式词组 664

5.6 情态副词 665

5.6.1 “一搭”等等 665

5.6.2 其他情态副词 666

5.7 方式副词 669

5.8 语气副词 673

第六章 关中方言的介词及相关句式 699

6.0 引言 699

6.1 一般介词 700

6.1.1 “朝、望、面、迈、问”等 700

6.1.2 “从、由、自、自从、持、骑”等 704

6.1.3 “在”和“到” 705

6.1.4 “和”类虚词 707

6.1.5 关中方言的“拿、对、迈过”等 712

6.2 比较句 714

6.2.1 平比句 715

6.2.2 差比句 719

6.2.3 渐进比句 723

6.2.4 极比句 724

6.3 把字句 730

6.3.1 处置式把字句及非处置式把字句 730

6.3.1.1 处置式把字句 730

6.3.1.2 非处置式把字句 738

6.3.1.3 与普通话双宾语句的比较 739

6.3.2 把字句的否定式 739

6.3.3 把字句的其他问题 741

6.3.3.1 把字句与给字句的连带关系 741

6.3.3.2 “把”字相当于“像”字等情形 743

6.3.3.3 “把N屎当出来”式词组 744

6.3.3.4 关中方言的“再把” 744

6.3.4 余论 745

6.4 给字句 746

6.4.1 “给”字的音义 746

6.4.1.1 “给”字的读音 746

6.4.1.2 “给”字的语义 747

6.4.2 动词“给”的特殊用法 750

6.4.2.1 表示“使对方得到” 750

6.4.2.2 表示“使遭受” 751

6.4.3 与北京等处介词及助词“给”的比较 752

6.4.3.1 把字句与北京给字句的比较 752

6.4.3.2 与处置式给字句的比较 752

6.4.3.3 与北京“把……给”式的比较 752

6.4.4 关中方言的“V给”式 753

6.4.4.1 “V给”式里的动词 753

6.4.4.2 关于由“V给”构成的句式 754

6.4.5 关中方言的“给给” 755

6.4.5.1 “给给N2”式 755

6.4.5.2 “给N2给给”式 756

6.4.5.3 “给给”句的扩展 756

6.4.6 关中方言给字句的其他问题 756

6.4.6.1 与北京“卖给”类句式的比较 756

6.4.6.2 关于“N1给N2VN3”式 757

6.4.6.3 “V给”式中“给”字的音义 757

6.4.6.4 给字句的否定式 758

6.4.6.5 余论 759

6.5 教(/着)字句 760

6.5.1 “教、着”的读音 760

6.5.2 “教、着”的语法语义特征 761

6.5.3 “教、着”的其他问题 765

6.6 套合句式 766

6.6.1 把字句与给字句的套合 766

6.6.2 把字句与教字句的套合 767

6.6.3 “把、教、给”三种句式的套合 770

第七章 关中方言其他词类研究 773

7.0 引言 773

7.1 数量词研究 774

7.1.1 关中方言的数词 774

7.1.1.1 数词的一般用法 774

7.1.1.2 数词的特殊用法 774

7.1.2 个体量词——“个” 781

7.1.2.1 由动态语料看关中方言量词“个”的读音 781

7.1.2.2 由户县方言量词“个”看关中方言“个”的搭配问题 785

7.1.2.3 “个”的其他用法 787

7.1.2.4 关于个体量词“个”的讨论 790

7.1.2.5 余论 798

7.1.3 其他量词 798

7.2 助词研究 803

7.2.1 结构助词 803

7.2.1.1 结构助词“的”字 803

7.2.1.2 关于“的”字词组及与之相关的问题 805

7.2.1.3 与普通话表示领属的“的”字的比较 807

7.2.1.4 单音节拟声词后边的“哧”字 809

7.2.1.5 其他相关问题 809

7.2.2 体貌助词 811

7.2.2.1 表示正在进行等的“着、的、住” 811

7.2.2.2 关中方言的“了” 839

7.2.2.3 “过”字的特殊用法 849

7.2.3 时制助词 851

7.2.3.1 关中方言的“来” 851

7.2.3.2 关中方言的“呀” 856

7.2.3.3 关中方言的“得了2” 859

7.2.3.4 关中方言的“出” 861

7.3 语气词研究 861

7.3.1 “呢”和“哩” 861

7.3.1.1 “呢”和“哩”的分布特征 862

7.3.1.2 “呢”和“哩”的用法 862

7.3.2 “啊、呀”和“嗑、呵”的用法 866

7.3.2.1 “啊、呀”的用法 866

7.3.2.2 “嗑、呵、咯”的用法 867

7.3.3 “些”字及其变体 869

7.3.4 “吧”字及其变体 875

7.3.5 与北京话语气词“的”字等的比较 877

7.3.5.1 与北京语气词“的”字的比较 877

7.3.5.2 与北京话“是……的”结构的比较 878

7.4 叹词研究 878

7.4.1 “啊、哎”等字及其扩展形式 878

7.4.1.1 “啊”字及其扩展形式 879

7.4.1.2 “哎”字及其扩展形式 881

7.4.1.3 “欸”字及其扩展形式 886

7.4.1.4 “噢”字及其扩展形式 887

7.4.1.5 “哟”字及其重叠式 889

7.4.2 “咹”类语气词 890

7.4.2.1 “咹”字 891

7.4.2.2 “嗯呣”两字 893

7.4.2.3 “哈嗨嘿哼”四字 895

7.4.3 “爷呀”之类及其扩展式 899

7.4.3.1 “爷呀”之类 899

7.4.3.2 “我的爷呀”等等 900

7.4.3.3 其他叹词 900

第八章 关中方言的语法化等问题 902

8.0 引言 902

8.1 语法化 903

8.1.1 “再”字的语法化 903

8.1.2 “着祸”的语法化 904

8.2 话题焦点 905

8.2.1 “X1X2说话呢” 905

8.2.2 “X的个事嚜” 906

8.2.3 “X咧个啥呢”式 907

8.3 反复问句 908

8.3.1 反复问句的基本类型 908

8.3.1.1 与普通话“他来不来?”以及答句的比较 908

8.3.1.2 咸阳一带的“在家不在?”等反复问句 911

8.3.1.3 关于西安城区的“手机卖不?”之类 911

8.3.2 反复问句与陕北晋语的比较 912

8.3.2.1 否定词为“不”的反复问句 912

8.3.2.2 动宾结构及动补结构 913

8.3.3 相关问题的讨论 914

8.4 补语类型 917

8.4.1 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 917

8.4.1.1 “匝”字 917

8.4.1.2 “茬大”等 919

8.4.1.3 几个地域性很强的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 922

8.4.2 其他补语 925

8.4.2.1 状态补语 925

8.4.2.2 处所补语 926

8.5 复句研究 927

8.5.1 并列类复句 927

8.5.1.1 并列复句 927

8.5.1.2 承接复句 928

8.5.1.3 递进复句 929

8.5.1.4 选择复句 930

8.5.2 因果类复句 932

8.5.2.1 因果复句 932

8.5.2.2 假设复句 933

8.5.2.3 条件复句 936

8.5.2.4 目的复句 936

8.5.3 转折类复句 937

8.5.3.1 转折复句 937

8.5.3.2 假转复句 938

8.6 词类活用 939

8.6.1 名词的活用 939

8.6.2 动词的活用 941

8.6.3 形容词的活用 941

8.6.4 象声词的活用 943

8.7 禁忌字的特殊语法地位 944

8.7.1 男根的禁忌字用法 945

8.7.1.1 “?”字的用法 945

8.7.1.2 “垂子”等用如语气词的情形 949

8.7.2 “屄”字的用法 950

8.7.3 “肏”字的用法 951

8.7.3.1 以“肏”为第一音节的词语 951

8.7.3.2 “难肏”的用法 953

8.7.3.3 衬字性质的“肏” 953

8.7.3.4 “啥+肏他妈+指示代词+N”结构 953

8.7.4 “?”字的用法 953

8.7.4.1 人品名词后缀“?”字 953

8.7.4.2 “?”字的其他用法 954

8.7.5 关于chuǎ 955

参考文献 956

后记 9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