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苏州大学艺术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学术文库艺术理论系列丛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
苏州大学艺术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学术文库艺术理论系列丛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

苏州大学艺术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学术文库艺术理论系列丛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顺兴著
  • 出 版 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7215497
  • 页数:225 页
图书介绍:
《苏州大学艺术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学术文库艺术理论系列丛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的对象、涵盖的内容、方法、目的与意义 1

(一)研究对象 1

(二)涵盖的内容 2

(三)研究的方法 4

(四)目的与意义 5

二、本课题将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5

三、对“场所”、“空间”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分析 6

(一)“场所”、“数字空间艺术”概念与空间理论 8

(二)与“场”有关的“场所”环境研究 10

(三)中国堪舆文化对“场”的研究 11

(四)“网络(赛博)空间”、“遥在空间”与拓扑理论 11

四、公共艺术、数字公共艺术的概念与范畴 14

(一)国内主要观点 15

(二)国外主要观点 16

(三)对数字公共艺术已有的认识 16

第一章 数字信息时代公共艺术及其“场”性之内涵 20

第一节 数字公共艺术“场”性内涵之辨析 20

第二节 传统公共艺术的内涵属性 24

第三节 数字公共艺术的内涵属性 32

一、数字公共艺术的非物质性 32

二、数字公共艺术以非物质“材料”构成创作、储藏传播 36

三、数字公共艺术存在“场”的非物质“虚拟主体”与“主体间性” 37

第二章 数字公共艺术及其“场”性的审美转向 40

第一节 审美的嬗变:艺术“光晕”的转向 42

第二节 仿像、拟像:数字公共艺术“光晕”的体现 46

第三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异质混合空间 53

第一节 异质空间:不同的数字艺术介入公共场所 54

一、真实现实的场所“空间”属性 55

二、真实现实的场所“空间”结构 57

三、虚拟现实的“场所”、“空间”属性 60

四、虚拟现实的“场所”“空间”结构 62

第二节 混合空间的构成:多种类数字空间艺术的并置 64

一、镜像反射:虚拟空间 64

二、电脑绘画:摹拟空间 67

三、数字影像:复制空间 67

四、网络空间:无限游牧 69

五、遥在空间:远程操控 73

六、音响空间:现实增强 76

第三节 混合空间: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空间特性体现 78

一、增强现实空间:混合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78

二、异质空间:艺术混合展示 80

第四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所的混合现实体验 87

第一节 异质空间:混合现实体验的根源 89

第二节 非“线性”读图:混合现实体验的兴趣取向 93

第三节 “在场”与时间:混合现实体验的“场”性特征 96

一、“在场”与非“在场”:数字公共艺术体验的自由 97

二、“此在”:体验的瞬间 99

第四节 “沉浸”、“遥在”:混合现实体验的主要方式 100

一、“沉浸”式数字公共艺术:混合现实体验的主体 101

二、设备条件:“沉浸”式体验的关键 104

三、“遥在”式数字公共艺术:“场”与“场”的跨越体验 106

第五章 数字公共艺术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因素 111

第一节 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条件 111

一、文化环境:体验的“土壤” 111

二、图像经验:主、客体的统一 113

三、性格特征:关乎审美取向 115

四、心理期望:体验的出发点 116

五、时代影响:文化的反映 117

第二节 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动机 118

一、庆典集会:公众体验的“盛宴” 118

二、消遣娱乐:身心的愉悦 119

三、宣泄释放:压力的缓解 119

四、身份认同:体验的互动 120

第三节 混合现实体验的先在情绪 121

一、情绪类型:影响体验的结果 121

二、移情与认同:情境融入 121

三、情绪的成因:感知的体现 122

第六章 数字公共艺术“场”性的内在“张力” 124

第一节 “张力”说的由来 125

第二节 两极扩张、双向统一是张力的本质体现 126

第三节 动态产生张力 131

一、运动:产生张力 131

二、频闪:产生张力 134

第四节 静态图式内含运动倾向的张力 136

一、动感倾向内含张力 136

二、能动的知觉活动包含张力 138

三、“运动”图式包含张力 139

四、形状变形包含张力 142

(一)结构变形包含张力 142

(二)构成要素曲变包含张力 142

第五节 “声”、“光”、“电”、“水”、“火”等环境产生张力 144

第七章 数字公共艺术的“气场”张力 149

第一节 “气场”作为学术语词解释艺术张力现象之可能 149

一、历史上繁芜驳杂的“气”论与艺术“气场”张力的关系 150

二、西学中用的“气”论 153

第二节 “气场”张力现象是“心物场”原理的客观反映 155

一、“气场”张力形成于心理场 157

二、“气场”张力源自物理场 158

(一)张力源自环境场 161

(二)张力产生于同质场与异质场 162

第八章 数字公共艺术营造“诗意之场” 167

第一节 “诗意之场”的缺失:城市环境危机的现实性 169

一、城市的二元对立:征服、破坏与保护、建设 169

二、城市环境的消极面:文化缺失与审美危机 171

第二节 “诗意之场”的可能:城市环境审美的本然回归 172

一、环境改造的必然性:把握实现“诗意之场”的历史机遇 172

二、“诗意之场”理念的普适性:城市环境审美理想的理论依据 174

三、“诗意之场”的实现途径:城市环境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和审美欣赏 175

第三节 “诗意之场”的理性营造:体现科学完善的城市公共环境规划 178

一、“诗意之场”的城市环境:功能设施与环境一体化的完美体现 179

二、“诗意之场”的城市环境:城市非凡文脉的反映 183

三、“诗意之场”的城市环境:环境规划决定城市的审美特色 184

四、“诗意之场”的精神“守护”:卓越的城市历史 186

五、“诗意之场”的城市环境:城市意蕴的集中体现 187

第四节 “诗意之场”的形成:环境间性营造城市意境 189

一、城市“环境间性”的缘起 189

二、环境间性呈现城市意境 192

第五节 “诗意之场”的当代性:数字公共艺术营造城市意境 194

一、“诗意之场”当代性的反映:数字艺术的介入与艺术规律的转向 195

二、“诗意之场”当代性的展现:多种类数字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环境 197

(一)智能可控、多向选择:数字光景艺术展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197

(二)智能互动、形式多样:数字水景艺术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206

(三)程控造型、千态万状:数字焰火艺术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209

结论 213

参考资料 2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