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课程变革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变革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变革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716743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课程变革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生长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诉求,课程变革从“内容”、“过程”到“理解”取向的嬗变必然带来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换。有效的课程变革必须将控制点置于教师个体及其组织的整体发展。教师是制约课程变革最为关键的人力因素。如何在课程变革脉络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制约课程变革成效的关键。为此,必须明晰课程变革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定,以此作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本书选取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职业规划、教师学习以及教师合作四个主题,通过对四个主题研究价值、内涵、特点、现状、影响因素等的分析,提出更好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基于教师、由内而外是促进教师与课程变革共成长的主要原则。
《课程变革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目录

第一编 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互动 3

第一章 课程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新的生长域 3

一、课程变革取向的嬗变 3

(一)“内容取向”的课程变革 3

(二)“过程取向”的课程变革 4

(三)“理解取向”的课程变革 4

(四)课程变革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5

二、课程变革策略与模式的发展 6

(一)课程变革的策略 6

(二)课程变革的模式 8

(三)课程变革策略与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0

三、“有效”课程变革的条件 12

(一)课程变革是课程设计者与教师平等对话、相互协商的过程 12

(二)了解课程变革的复杂性,综合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因素 12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13

(四)课程变革必须将控制点置于教师及其组织的发展 13

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共成长 14

(一)课程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4

(二)课程变革必须依托教师的专业发展 16

五、课程变革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 19

(一)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批判 19

(二)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 20

(三)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分析 21

第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变革的条件 23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23

二、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转移 26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范式 26

(二)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移的特征 2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9

(一)相关问题的厘清 29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0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31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与阶段 33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33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36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评析 40

第二编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成长的契机 45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内涵、结构与阶段特点 45

一、研究缘起 4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45

(二)研究的价值 47

二、相关概念界定 49

(一)“需要”的内涵 49

(二)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界定 50

三、课程实施阶段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结构 51

(一)专业结构 52

(二)专业支持与帮助 60

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阶段特点 68

(一)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宏观整体把握新课程 68

(二)课程实施的启动阶段——关注革新的过程和任务 68

(三)课程实施的深化阶段——着力解决深层次、有难度的问题 69

(四)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差异分析 70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影响因素及促进教师成长的策略 80

一、教师态度与认识的变化 80

二、关键问题、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的影响 82

(一)关键问题的影响 82

(二)关键事件的影响 83

(三)关键人物的影响 85

三、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86

(一)学校领导作用的发挥 86

(二)学校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 86

(三)学校特色化评价机制的构建 87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88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88

(二)思考 95

第三编 教师职业规划——教师成长的现实选择 101

第五章 教师职业规划概述 101

一、教师职业规划的提出与价值 101

(一)教师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02

(二)教师职业规划的可能性 104

二、教师职业规划的内涵与特点 106

(一)相关概念界定 106

(二)教师职业规划的特点 107

三、教师职业规划的流程与标准 108

(一)教师职业规划的流程 108

(二)教师职业规划的标准 112

第六章 教师职业规划的实践境遇 114

一、教师职业规划的现状 114

(一)教师能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意义与价值 115

(二)教师缺乏职业规划的知识、目标与行为 115

(三)教师缺乏职业规划的内在动机 116

(四)职业规划的培训或指导不能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 116

(五)外界缺乏对教师职业规划的有效支持 117

(六)不同教龄教师职业发展的关注点不同 120

二、教师职业规划的形成机制 121

(一)内在因素 121

(二)外在因素 123

三、教师职业规划的策略探究 125

(一)教师要形成职业规划的主体意识 125

(二)教师要把握职业规划的方向,关注“内职业生涯”的设计 126

(三)外界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27

第七章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规划 129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 129

(一)职业探索期——教师职业角色转换的关键期 129

(二)职业成长期——教师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期 132

(三)职业高原期——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峰期 134

(四)职业超越期——教师自主发展、创新的关键期 136

二、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规划要领 139

(一)职业探索期——培训指导、积极带教、树立自信 139

(二)职业成长期——自主反思、搭建平台、激励成长 141

(三)职业高原期——正确认知、系统学习、寻求突破 143

(四)职业超越期——追求卓越、科研引领、专业自主 145

第四编 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教师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149

第八章 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149

一、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提出 149

(一)学习化社会呼唤教师学习理念的转变 149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149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和理性选择 150

(四)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一项使命 150

二、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151

(一)自我导向学习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 151

(二)自我导向学习有利于适应并满足农村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151

(三)自我导向学习有利于农村教师建构一种实践需要的教育活动图式 151

三、研究述评 152

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53

(一)“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界定 153

(二)“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特征 155

第九章 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调查 160

一、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现状 160

(一)基于学校发展的学习目标确立能力有待提升 160

(二)学习内容选择取向的多样化反映了教师不同的学习状态 162

(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163

(四)学习策略的使用多样化,其中场所资源的使用、自我奖励和寻求他人支持策略的使用均有待提升 164

(五)教师学习的转化能力有限,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165

(六)学习更多地促进了教师个人心理学意义的成长,未能更好地促进实践层面的改变 166

二、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 166

(一)教师个人向度 166

(二)组织生态基础 169

三、基于自导学习阶段的教师自导学习程度分析 174

(一)学习主动性 175

(二)自我反思与评价 177

(三)规划与开放学习 179

(四)学习的责任意识 180

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升的对策 182

(一)教师形成自我导向学习的自主意识 182

(二)学校场域下教师学习环境的创设 184

第五编 教师合作——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 193

第十章 教师合作的学理分析与实践境遇 193

一、教师合作的意蕴 193

(一)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合作的认识 193

(二)教师合作的特征 194

(三)教师合作的意义 196

二、教师合作的理论基础 198

(一)教师合作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理论 198

(二)教师合作的社会学基础——符号互动论 200

(三)教师合作的心理学基础——社会互依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02

(四)教师合作的管理学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 205

三、教师合作的现实境遇 207

(一)教师之间缺乏合作 207

(二)教师合作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合作内容单一 208

(三)教师合作派别化,合作形式种类不均衡 209

(四)教师合作过程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209

(五)教师合作过程缺乏对教师合作需要的关注 210

(六)教师缺乏合作的能力 211

(七)教师合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211

四、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路径抉择 212

(一)教师自身合作意识的提升 212

(二)学校加强文化领导,形成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 212

(三)关注教师合作的需要,确定有效的合作主题 213

(四)积极探索教师合作的有效途径 213

(五)完善支持机制 214

第十一章 基于共生的教师合作模式的研究 216

一、教研组——学校教师合作的基本单位 216

(一)“教研组”的建立 216

(二)“教研组”的本质及功能 217

(三)“教研组”发展中的异变 219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师合作的理想模式 220

(一)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提出 220

(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222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下教研组转变的机理 224

(一)共享的愿景和价值观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224

(二)“相互介入”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方式 225

(三)“多元身份的嵌入”是专业学习共同体意义创新的重要资源 225

(四)“实践改变”和“身份认同”是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226

(五)支持性条件是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的保障 227

(六)“多样”与“跨界学习”是专业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给养 230

参考文献 231

附录 2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