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  民国三十八年以来的变迁  第2版
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  民国三十八年以来的变迁  第2版

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 民国三十八年以来的变迁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齐光裕著
  • 出 版 社: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86298077X
  • 页数:922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 民国三十八年以来的变迁 第2版》目录

增订再版序 1

自序 5

目录 7

表目录 15

图目录 17

导论 19

壹、研究动机 19

贰、研究目的 20

参、研究范围 20

肆、研究架构 20

第一章 政治发展的概念分析 23

第一节 政治发展研究的起源与经过 23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定义 26

第三节 本文相关概念论述 30

壹、过程—阶段理论 31

贰、环境因素 34

参、宪政体制 38

肆、政党政治 48

伍、政治参与 63

第二章 民主奠基期的政治发展 79

第一节 环境因素 79

壹、外环境因素 79

一、中共的直接威胁 79

二、国际环境的变化 83

贰、内环境因素 86

一、经济状况 87

二、社会状况 94

第二节 宪政体制的探讨 97

壹、临时条款与宪政发展 98

一、临时条款的时代背景 98

二、临时条款的延长与扩张 99

三、临时条款的施行 100

四、临时条款的争议—性质论 111

五、临时条款的评析 115

贰、戒严令与宪政发展 116

一、戒严的缘起 116

二、戒严实施的范围 117

三、戒严的检讨 122

第三节 政党政治的探讨 123

壹、中国国民党的改造 124

一、国民党改造的肇始 124

二、国民党改造的内容 127

三、国民党改造的评析 134

贰、青年党与民社党的运作 146

一、中国青年党 146

二、中国民主社会党 148

参、政治异议表达的发展 151

一、「自由中国」半月刊与「中国民主党」 151

二、「大学杂志」时期 155

第四节 政治参与的探讨 164

壹、政治参与和规范面分析 165

一、四权行使法规 165

二、人民团体组织法规 177

三、大众传播法规 181

四、集会游行法规 187

贰、政治参与运作面分析 188

一、四权行使 188

二、人民团体组织 203

三、大众传播 207

四、群众运动 210

本章小节 211

第三章 民主茁壮期的政治发展 213

第一节 环境因素 213

壹、外环境因素 213

一、中共的统战策略 213

二、国际的情势发展 217

贰、内环境因素 223

一、经济状况 223

二、社会状况 228

第二节 宪政体制的探讨 239

壹、威权体制的转型 239

一、威权体制转型的相关概念 239

二、威权体制转型的指标分析 241

三、威权体制转型的理论依据 242

贰、解除戒严的实施 243

一、解严的背景因素 244

二、解严的时代意义 251

三、解严后发展情形 252

参、国是会议的召开 258

一、国是会议召开的缘起与经过 258

二、国是会议的内容与发展 260

三、国是会议的检讨 267

第三节 政党政治的探讨 271

壹、解严前后政治反对势力的组织发展 271

一、中坜事件与美丽岛事件 271

二、美丽岛事件后到民进党的成立 276

贰、解严前后国民党的改革推动 281

一、改革的发动者—蒋经国 282

二、改革的承继者—李登辉 287

参、解严后新兴政党林立 289

一、新兴政党产生因素分析 290

二、新兴政党的活动状况 292

第四节 政治参与的探讨 299

壹、政治参与和规范面分析 299

一、四权行使法规 299

二、人民团体组织法规 312

三、大众传播法规 314

四、集会游行法规 318

贰、政治参与运作面分析 322

一、四权行使 322

二、人民团体 333

三、大众传播 334

四、群众运动 335

本章小结 339

第四章 民主落实期的政治发展〈一〉 343

第一节 环境因素 343

壹、外环境因素 343

一、中共的统战策略 343

二、国际的情势发展 359

贰、内环境因素 367

一、经济状况 369

二、社会状况 370

第二节 宪政体制的探讨 372

壹、回归宪法与一机关两阶段修宪 372

一、回归宪法与第一阶段修宪 372

二、第二阶段修宪 378

贰、第三次修宪 391

一、第三次修宪的经过 391

二、第三次修宪的内容 393

三、第三次修宪的评析 395

第三节 政党政治的探讨 403

壹、国民党的发展 404

一、国民党与民主化 406

二、国民党与本土化 414

贰、民进党的发展 428

一、民进党的组织体质 429

二、民进党的意识型态 440

参、新党的发展 444

一、新党与制度化 447

二、新党与普遍化 451

第四节 政治参与的探讨 452

壹、政治参与规范面分析 452

一、四权行使法规 452

二、人民团体组织法规 480

三、大众传播法规 483

四、集会游行法规 504

贰、政治参与运作面分析 505

一、四权行使 505

二、人民团体 514

三、大众传播 515

四、群众运动 533

本章小结 534

第五章 民主落实期的政治发展〈二〉 543

第一节 环境因素 543

壹、外环境因素 543

一、两岸的情势发展 543

二、国际的情势发展 565

贰、内环境因素 571

一、社会状况 571

二、经济状况 573

第二节 宪政体制的探讨 576

壹、国家发展会议 577

一、国发会召开的缘起 577

二、国发会召开的过程 584

三、国发会召开的共识 590

四、国发会召开的评析 591

五、国发会的小结 611

贰、第四次修宪 612

一、第四次修宪召开的缘起 612

二、第四次修宪召开的过程 612

三、第四次修宪的内容 621

四、第四次修宪的评析 623

五、第四次修宪的小结 652

参、第五次修宪 653

一、第五次修宪召开的缘起 653

二、第五次修宪的过程 653

三、第五次修宪的内容 656

四、第五次修宪的评析 657

五、第五次修宪的小结 661

肆、第六次修宪 661

一、第六次修宪召开的缘起 661

二、第六次修宪的过程 668

三、第六次修宪的内容 673

四、第六次修宪的评析 675

伍、第七次修宪 682

一、第七次修宪召开的缘起 682

二、第七次修宪的过程 683

三、第七次修宪的内容 685

四、第七次修宪的评析 687

五、第七次修宪的小结 696

第三节 政党政治的探讨 697

壹、两次政党轮替 698

贰、民国八十九年遭逢变天的国民党〈第一次政党轮替〉 698

一、内斗与疏离 698

二、腐化与纵容:「地方派系恶质化」 699

三、黑金问题下的两难:「黑金护国论」或「壮士断脕」 700

四、社会公平正义沦丧 701

参、民国九十七年遭逢变天的民进党〈第二次政党轮替〉 702

一、贪腐与滥权 702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挂帅 705

三、纵容包庇贪腐 707

四、锁国与经济逆退 708

肆、两次「政党轮替」后的政治展望 708

第四节 政治参与的探讨 710

壹、政治参与规范面分析 710

一、四权行使法规 710

二、大众传播法规 743

三、人民团体组织法规 758

四、集会游行法规 762

贰、政治参与运作面分析 766

一、各项选举 766

二、各项罢免 808

三、公民投票 810

四、大众传播 815

五、群众运动 825

本章小结 828

第六章 综论:中华民国政治发展的评析与展望 831

第一节 两岸关系基点:以中华文化为主轴 831

壹、中华文化现代化历程中的三种态度 831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32

二、守旧势力 833

三、全盘西化 833

贰、中华文化现代化在两岸的困境 835

一、台湾的发展与困境 835

二、大陆的发展与困境 837

参、重建两岸发展的新契机 839

一、中国大陆在变的事实 840

二、两岸和平稳健发展的正其时 842

第二节 宪政体制与政治发展 846

壹、历次修宪精神总体析论 846

一、第二届国大一党独大:程序正义不彰 846

二、第三届国大两党分脏:政治权谋纵横 847

贰、历次修宪内容总体析论 849

一、修宪格式体例特殊 849

二、超级总统体制建立:新的「利维坦」 850

三、国民大会历三温暖:走出历史舞台 851

四、立法院生命线断绝:监督行政无由 853

五、阁揆矮化成幕僚长:体制淆乱不明 854

六、司法院变革与发展:司法改革长路 854

七、监察院准司法机关:御史柏台何远 855

八、冻省之与废宋削藩:地方自治倒退 855

参、宪政精神宏扬之道 857

一、容让妥协精神的表现 859

二、遵宪守宪精神的宏扬 859

第三节 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 860

壹、政党政治的隐忧—统独争议与国家认同 860

一、台独理论的评析 860

二、国家认同的途径 873

贰、人团法的不合宜—「政党法」催生 878

一、「政党法」的时代意义 878

二、我国「政党法」草案的朝野攻防 879

第四节 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 883

壹、四权行使的评析 883

一、推行地方自治,扩大政治参与 883

二、反对势力成长,带动政党政治竞争 884

三、思考恢复「省」地位,符合宪法规范 885

四、阳光法案与廉能政治 887

贰、大众传播评析 893

一、大众传播发展的成就 893

二、大众传播发展的检讨 895

参、群众运动的评析 896

一、群众运动的发展 896

二、群众运动的检讨 896

参考书目 8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