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防震减灾法教程
防震减灾法教程

防震减灾法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毅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2360926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该课程是一门综合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防灾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与重建、监督管理等环节工作与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及相应的配套法规。学会准确运用防震减灾法律及其配套法规,实施地震行政执法;具备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的能力;不断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推进工作创新。
《防震减灾法教程》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引言 1

一、法的概念 1

二、法律法规的形式、构成与运行方式 2

三、《防震减灾法》简介 4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种类及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现状简介 5

一、引言 5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 6

三、美国和日本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简况 9

四、我国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的背景及立法现状 12

第三节 《防震减灾法》的立法宗旨、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 14

一、《防震减灾法》的立法宗旨、目的 14

二、《防震减灾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14

第四节 《防震减灾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关系 15

一、《防震减灾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共同点 16

二、《防震减灾法》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不同点 17

第五节 思考题 18

第二章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原则的相关法律规定 19

第一节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 19

一、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概述 19

二、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的沿革 19

第二节 防震减灾工作原则 20

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20

二、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21

三、加强政府统一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 22

四、坚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演练的原则 25

五、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原则 25

六、依靠人民军队参与抢险救灾原则 26

七、防震减灾工作应遵守有关标准的原则 26

第三节 思考题 27

第三章 防震减灾规划的基本法律制度 28

第一节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的意义、权限和类型 28

一、意义 28

二、权限和类型 30

第二节 编制防震减灾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31

一、编制原则 31

二、编制依据 31

三、编制资料 32

第三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 32

一、一般内容 32

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必备内容 33

第四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报送与公布 34

一、广泛征求意见 34

二、报批、公布与修订程序 35

第五节 案例示范 36

一、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国办发[2006]96号通知) 36

二、江安县防震减灾规划(2008—2020年) 42

第六节 思考题 47

第四章 地震监测预报的基本法律制度 48

第一节 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 48

一、历史概况 48

二、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措施 51

第二节 地震监测的基本法律制度 52

一、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53

二、台网建设与运行制度 56

三、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制度 61

四、信息平台建设制度 65

第三节 地震预报的基本法律制度 66

一、地震预测的含义 67

二、异常现象、预测意见处理制度 67

三、关于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定 68

四、震情会商及预报意见评审制度 69

五、地震预报的统一发布制度 71

第四节 关于强化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法律措施 73

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含义 73

二、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权限、依据、方式 73

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及其负责部门工作职责 74

第五节 关于地震现场监测预报及档案管理的规定 75

一、地震现场监测预报规定 75

二、地震档案管理规定 75

第六节 思考题 76

第五章 地震灾害的工程性预防与非工程性预防的基本法律规定 77

第一节 关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77

一、引言 77

二、抗震设防的概念 78

三、抗震设防要求 79

四、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与抗震设防要求的衔接 80

第二节 地震区划图 81

一、主要概念 81

二、地震区划图的应用 82

第三节 地震安全性评价 86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其法定依据 86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队伍资质与工作等级划分 87

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一般方法简介 88

四、关于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形成和审定 89

五、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 91

第四节 抗震加固与城乡建设抗震设防管理 92

一、抗震性能鉴定与抗震加固 92

二、逐步提高农村抗震设防水平 94

三、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各环节相关单位的法定职责 96

第五节 非工程性预防措施 98

一、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应急演练 98

二、抗震救灾资金与物资的保障 100

三、发展地震灾害保险 101

四、应急疏散通道与应急避难场所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 103

五、城市(地区)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 105

第六节 思考题 107

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援 109

第一节 地震应急预案 109

一、地震应急预案及其重要性 109

二、预案的种类及其制定、修订、批准和备案 110

三、地震应急预案的法定内容 111

四、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 112

五、地震应急预案编写提纲和实例 112

第二节 地震灾害分级及其响应机制 118

一、地震灾害的分级 118

二、分级的目的和分级负责 118

三、特别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 119

第三节 地震应急期 120

一、临震应急期 121

二、震后应急期 123

第四节 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法律制度 124

一、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125

二、省级政府和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紧急救援队 125

三、志愿者救援队 126

四、保障制度 128

五、涉外救援队的管理制度 128

第五节 思考题 129

第七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 130

第一节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 130

一、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的意义 131

二、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的依据与方法 131

三、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的组织与程序 132

四、损失评估的案例 132

第二节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 133

一、安置点的设置原则 133

二、过渡性安置点的全面管理与安置期限 135

第三节 灾后恢复与重建原则 136

一、恢复与重建的总原则 136

二、尽快恢复生产、关注民生原则 138

三、行政审批、简化高效原则 140

第四节 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 141

一、编制审批主体 141

二、编制原则 141

三、编制规划与实施规划的原则 142

第五节 思考题 149

第八章 监督管理 150

第一节 行政法制监督概论 150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150

二、行政法制监督的性质 151

三、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监督方式 151

第二节 防震减灾行政监督管理 152

一、防震减灾监督主体 153

二、防震减灾行政监督的方法 154

三、对防震减灾行政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的处理 155

四、《地震行政法制监督规定》的相关内容 155

五、地震行政法制监督的报告制度 156

第三节 思考题 157

第九章 法律责任与地震行政执法 158

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论 158

一、法律责任的含义与分类 158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59

三、归责与免责 160

四、法律责任方式 161

第二节 防震减灾法律责任 164

一、防震减灾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 164

二、防震减灾行政法律责任 164

三、防震减灾民事法律责任 166

四、防震减灾刑事法律责任 167

第三节 地震行政执法 171

一、地震行政执法的概念 171

二、地震行政执法的特征 171

三、地震行政执法的原则 171

四、地震行政执法的主体 172

五、地震行政执法管辖 172

六、地震行政执法的内容 173

七、地震行政执法的程序 173

第四节 地震行政救济 175

一、地震行政救济的概念 175

二、地震行政复议 176

三、地震行政诉讼 177

第五节 思考题 180

第十章 关于防震减灾法附则的规定 181

附录一 案例分析 182

附录二 相关法律法规 18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8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

第三节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210

第四节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215

第五节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24

第六节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230

第七节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40

第八节 中国地震烈度表 249

参考文献 2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