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环境与能源法学
环境与能源法学

环境与能源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自宁,薛亮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404305
  • 页数:2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能源法律法规为蓝本,以环境法与能源法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努力吸收近年来环境法学、能源法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坚持从环境与能源法学的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阐明环境与能源法的基本理念、特点、原则、制度等基础知识和相关应用技能与方法,注意对学生运用环境与能源法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对环境与能源法学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从而为深度研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与能源法学》目录

第1章 概述 1

1.1环境与能源问题 1

1.1.1环境 3

1.1.2环境问题 5

1.1.3能源环境问题 8

1.1.4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11

1.2环境与能源法的概念与特征 16

1.2.1概念 16

1.2.2环境与能源法的特征 19

1.2.3调整对象: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21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环境与能源法律体系 23

2.1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概述 23

2.1.1法律规范 23

2.1.2法律渊源 25

2.1.3我国法源的效力体系 27

2.1.4法律规范的选择 29

2.2我国的环境与能源立法 30

2.2.1新中国的环境能源立法史 30

2.2.2我国环境与能源立法现状 32

2.3环境能源法律体系 37

2.3.1环境能源法律规范的渊源体系 37

2.3.2环境能源法律规范的动态体系 39

参考文献 40

第3章 环境与能源法的基本原则 41

3.1概述 41

3.1.1法律原则 41

3.1.2环境与能源法的基本原则 42

3.2从协调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43

3.2.1协调发展原则的提出 43

3.2.2协调发展原则的实现 44

3.2.3协调发展原则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 45

3.2.4从协调发展原则到可持续发展原则 45

3.3从污染者负担到受益者补偿 47

3.3.1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提出 47

3.3.2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 49

3.3.3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新发展:受益者补偿? 49

3.4从危害预防到风险预防 51

3.4.1预防原则的提出 51

3.4.2不确定的风险预防原则 52

3.4.3预防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体现 55

3.5公众参与原则 56

3.5.1公众参与原则的提出 56

3.5.2公共参与原则的制度化 57

3.5.3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 61

参考文献 62

第4章 环境与能源行政机关 63

4.1行政机关概述 63

4.1.1行政机关的涵义及特征 63

4.1.2行政机关的职能定位 64

4.1.3我国现行行政机关体系 65

4.2我国环境与能源行政机关 67

4.2.1我国环境与能源主管行政机关的设立 67

4.2.2我国环境与能源行政机关现状 69

4.2.3我国环境与能源行政机关体系的特点 74

4.3我国环境与能源行政机关体制的完善 76

4.3.1补正行政组织法的缺失 76

4.3.2继续调整政府角色定位 77

4.3.3强化跨行政区域的流域/地区协调机制 78

4.3.4探索专家咨询制度 79

参考文献 80

第5章 环境与能源规划与许可制度 81

5.1环境与能源行政规划制度 81

5.1.1行政规划的概念 81

5.1.2我国环境与能源规划种类 81

5.1.3环境与能源规划的法律效力 88

5.2环境与能源行政许可制度 89

5.2.1环境与能源行政许可 89

5.2.2环境与能源许可制度 90

5.2.3我国的环境与能源许可制度 91

5.3总量控制下的排污许可交易制度 94

5.3.1概念 94

5.3.2源起和发展 95

5.3.3与传统标准设定方法的比较 97

5.3.4我国排污交易制度发展状况 98

5.3.5相关理论争鸣 101

参考文献 102

第6章 环境与能源标准制度 103

6.1标准制度概述 103

6.1.1标准的概念 103

6.1.2标准的分类 104

6.1.3作为规制工具的标准 105

6.2我国的环境与能源标准制度 108

6.2.1我国的标准制度 108

6.2.2我国环境与能源标准制度 112

6.2.3环境与能源标准的法律效力 113

6.3我国环境与能源标准制度的完善 116

6.3.1慎重限定强制性标准范围、开放多元主体参与标准制定 116

6.3.2环境与能源标准制度与相关制度的配合发展 118

参考文献 120

第7章 环境影响评价 121

7.1概述 121

7.1.1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21

7.1.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123

7.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27

7.2.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源 127

7.2.2我国环评制度的适用对象和评价内容 129

7.2.3我国建设项目环评制度 129

7.2.4我国规划环评制度 132

7.2.5我国环评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136

7.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 138

7.3.1环评的内容:可选方案(alternatives)的缺失 138

7.3.2公众参与:权利保障未确立 138

7.3.3环评的执行:反思“环评风暴” 140

参考文献 141

第8章 环境与能源行政契约 142

8.1行政契约一般原理 142

8.1.1行政契约概述 142

8.1.2行政契约的缔结依据 144

8.1.3行政契约与依法行政原则 145

8.1.4行政契约制度的主要内容 146

8.2环境与能源契约 147

8.2.1概述 147

8.2.2源起和发展 148

8.2.3环境与能源契约的功能与比较优势 150

8.2.4环境与能源契约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152

8.2.5环境与能源契约的激励与约束 153

8.2.6环境与能源契约的法律效力 154

参考文献 158

第9章 环境与能源法上的经济工具 159

9.1概述 159

9.1.1经济工具的产生与发展 159

9.1.2经济工具的理论依据 160

9.1.3税、费之间的关系 161

9.2绿税 163

9.2.1概述 163

9.2.2我国的“绿税体系” 163

9.3排污收费制度 172

9.3.1含义 172

9.3.2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173

参考文献 175

第10章 循环经济法 176

10.1循环经济法概述 176

10.1.1循环经济法的含义和特征 176

10.1.2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76

10.1.3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模式 178

10.2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 180

10.2.1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发展 180

10.2.2循环经济立法的内部关系 181

10.2.3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制度 182

10.3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完善:“软法”的“硬化”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11章 可再生能源法 189

11.1可再生能源法概述 189

11.1.1可再生能源法的含义、调整对象和特点 189

11.1.2可再生能源法的基本原则 190

11.1.3可再生能源法的立法模式 191

11.1.4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立法 192

11.2可再生能源法的具体制度 195

11.2.1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制度 195

11.2.2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的完善 197

参考文献 201

第12章 气候变化应对法 202

12.1气候变化概述 202

12.1.1气候变化问题 202

12.1.2气候变化之法律应对的必要性 205

12.2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应对 205

12.2.1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及其实施 205

12.2.2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之国际法律框架中的地位 208

12.3气候变化之国内法应对 210

12.3.1各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经验 210

12.3.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立法 214

参考文献 219

第13章 环境能源法律责任与纠纷解决途径 220

13.1环境能源法律责任 220

13.1.1环境能源法律责任的涵义 220

13.1.2环境能源法律责任的内容 221

13.2环境能源纠纷解决途径 228

13.2.1司法途径 228

13.2.2行政途径 231

13.2.3社会途径 232

13.2.4信访及其他途径 233

参考文献 236

附录 环境法学教学配套案例目录 23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