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司建国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6049629
  • 页数:2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助语料库手段,从空间隐喻、人体隐喻和转喻、温度隐喻和亮度隐喻、人际隐喻、间接言语行为和反讽的转喻解读等角度解读曹禺的代表性剧作中的各种隐喻和转喻表征,解释它们的认知机制,发掘它们的文体功能。本书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讨论曹禺戏剧,是文体研究的一个创新性研究成果。本研究对于戏剧翻译,以及转/隐喻在其他文学语类和非文学语篇中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例证。对于当代汉语戏剧文体分析、汉语自然会话中的隐喻模式、以及隐喻在文学语篇和其他语类中的使用亦具有启示作用。对于自然会话以及文学作品中常规隐喻和转喻的产出和理解,对于增强隐喻敏感意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以及隐喻的中英互译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上一篇:咱要活下去下一篇:名马奇书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目录

第1章 导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假设 3

1.3 研究目标 4

1.4 研究方法 5

1.5 语料选取 7

1.5.1 为何选戏剧? 7

1.5.2 为何选曹禺戏剧? 8

1.5.3 语料选择方法 8

1.6 基本架构 9

第2章 国内外认知隐喻、转喻模式的戏剧研究综述 12

2.1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 12

2.2 认知文体学 18

2.3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 20

2.4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 24

第3章 认知隐喻、转喻模式戏剧研究的理论基础 29

3.1 隐喻理论 29

3.1.1 隐喻理论概述 29

3.1.2 空间隐喻 31

3.1.3 人体隐喻 32

3.1.4 温度隐喻 34

3.1.5 亮度隐喻 35

3.2 转喻理论 35

3.2.1 言语行为转喻 36

3.2.2 转喻视角的反讽解读 37

3.3 认知隐喻和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框架 39

3.3.1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 39

3.3.2 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 41

3.3.3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 44

3.3.4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模式 46

第4章 曹禺戏剧中的空间隐喻 49

4.1 《北京人》中“上”与“下”的认知隐喻研究 49

4.1.1 引言 49

4.1.2 “上”与“下”的隐喻意义 52

4.1.3 “上”与“下”的文体功能 58

4.1.4 小结 65

4.2 容器图式在《雷雨》中的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 66

4.2.1 引语 66

4.2.2 家庭是容器 68

4.2.3 身体是容器 77

4.2.4 行为是容器 80

4.2.5 时间为容器 87

4.2.6 其他容器隐喻 88

4.2.7 小结 89

4.3 本章小结 90

第5章 曹禺戏剧中的人体隐喻 91

5.1 《雷雨》中“心”的转喻、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 92

5.1.1 引语 92

5.1.2 “心”的转喻意义 95

5.1.3 《雷雨》中“心”的转隐喻 96

5.1.4 小结 104

5.2 《雷雨》中“面”和“脸”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 105

5.2.1 引语 105

5.2.2 人物外表和相貌突出表征 107

5.2.3 人物情感和性格显示 109

5.2.4 交往和关系焦点 120

5.2.5 人格和尊严表达 126

5.2.6 小结 130

5.3 《雷雨》中“眼”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 130

5.3.1 人物外貌体征 131

5.3.2 人物视觉映像 133

5.3.3 人物情感世界 140

5.3.4 人物认知心理 148

5.3.5 小结 153

5.4 《日出》中“手”的转喻、隐喻投射和文体功效 153

5.4.1 引语 153

5.4.2 人及人的特长 154

5.4.3 行为 158

5.4.4 拥有和控制 159

5.4.5 行为方式与态度 164

5.4.6 心理特征 168

5.4.7 小结 170

5.5 本章小结 171

第6章 《原野》中的温度和亮度隐喻 172

6.1 《原野》中温度隐喻和转喻的情感表征 172

6.1.1 引言 172

6.1.2 温度的隐喻与转喻投射 177

6.1.3 温度隐喻的文体功能 198

6.1.4 小结 199

6.2 《原野》中亮度的隐喻表征和文体功能 200

6.2.1 引言 200

6.2.2 暗:恐惧 201

6.2.3 亮:积极、正面元素 203

6.2.4 亮:公开和直接,暗:私密和间接 205

6.2.5 亮:理解 208

6.2.6 光、亮的负面意义 209

6.2.7 小结 211

6.3 本章小结 212

第7章 《雷雨》中的转喻机制 213

7.1 转喻理论简述 214

7.1.1 转喻的重新界定 214

7.1.2 ICM学说 217

7.1.3 转喻的理据 218

7.1.4 转喻的分类 219

7.1.5 转喻喻体(参照点)优选原则 221

7.1.6 转喻的特征及功能 222

7.1.7 小结 223

7.2 转喻视角的间接言语行为 224

7.2.1 引语 224

7.2.2 “事态场景”学说 224

7.2.3 分析与讨论 226

7.2.4 小结 231

7.3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 232

7.3.1 引语 232

7.3.2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 233

7.3.3 小结 243

7.4 转喻在反讽理解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44

7.4.1 引言 244

7.4.2 理论基础 245

7.4.3 分析与讨论 249

7.4.4 小结 255

7.5 本章小结 256

第8章 结论 257

参考文献 2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