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在国家和社会之间  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研究
在国家和社会之间  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研究

在国家和社会之间 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褚松燕著
  • 出 版 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5010632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对我国政治社会团体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若干观点,如我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的发挥应当从革命逻辑转向建设逻辑;政治社会团体双重代理角色的冲突并不是政治社会团体兼具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矛盾造成的,而是既有保障性制度安排过度和政治社会团体自主性机制匮乏的结果;政治社会团体的改革应当跳出既有的回归行政或彻底去行政化这种非此即彼的思路,立足于行政性、服务性、代表性和倡导性四大功能之间的均衡来发挥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优势来铺设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间层;等等。
《在国家和社会之间 中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研究》目录

导论 4

一、基本概念辨析 4

(一)和谐社会 4

(二)政治社会团体 7

二、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9

(一)研究现状述评 19

(二)问题的提出 34

(三)研究方法 36

三、框架与脉络 37

第一章 政治社会团体分析框架 43

一、政治社会团体的既有分析框架 43

(一)法团主义理论 44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53

二、我国政治社会团体的分析框架 62

(一)政治社会团体分析的核心要素 62

(二)功能—合法性分析框架:解读我国政治社会团体 67

第二章 我国政治社会团体的合法性:渊源与固化 77

一、政治社会团体的原初合法性 77

(一)各政治社会团体与中国共产党的渊源简述 78

(二)政治社会团体原初合法性的获得 94

二、政治社会团体合法性的固化 96

(一)政治社会团体合法性的固化过程 97

(二)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发挥的基础 106

第三章 我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改革与保障 125

一、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定位的逻辑 125

(一)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定位变化的文本梳理 125

(二)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定位的逻辑微调 130

二、党和政府主导的政治社会团体改革 132

(一)第一次政治社会团体机构改革:1993年 134

(二)第二次政治社会团体机构改革:2000年 136

三、政治社会团体功能转型的制度性赋权保障 140

(一)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赋权 141

(二)法律法规赋权 143

第四章 政治社会团体的功能转型:加强社会属性的努力 150

一、政治社会团体加强社会属性的努力:以工会为例 150

(一)工会系统对经济社会转型的适应性反应 150

(二)工会功能适应性转型的效果 158

二、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的发挥:主观评价的视角 168

(一)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分项的主观评价比较 169

(二)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发挥的总体情况:功能失衡 178

第五章 我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的转型:问题与挑战 185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 185

(一)市场经济带来社会的利益分化加剧和社会分层的加速 185

(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政治—社会生态的历史性改变 188

(三)政府改革正朝着责任有限的服务型法治政府目标迈进 189

二、体制性嵌入造就政治社会团体属性失衡 191

(一)政治社会团体的属性配置受制于转变缓慢的国家—社会关系战略理念 192

(二)国家制度安排过度与团体自主机制匮乏并存 195

三、政治社会团体自身运作问题 209

(一)内部小团体控制问题 210

(二)基层组织活动资源匮乏 212

四、其他组织的竞争 216

(一)事业单位的竞争 216

(二)社会组织的竞争 217

第六章 我国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均衡发展的对策 22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政治社会团体的要求 226

(一)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双向沟通主干道 226

(二)横向社会利益的整合器 227

(三)公共利益提取的有效渠道 229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倡导者 230

二、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均衡化的路径选择与原则 232

(一)行政化与非行政化:两种既有的改革观点 235

(二)政治社会团体的可行改革路径:功能均衡化 240

(三)政治社会团体功能均衡发展的原则 243

三、改革政治社会团体制度环境 245

(一)维持政治社会团体的政治地位 246

(二)将国家的保障性制度安排从过度调整为适度 247

(三)将政治社会团体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工作机制全面常态化 249

四、政治社会团体以功能均衡为目标的转型 250

(一)聚焦组织目标,加强自身建设 251

(二)增强服务性功能,拓展社会认同基础 253

(三)增强代表性功能,巩固利益整合基础 254

(四)加强倡导性功能,构建社会价值共识基础 255

参考文献 257

附件:调查问卷 269

后记 2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