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礼仪与兴象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礼仪与兴象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礼仪与兴象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秀臣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9757222
  • 页数:2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礼乐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从《礼记》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阐释中抽象出其文学倾向和理论主张,剖析“礼义”的文学思想,从《礼记》文本表述中找到具体例证,还原“礼”文本展现的文学原初理论形态,从而揭示礼学、经学和文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本书以礼学的重要范畴和上古礼仪活动的具体实例为研究对象,始终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源于经学,经学的演变决定了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基本走向的基本观点。
上一篇:山水牧音下一篇:家乡的小河
《礼仪与兴象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目录

导 论 仪礼时代与中国早期文学思想 1

一 典礼仪式与礼仪文本:中国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形态 2

二 礼仪的应用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理论雏形 5

三“礼”经学:贯穿中国文学思想史的一条主线 8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2

第一章“礼仪”与“兴象”——“兴象”的仪式来源及“比”“兴”差异考辨 17

一“兴于诗”一“立于礼”——“兴”是礼仪事件 18

(一)孔子论“兴”的礼仪背景 19

(二)“兴”的礼仪性质 21

(三)“兴”的仪式特征 22

二“礼之仪”—“仪之兴”——“兴”是象征艺术 24

(一)“动作之兴”与“行为象征” 26

(二)“言之兴”与“语体象征” 27

(三)“诗之兴”与“乐语象征” 28

(四)“物之兴”与“器物象征” 30

三“兴必取象”—“以象征意”——“比”“兴”差异辨析 31

(一)汉儒的经学诠释与“比”“兴”界限的混同 32

(二)“兴必取象”论与“兴”的隐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径的发现 33

(三)“兴”与西方象征理论 37

四“兴象”的审美意蕴和诗学精神 40

(一)“语有兴象” 40

(二)“象中有兴” 41

(三)“兴在象外” 43

第二章“祭祀”与“象征”——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46

一 祭祀时代:一种特殊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形成 47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 47

(二)《仪礼》《礼记》中所载祭祀礼仪的主要仪节 53

(三)祭礼的功能与意义 62

二 祭祀理论:从仪式到艺术 69

(一)“祭祀主敬”:仪式的开始与艺术的发生 70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饰与象征的转换 75

(三)仪式内外:现实与象征的两个世界 79

三 祭祀文学:祭祀中的“诗”与《诗》中的祭祀 84

(一)祭祀诗的分类 85

(二)祭祀仪式中的歌诗 89

(三)《诗》中的祭祀 95

四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 100

(一)祭器:人器也 101

(二)祭品:外则尽物,内则尽志 104

(三)服饰:反女功之始也 108

(四)时空:合和天人的神圣场域 111

(五)仪节:洞洞乎,属属乎 114

(六)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 117

第三章“称谓”与“修辞”——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 120

一“以名举实”:“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 121

(一)名、实之辩与诸子“制名”理论 122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与礼仪称谓的礼义构成 128

(三)儒家“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意义的扩展 131

二“称名之曲”:礼仪称谓的语用形态与修辞意义 136

(一)礼仪称谓:语辞修辞的活化石 137

(二)曲指:礼仪称谓的修辞方式及其语用形态 140

(三)隐喻:礼仪称谓的修辞格及其语体特征的形成 144

(四)从宜:礼仪称谓的变与不变及其修辞功能的弱化 149

(五)从语辞到文辞:修辞学史的文艺性转向及其影响 152

三“言语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语精神及其文化意蕴 154

(一)言为心声:道德伦理的外在体现 155

(二)言语有章:君子威仪的语言表述 159

(三)穆穆皇皇:贵族文化的身份确认 163

第四章“礼辞”与“文言”——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 169

一 从礼仪之盛到文言之兴 170

(一)礼仪的兴盛与文言的产生 170

(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言 174

(三)孔子与文言理论 178

二 从礼仪之“文”到礼义之“象,” 181

(一)礼仪之“文”与礼辞的文言意义 181

(二)礼义之“象”与“象”的文言属性 184

(三)“立象尽意”与“象”的文言示范 188

三 从礼仪之“敬”到礼辞之“诚,” 190

(一)礼仪之“敬”与礼文之“诚” 191

(二)“修辞立其诚”与文言的道德、伦理品格 195

四 从礼的“文质兼美”到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 199

(一)礼的文质观 199

(二)文质关系、文言思想与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 202

第五章“乐论”与“诗论”——中国“诗论”的“乐理”渊源 205

一“乐”与“诗”的形态演变 207

(一)同源异体:诗、乐的起始形态 208

(二)三位一体:诗、乐的仪式形态 211

(三)分体:诗、乐的独立形态 215

二“乐本情”与“诗缘情” 218

(一)《礼记·乐记》关于情感理论的构建 219

(二)早期诗、乐分工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 228

(三)“诗教”的“乐理”来源与“诗缘情”理论的“乐论”依据 234

(四)“情志合一”与“抒情本体”诗论的理论成熟 244

三“声亦如味”与“诗味论”的形成 249

(一)“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 249

(二)“声亦如味”与“乐味”的理论来源和文献依据 256

(三)“诗以声为用”与“诗味论”的“乐论”原理 261

(四)“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味论”的情感本质 265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