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继美,陈路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22012613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9

一、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9

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20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3

第一节 物质 23

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 23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4

三、物质和物质形态 25

第二节 运动 28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8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29

三、运动的基本形式 31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31

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2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3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35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6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36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 3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3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3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3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47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7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9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50

第三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52

一、意识的基本结构 52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54

三、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途径 56

第四节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58

一、客观规律性 58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59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60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3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63

一、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 63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64

三、辩证联系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 67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70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70

二、发展和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7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5

一、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75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78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84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84

一、质、量、度 84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88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91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94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4

二、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8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2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8

一、肯定和否定 108

二、否定之否定 110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2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 116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16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16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18

第二节 必然和偶然 120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2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21

第三节 可能和现实 123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23

二、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及其条件 126

第四节 形式和内容 128

一、形式和内容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28

二、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29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31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31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方法 134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36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36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137

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7

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与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139

四、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40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42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42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4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45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46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49

三、认识运动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 150

第四节 辩证的思维方法 152

一、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152

二、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153

第八章 真理 157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57

一、真理的客观性 157

二、真理和谬误 159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61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61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62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164

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4

二、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166

第四节 真理和价值 168

一、价值和价值评价 168

二、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171

第五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174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174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75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177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77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7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 180

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182

第二节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184

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区别与联系 185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87

三、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189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92

一、地理环境 192

二、人口因素 194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96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00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0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0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0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10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1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13

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 218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221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22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23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革命 23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31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31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33

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36

第二节 国家 237

一、国家的起源 238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239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240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41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241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43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44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46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 246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247

三、阶级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248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 251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251

一、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系统 251

二、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53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255

四、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诸形式 257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功能 263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64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65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268

四、社会意识的进步与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 269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3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73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75

三、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条件性 277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9

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人 279

二、历史人物的历史性特征 281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284

第三节 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发展 285

一、群众的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的增长 285

二、阶级、政党同群众活动的关系 287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9

第十四章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292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标志 292

一、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292

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94

三、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295

第二节 社会进步的方式与途径 298

一、社会进步的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 298

二、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300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03

第三节 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 305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306

二、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共产主义 309

后记 3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