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上  第2版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上  第2版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上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交通运输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
  • 出 版 社: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114127236
  • 页数:758 页
图书介绍: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 上 第2版》目录

第1章 道路网络规划 1

1.1 道路网络结构与功能分级 1

1.1.1 路网的结构和特性 1

1.1.2 公路等级划分和技术标准 3

1.1.3 城市道路功能分级 11

1.2 道路交通量预测 14

1.2.1 道路交通量调查与分析 14

1.2.2 交通量预测方法 23

1.2.3 交通预测模型 26

1.3 公路网规划 32

1.3.1 公路网规划体系 32

1.3.2 公路网规划方法 33

1.3.3 公路网规划评价方法 43

1.4 城市道路网规划 51

1.4.1 道路网规划 51

1.4.2 道路交叉口与立交规划 67

1.4.3 公交专用道路系统规划 73

1.4.4 行人与非机动车系统规划 80

1.5 道路附属设施规划设计 90

1.5.1 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 90

1.5.2 城市道路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93

1.5.3 加油(气)站规划 96

第2章 道路几何设计 106

2.1 道路设计的原则与标准 106

2.1.1 道路分级 106

2.1.2 设计速度 107

2.1.3 设计车辆及行人 108

2.1.4 道路建筑限界 109

2.1.5 设计年限 112

2.1.6 荷载标准 113

2.1.7 防灾标准 113

2.2 平面设计 115

2.2.1 一般规定与要求 115

2.2.2 平面设计方法 137

2.2.3 平面布置 145

2.3 纵断面设计 149

2.3.1 一般规定与要求 149

2.3.2 设计方法 152

2.3.3 竖曲线设计 157

2.3.4 纵断面图 160

2.3.5 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的组合设计 163

2.4 横断面设计 174

2.4.1 一般原则 174

2.4.2 道路通行能力 176

2.4.3 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 198

2.4.4 路拱曲线、路拱横坡及缘石 208

2.4.5 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11

2.5 桥梁线形设计 221

2.5.1 桥梁分类 221

2.5.2 桥梁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222

2.5.3 桥下净空及桥面建筑限界 224

2.5.4 横断面设计 226

2.5.5 平面设计 231

2.5.6 纵断面设计 232

2.5.7 无障碍设计 233

2.6 道路交叉 233

2.6.1 一般规定 233

2.6.2 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 233

2.6.3 平面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 238

2.6.4 平面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价 243

2.7 隧道设计 243

2.7.1 隧道类型及组成 243

2.7.2 隧道施工方法 244

2.7.3 与隧道设计有关的调查内容 247

2.7.4 隧道设计基本原则 253

2.7.5 隧道选线与隧道洞口位置确定 254

2.7.6 隧道横断面布置 257

2.7.7 隧道平面线形设计 262

2.8 人行过街设施设计 267

2.8.1 设计原则 267

2.8.2 通行能力 269

2.8.3 净宽 269

2.8.4 净高 270

2.8.5 梯(坡)道与平台设计 271

2.8.6 排水 271

2.8.7 无障碍设计 272

2.8.8 附属设施 280

第3章 快速路设计 282

3.1 概述 282

3.1.1 快速路定义 282

3.1.2 路网结构 282

3.1.3 快速路功能与特点 283

3.1.4 快速路形式 284

3.1.5 设计速度取用 285

3.1.6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 287

3.1.7 主要技术标准 296

3.2 横断面设计 298

3.2.1 一般原则 298

3.2.2 横断面布置 299

3.2.3 车行道设计 301

3.2.4 分车带设计 302

3.2.5 路肩设计 303

3.2.6 道路横坡设计 303

3.3 平面设计 304

3.3.1 一般原则 304

3.3.2 平面线形设计 304

3.3.3 超高设计 306

3.3.4 加宽设计 307

3.3.5 视距要求 307

3.4 纵断面设计 308

3.4.1 一般原则 308

3.4.2 纵坡限制 309

3.4.3 坡长限制 310

3.4.4 竖曲线限制 310

3.4.5 合成坡度 311

3.4.6 线形组合设计 311

3.5 出入口设计 313

3.5.1 一般原则 313

3.5.2 出入口间距 313

3.5.3 集散车道设置 317

3.5.4 变速车道设置 318

3.5.5 辅助车道设置 319

3.6 快速路设计思路及基本步骤 321

3.6.1 设计思路 321

3.6.2 基本步骤 323

3.7 高架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及设计示例 324

3.7.1 高架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 324

3.7.2 常州市高架道路工程设计示例 327

3.8 地面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及设计示例 335

3.8.1 地面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 335

3.8.2 上海市中环线西段地面快速路工程设计示例 337

3.9 路堑快速路设计注意事项及设计示例 345

3.9.1 路堑设计注意事项 345

3.9.2 南京市河西地区滨江大道南段路堑式快速路工程设计示例 347

第4章 立体交叉设计 354

4.1 概述 354

4.1.1 立体交叉的定义 354

4.1.2 立体交叉的分类 354

4.1.3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357

4.2 立体交叉的选型 359

4.2.1 立交选型的因素 359

4.2.2 立交选型的基本原则 359

4.2.3 立交选型的基本要求 360

4.2.4 互通式立交的选型分析 361

4.2.5 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条件 363

4.3 立体交叉的基本规定 367

4.3.1 一般规定 367

4.3.2 控制要素 371

4.4 立交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74

4.4.1 设计交通量 374

4.4.2 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75

4.5 立体交叉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377

4.5.1 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377

4.5.2 一般互通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382

4.5.3 分离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386

4.6 匝道的基本形式及适用范围 387

4.6.1 匝道的组成 387

4.6.2 匝道的运行特征 387

4.6.3 匝道的基本形式 387

4.6.4 喇叭形立交的环形匝道 389

4.6.5 环形立交的环道设置 391

4.6.6 菱形立交的匝道设置 393

4.7 立交主线设计 395

4.7.1 主线线形技术指标 395

4.7.2 平面线形设计 398

4.7.3 纵断面线形设计 398

4.7.4 主线横断面设计 399

4.7.5 其他设计要点 399

4.8 立交匝道设计 400

4.8.1 匝道线形技术指标 400

4.8.2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403

4.8.3 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 411

4.8.4 匝道平纵线形组合 414

4.8.5 匝道横断面设计 414

4.8.6 匝道曲线部分的加宽 419

4.8.7 匝道曲线部分的超高 422

4.9 匝道端部设计 429

4.9.1 匝道端部设计要点 429

4.9.2 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434

4.9.3 分合流设计 438

4.9.4 立交范围内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 441

4.10 变速车道设计 444

4.10.1 变速车道的一般形式 444

4.10.2 变速车道的长度及相关参数 446

4.10.3 变速车道的横断面设置 457

4.10.4 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的线形 458

4.10.5 变速车道的超高及其过渡设置 458

4.11 辅助车道设计 461

4.11.1 辅助车道设置原则 461

4.11.2 辅助车道设计要点 463

4.12 交织车道设计 465

4.12.1 交织车道类型 465

4.12.2 交织车道设计要点 467

4.13 集散车道设计 469

4.13.1 集散车道设置原则 469

4.13.2 集散车道设计要点 469

4.14 互通式立交间距 470

4.14.1 互通式立交间距构成 470

4.14.2 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 472

4.15 互通式立交的系统性设计 475

4.15.1 出入口形式的统一性 475

4.15.2 路线的连续性 476

4.15.3 重叠路线 478

4.15.4 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平衡 479

4.15.5 辅道系统的立交设置 480

4.15.6 标志标线与信号 480

4.15.7 立交范围的人非系统设置 480

4.15.8 立交范围的公交站点设置 480

4.15.9 立交范围内的附属设施 481

4.16 分离式立交设计 485

4.16.1 分离式立交一般形式 485

4.16.2 分离式立交设置条件 485

4.16.3 分离式立交设计要点 486

4.17 立体交叉安全性评价 488

4.17.1 道路交通安全概述 488

4.17.2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 490

4.17.3 安全性评价工作阶段 492

4.17.4 设计阶段立交安全评价 492

4.18 立体交叉设计流程 496

4.18.1 收集资料 496

4.18.2 立交设计步骤 496

4.18.3 立交分析方法 497

4.19 立体交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应用 499

4.19.1 国内外道路CAD技术的发展 499

4.19.2 道路与立交CAD现状 501

4.19.3 国内外代表性道路CAD软件介绍 502

4.19.4 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04

4.20 立交设计示例 515

4.20.1 上海市中环路—申江路互通式立交 515

4.20.2 上海市延安路—南北高架路互通式立交 526

4.20.3 上海市中环路—真北路互通式立交 528

4.20.4 南京市绕城公路—花神庙互通立交和双龙街互通立交 538

4.20.5 上海市S32高速公路—S4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 544

4.20.6 上海市S32高速公路—朱枫公路互通式立交 547

4.20.7 上海市外环线—蕴川路互通式立交 550

4.20.8 徐州市东三环—古州飞虹互通式立交 553

4.20.9 徐州市东三环—和平路互通式立交 563

4.20.10 上海市杨高南路—浦建路互通式立交 569

4.20.11 南京市铁路南站地区市政道路与铁路分离式立交 574

4.20.12 江西省新余市浙赣铁路分离式立交 579

第5章 道路路基设计 582

5.1 概述 582

5.1.1 路基受力及工作区 582

5.1.2 路基强度及稳定性 585

5.1.3 公路自然区划 587

5.1.4 路基土的分类 594

5.1.5 路基土的干湿类型及路基临界高度 602

5.2 一般路基设计 608

5.2.1 设计原则和一般要求 608

5.2.2 路基设计调查 619

5.2.3 填方路基设计 621

5.2.4 挖方路基设计 624

5.2.5 路堤稳定性验算 627

5.2.6 粉煤灰路堤 632

5.2.7 路基边坡防护设计 635

5.3 软土地基路堤设计 647

5.3.1 概述 647

5.3.2 设计原则及勘测要点 652

5.3.3 软土地基路堤的极限高度及稳定性分析 654

5.3.4 软土地基路堤的沉降计算 660

5.3.5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675

5.4 特殊路基设计 711

5.4.1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 711

5.4.2 滨海路堤设计 722

5.4.3 沿河路基设计 730

5.4.4 膨胀土地区路基 733

5.4.5 黄土地区路基 741

5.4.6 盐渍土地区路基 7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