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材
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材

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材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编
  • 出 版 社: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
  • 出版年份:1986
  • ISBN:
  • 页数:607 页
图书介绍:
《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材》目录

第一章 质量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质量的涵义 1

一、概述 1

二、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 3

第二节 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4

一、用户及社会对产品适用性的要求 4

二、用户和生产者对质量不同的理解 4

第三节 适用性参数和质量参数 5

一、适用性参数 5

二、质量参数 5

第二章 质量职能 9

第一节 概述 9

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9

二、质量职能的涵义 9

第二节 质量职能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10

一、质量职能的重要意义 10

二、工业企业质量工作的要求 10

第三节 企业的有关质量职能 11

一、市场研究 11

二、开发设计 11

三、生产技术准备 11

四、采购 12

五、生产制造 12

六、检验 13

七、销售 13

八、服务 13

第四节 提高质量职能的有效性 14

一、如何评价工业企业质量职能的有效性 15

二、提高质量职能有效性的途径 16

第三章 质量管理概述 18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18

一、国外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18

二、我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概况 26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涵义 30

一、质量管理的定义 30

二、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31

三、质量管理的协调 32

第三节 质量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33

一、人在质量工作中的地位 33

二、管理者的责任 35

三、提高管理者素质 35

第四章 市场研究 37

第一节 市场的概念 37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 37

二、市场的涵义 37

三、市场的分类 37

四、市场功能与机制作用 37

五、市场研究的意义 38

第二节 市场研究的质量职能 38

一、了解用户需求 39

二、掌握市场动态 39

三、把握竞争形势 39

四、研究市场环境 39

第三节 机械工业市场分析 40

一、机械工业市场的购买对象 40

二、机械工业市场的购买者 40

三、机械工业市场的购买行为 40

第四节 市场调查 42

一、市场调查的分类和内容 43

二、市场调查的步骤 44

三、市场调查方法与选样设计 45

第五节 市场预测 47

一、产品经济寿命周期 47

二、市场预测的概念与分类 49

三、市场预测的步骤 49

四、市场预测的主要方法 50

第六节 市场经营战略与产品组合的质量管理 65

一、市场经营战略计划的质量管理 65

二、产品组合的质量管理 66

第五章 开发设计 72

第一节 开发设计与质量 72

一、开发设计质量职能的重要性 72

二、现代产品的特点 72

三、产品开发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 74

四、现代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83

五、可靠性设计 97

第二节 质量计划 109

一、定义 109

二、质量计划的范围 109

三、产品寿命周期 109

四、质量计划的内容 111

第三节 产品开发设计的质量活动 118

一、决策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18

二、样机(样品)设计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19

三、样机(样品)试制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20

四、改进设计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21

五、小批试生产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22

六、批量生产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23

七、使用阶段工作流程与质量活动流程 124

第四节 产品的早期故障分析 125

一、概述 125

二、产品早期故障分析 125

三、故障分析实例 126

第五节 设计评审 127

一、概述 127

二、现代产品和传统产品设计评审的对比 127

三、设计评审的作用 127

四、搞好设计评审的条件 127

五、设计评审的内容与要求 131

六、设计评审的方法 133

第六节 产品的质量特性分级 136

一、质量特性分级概念的由来 136

二、质量特性分级方法 136

三、质量特性分级与专业分等规定的区别 139

四、效果 140

第六章 生产技术准备 141

第一节 生产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141

一、生产技术准备的质量职能 141

二、制造质量控制计划中各项活动的内容要点 141

三、制造控制计划的复核 142

第二节 工序能力 143

一、概述 144

二、工序变化的常见形式 145

三、工序能力的数量表示 146

四、工序能力的测定方法 146

五、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147

六、工序能力的用途 147

七、工序能力与产品公差的关系 149

八、工序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149

九、工序能力的判断及处置 153

第三节 工序质量控制的准备 159

一、工序质量控制 159

二、制订工序质量控制计划的必要性 159

三、如何编制工序质量控制计划 159

四、流程图 160

五、工序质量控制点 160

六、工序能力调查 161

七、工序因素的分析 163

八、质量工序表 164

九、编制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控制文件 165

第七章 采购供应 173

第一节 采购供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73

一、概述 173

二、采购供应的质量职能 173

三、原材料及外购、外协件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分类 174

第二节 供需关系及原则 174

一、供需关系的典型方式 174

二、与供应协作单位在质量工作中遵循的原则 175

三、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的目标及活动 175

四、供需关系中的策略 175

第三节 采购供应的质量文件 176

一、采购质量文件的必要性 176

二、采购质量文件的内容 176

第四节 对供应单位的调查、选择 183

一、合格的供应单位的主要条件 183

二、对供应单位的选择评价方法 183

三、对供应单位的调查 183

第五节 首件样品 186

一、提交首件样品的目的 186

二、提交首件样品的条件 186

三、供应单位对首件样品的试验与检验 186

四、采购单位对首件样品的检验与处理 186

第六节 对供应单位的审核与评价 186

一、对供应单位审核、评价的作用 186

二、供应单位供货资格审查程序 187

三、合格决定的审核 187

四、评级办法 188

第七节 联合计划 189

一、联合计划的主要内容 189

二、多渠道联系 190

三、开展协作工厂的质量保证活动 191

第八节 进货检验与监督 192

一、进货检验 192

二、供应单位的认证 192

三、合格证明 193

四、不合格的外购货品的处理 194

五、合格外购货品的管理 195

六、监督 195

第八章 生产制造 196

第一节 工序质量控制 196

一、产品质量的波动与控制 196

二、工序质量控制的方法 197

三、不同类型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210

第二节 主要工序因素的控制 211

一、设备的质量控制 211

二、工装的质量控制 212

三、物料的质量控制 212

四、计量器具、测试仪器的质量控制 213

五、工艺变更控制 213

六、严格工艺纪律 213

第三节 组织文明生产 213

一、文明生产的主要内容 214

二、生产现场的文明生产 214

三、厂区绿化的重要意义 216

第四节 实现均衡生产 217

一、均衡生产的概念 217

二、保证均衡生产的措施 217

第五节 储运包装质量 217

一、储运质量 217

二、包装质量 217

第九章 检验 219

第一节 概述 219

一、检验工作重要意义 219

二、什么是检验 219

三、检验的工作内容 219

四、检验的质量职能 220

五、开展“三检制” 220

第二节 检验方式 221

一、按生产过程的次序划分检验方式 221

二、按检验地点划分检验方式 223

三、按检验对象的数量划分检验方式 224

四、按检验的预防性划分检验方式 225

第三节 检验方法 226

一、概述 226

二、感官检验 226

三、物理与化学检验 227

四、感官检验与理化检验的比较 227

第四节 检验计划 228

一、检验计划的编制 228

二、检验计划的内容 229

第五节 不良品的管理 235

一、不良品的种类 235

二、不良品的处理 236

三、不良品的管理 236

第六节 抽样检验 238

一、抽样检验概念 238

二、计数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41

三、计数调整型抽样方案 245

四、抽样检验的注意事项 250

第七节 计量工作 262

一、计量工作概述 262

二、计量标准器的配备和企业的量值传递系统 263

三、计量、测试手段的配备 267

四、确保生产过程使用的计量器具准确可靠 277

五、加强计量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的计量机构和计量管理制度 281

六、企业计量工作的定级、升级 287

第八节 检验报告与质量档案 291

一、检验报告 291

二、产品质量档案 293

第十章 产品销售 296

第一节 概述 296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决策与销售目标 296

一、经营决策 296

二、销售目标 297

第三节 销售的质量职能 299

第四节 工作构成 299

一、市场调查 300

二、市场预测 301

三、市场营销组合 301

四、合同管理 305

五、产品储运 309

第十一章 用户服务 310

第一节 用户服务的质量职能 310

第二节 售前服务 310

一、产品宣传 310

二、产品销售 310

第三节 售后服务 312

一、技术服务内容 312

二、变“三包”为“三保”,提高服务质量 312

第四节 用户服务机构和人员 314

一、机构的设置 314

二、对服务人员的要求 314

三、人员数量的配备 314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标准化 318

第一节 概述 318

一、什么是标准 318

二、什么是标准化 319

三、什么是质量管理标准化 320

四、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的关系 320

第二节 标准化的工作范围 321

一、标准的分类 321

二、质量管理标准的种类 322

第三节 质量管理中的标准体系 323

一、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表 323

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标准 324

第四节 质量管理标准的制订与管理 330

一、质量管理标准的制订 330

二、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机构 334

第五节 质量管理标准的贯彻与修订 335

一、贯彻“标准”的重要意义 335

二、质量管理标准贯彻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336

三、质量管理标准的修订 336

四、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案例 336

第十三章 质量审核 340

第一节 概念 340

一、概述 340

二、质量审核的特点和要求 340

第二节 产品质量审核 340

一、产品质量审核的意义和目的 340

二、产品质量审核的作用 341

三、产品缺陷严重性分级 341

四、产品质量审核的步骤 343

五、产品质量审核的抽样 344

六、产品质量审核的记录与计算 345

七、产品质量审核报告 349

第三节 工序质量审核 351

一、工序质量审核的目的 351

二、工序质量审核的方法 351

三、工序质量审核的组织 351

第四节 体系质量审核 353

一、体系质量审核的应用 353

二、体系质量审核的内容 353

三、体系质量审核的依据 353

四、体系质量审核的时机 353

五、体系质量审核的注意事项 354

第十四章 质量成本 355

第一节 质量与效益 355

一、质量的最佳水平 355

二、设计质量的经济性 355

三、制造质量的经济性 355

第二节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356

第三节 质量成本概论 357

一、什么是质量成本 357

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357

三、质量成本项目构成 358

四、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步骤 359

第四节 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361

一、有关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 361

二、质量成本数据收集的方法 361

三、质量成本计算 363

第五节 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报告 366

一、质量成本的分析 366

二、质量成本报告 369

三、适宜的质量成本 374

第六节 质量成本的计划与控制 376

一、质量成本计划 376

二、质量成本控制 378

第七节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379

一、认真开展质量成本的宣传教育 379

二、做好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379

三、质量成本管理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379

第十五章 质量信息管理 381

第一节 概念 381

一、什么叫质量信息 381

二、三种不同功能质量信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81

三、质量信息的性质 382

四、质量信息的分类 382

五、质量信息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383

六、质量信息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84

第二节 质量信息流程 384

一、信息的发生和发出 384

二、信息的收集 384

三、信息的分析处理 386

四、信息的传递 386

五、信息的输出 386

六、采取纠正措施 386

七、信息的协调 386

八、信息的显示和报警 386

九、信息的贮存 387

第三节 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387

一、概述 387

二、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类型 387

三、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388

四、质量信息管理子系统 388

五、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 388

六、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程序 389

第四节 质量信息管理中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405

第十六章 质量改进 406

第一节 概述 406

一、质量改进的基本概念 406

二、开展质量改进活动的重要意义 410

第二节 质量改进的计划 410

一、证实进行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411

二、选定改进项目 412

第三节 质量改进的诊断过程 416

一、缺陷产生原因的诊断 417

二、诊断的方法 418

第四节 操作者可控缺陷和管理者可控缺陷的改进 419

一、质量缺陷的可控性 419

二、分清操作者与管理者可控缺陷 420

三、操作者可控缺陷的改正 420

四、管理者可控缺陷的改进 422

第五节 质量改进的实施 423

一、改进方案的研究 423

二、确定具体改进方案 425

三、按计划实施 425

四、巩固改进成果,在新的质量水平上行进控制 425

第六节 质量改进的组织工作 426

一、质量改进组织的形式 426

二、质量改进组织的分工 426

附 故障原因诊断过程的实例 428

第十七章 质量培训教育 431

第一节 概述 431

一、质量培训教育的必要性 431

二、质量培训教育的途径 432

第二节 企业质量培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433

一、企业质量培训教育的目的 433

二、质量培训的类型及内容 433

第三节 企业质量教育计划与教育方案 436

一、企业质量教育计划 436

二、质量教育培训方案 438

第四节 质量培训教育的评价与考核 440

一、质量培训教育的评价 440

二、质量培训教育的考核 440

第十八章 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442

第一节 质量管理小组的由来和发展 442

第二节 质量管理小组的作用和特点 443

一、质量管理小组的作用 443

二、质量管理小组的特点 443

第三节 质量管理小组的组织和管理 444

一、质量管理小组的组建 444

二、质量管理小组组长 444

三、质量管理小组的登记注册 445

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管理 447

第四节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448

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程序及要求 448

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报告 448

第五节 成果发表 449

一、发表成果的作用 449

二、成果发表的内容 449

三、成果发表会须注意的几点事项 449

第六节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评价 449

一、对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评价 449

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评价 451

第七节 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评选和奖励 452

第八节 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实例 453

一、选题理由 453

二、确定目标 453

三、现状调查 453

四、原因分析 454

五、要因验证确认 454

六、对策措施的制订 460

七、实施 460

八、效果 460

九、巩固措施 461

十、回顾体会 461

第九节 其他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461

一、创建“质量信得过班组”活动 461

二、“自检工人”活动 462

第十九章 工厂方针管理 466

第一节 概念 466

第二节 工厂方针的制订 466

一、工厂方针制订的依据 467

二、工厂方针制订的程序 467

第三节 工厂方针的展开 469

一、工厂方针展开的原则 469

二、工厂方针展开的方法 469

三、工厂方针展开的模式 470

四、工厂方针展开中的组织协调 470

第四节 工厂方针的实施 473

一、工厂方针的实施 473

二、工厂方针的检查 473

三、工厂方针的诊断 474

四、工厂方针的调整 474

五、工厂方针实施的考核 474

第五节 质量政策 474

一、什么是企业的质量政策 474

二、质量政策的内容 475

三、企业质量政策文件 475

第二十章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 476

第一节 概述 476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476

二、质量管理体系 476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479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479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480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480

一、研究对象为人的管理体系 480

二、研究对象为物的质量管理体系 481

第四节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 483

一、教育和宣传 483

二、调查研究和提出规划 483

三、体系设计和协调 486

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486

五、体系的运行 486

第五节 质量管理体系图 486

一、质量管理体系图的内容和模式 486

二、绘制体系图的要领 487

第六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协调 511

一、体系协调的内容 511

二、体系协调的组织和形式 511

三、体系协调措施的实施 511

第七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复核 511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 511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复核和评价 512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复核人员 512

第八节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3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条件 513

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3

三、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适用性 514

第九节 质量手册 514

一、质量手册的分类 514

二、质量手册的主要内容 514

三、质量手册的编写 515

四、质量手册的批准 517

五、质量手册的修改 517

第二十一章 质量组织 518

第一节 概念 518

一、质量组织的涵义 518

二、质量组织的分类 518

第二节 综合质量管理机构 524

一、质量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524

二、综合质量管理机构的设置 525

三、综合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527

第三节 企业的质量管理网络 528

一、企业内三级质量管理系统网络 528

二、外购、外协件质量管理网络 530

三、生产联合体质量管理网络 530

附录一 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 533

第一节 数据的基本常识 533

一、数据的分类 533

二、收集数据的目的 534

三、收集数据应注意的事项 534

第二节 数据的几个重要特征数 534

一、表示数据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534

二、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 535

第三节 调查表 536

一、不良品项目调查表 537

二、缺陷位置调查表 538

第四节 分层法 538

第五节 排列图 539

一、排列图的结构 539

二、排列图的画法 539

三、排列图的观察分析 541

四、画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541

第六节 因果分析图 542

一、因果分析图及其用途 542

二、因果分析图的画法 543

三、因果分析图的特点 544

四、画因果分析图的注意事项 544

第七节 直方图 544

一、什么是直方图 544

二、直方图的用途 545

三、直方图的画法 545

四、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549

第八节 控制图 550

一、什么是控制图 551

二、控制图的种类 552

三、计量值控制图 552

四、计数值控制图 559

五、控制图的观察分析 563

第九节 散布图与相关分析 566

一、什么是散布图 566

二、散布图的绘图步骤 566

三、散布图的观察分析 568

四、相关分析 569

第十节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 575

一、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576

二、PDCA循环的特点 578

附录二 新QC七种工具的简介 579

第一节 关联图法 579

一、什么是关联图法 579

二、关联图法的主要用途 579

三、关联图的种类 580

四、关联图的绘制和使用方法 581

五、关联图法应用的实例 582

第二节 KJ法 582

一、什么是KJ法 582

二、KJ法的主要用途 583

三、KJ法A型图解的绘制程序 584

四、KJ法的应用实例 584

第三节 系统图法 586

一、什么是系统图法 586

二、系统图法的主要用途 586

三、系统图法的绘制方法 586

四、系统图法的应用实例 587

第四节 矩阵图法 588

一、什么是矩阵图法 588

二、矩阵图法的种类 588

三、矩阵图法的主要用途 589

四、矩阵图法的绘制方法 590

五、矩阵图法的应用实例 590

第五节 矩阵数据分析法 592

一、什么是矩阵数据分析法 592

二、矩阵数据分析法的主要用途 592

三、分析计算程序 592

第六节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 596

一、什么是过程决策程序图法 596

二、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的主要用途 596

三、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的绘制方法 596

四、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的应用实例 597

第七节 箭条图法 597

一、什么是箭条图法 597

二、箭条图法的主要用途 597

三、箭条图法的规则 599

四、箭条图法的绘制程序 600

五、箭条图法的应用实例 601

附录三 电子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602

第一节 质量管理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意义 602

一、可随时进行大量质量信息的收集与贮存 602

二、能适时分析处理各种质量信息 602

三、代替人工进行繁琐而复杂的计算 602

四、在自动化机床中实现工序质量监控 602

五、数据处理 602

第二节 计算机应用于质量管理范围 602

一、质量信息管理 602

二、科学运算 603

三、制造过程质量控制 603

四、自动检验与试验 604

第三节 人机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 605

一、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605

二、人机系统开发工作步骤 6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