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问题中的哲学
问题中的哲学

问题中的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先达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3107469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陈先达先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哲学与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周期率”和“文化与文化强国之路”。上篇系统地阐述了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等问题;中篇全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周期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等问题;下篇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等问题。全书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给予了深刻分析,为探索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为我们新时期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解决良方。
《问题中的哲学》目录
标签:哲学 问题

上篇 哲学与哲学问题 3

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3

一、哲学新变革与旧哲学的终结 3

二、最具生命力的哲学体系是源自问题中的哲学 7

哲学与生活、科学的关系 14

一、哲学植根于生活又可能远离生活 14

二、中国与西方哲学中的哲学与科学关系特色 18

三、正确处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26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点与共同本质 26

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基本原理的普遍性 29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与基本原理研究 32

四、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34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条件性 37

六、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价值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45

一、应该加强哲学与经济学的对话 4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 47

三、市场经济问题考察的整体性与哲学视角 5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 62

一、文本当代解读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 6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本质 64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及其应用 69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 69

二、社会规律的载体是社会而不是人 72

三、社会形态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而不是公式 78

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而不是唯一作用 80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性 85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争论的本质 85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 87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98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104

一、历史事实的本质及其特点 105

二、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及其相似性 114

三、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及其重复性 116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科学发展观 122

一、规律性与目的性属于不同领域 122

二、规律的人化和异化 128

三、作为科学发展观依据的客观规律 135

历史主体与社会更替 141

一、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141

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与社会的更替 144

三、政权更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 147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 151

一、“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 151

二、“经济人”假设与财富异化 153

三、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 160

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166

一、宗教在农民战争中的组织和舆论作用的普遍性 167

二、革命性质是判断宗教功能和价值取向的根据 169

三、以宗教为外衣斗争的时代和民族特点 171

四、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 173

五、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与领导者的主观动机 175

中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周期率 18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胜利 181

一、道路的艰难曲折与灿烂辉煌 18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2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83

四、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184

五、牢记苏共亡党失政的教训 18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 190

一、当代中国最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题 190

二、立足变化着的实际 191

三、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标准 194

四、准确理解和坚持基本原理应该重视文本研究 196

五、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 199

六、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201

真理标准讨论意义的哲学蕴涵 203

一、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3

二、实践始终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7

三、坚持实践标准与继续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211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学术道路 21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17

一、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 217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 218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23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2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周期率 232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 232

二、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23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伟大意义 237

四、居安思危和增强忧患意识 240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实现 247

一、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247

二、毛泽东的远见和历史认识的局限 251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53

四、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中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 259

下篇 文化与文化强国之路 265

社会历史考察中的文化视角 265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文化决定论 265

二、文化问题成为时代热点的社会背景 268

三、文化问题考察中的两种历史观 270

四、当代人类困境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危机 272

五、中国文化争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选择 274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7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282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而不是取代民族文化 282

二、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多样性的必然产物 284

三、重视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 286

四、立足当代与背靠传统和面向世界 288

中华文化经典与中华文化精神 290

一、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 291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人民 294

三、历史杰出人物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人格化 29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04

一、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性质 304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05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308

一、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 308

二、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 311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贯彻双百方针 315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19

一、繁荣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经之路 319

二、文化强国与提高文化软实力 320

三、文化安全与文化交流 323

四、破解文化强国建设的体制之谜 325

五、建立文化强国的迫切性 326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是走尊孔读经道路 328

一、文化复兴与尊重文化传统 328

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的民族文化因素 331

“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 334

一、拒斥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 334

二、重视人类“价值共识” 336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44

学术评价的主体和评价标准 346

一、学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不同的价值取向 346

二、学术评价中的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 347

三、优化评价标准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352

主要参考文献 354

索引 357

后记 36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