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子今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39349
  • 页数:767 页
图书介绍:《秦汉称谓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结项鉴定等级“优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内容也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作者坚持“二重证据法”,考论翔实。论证中多采用新出考古文物资料,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多有新见提出。正如结项鉴定专家意见所指出的,这部著作“显示了作者独到的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秦汉称谓所做的研究,目前应当是第一部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成果。”《秦汉称谓研究》论证严谨,讲究实证,是一部学术等级比较高的论著,体现出很好的学风。此书面世,将会推进秦汉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也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秦汉称谓研究》目录

序&李振宏 1

引言 1

一 称谓与等级秩序 5

秦制与“皇帝”称谓发明 5

1.“皇帝”“名号”与皇帝制度 5

2.关于“陛下” 8

3.秦昭襄王“西帝”故事 8

4.秦始皇“除谥法” 9

“黔首”称谓 10

1.更名民曰“黔首” 10

2.“黔首”名义 14

3.云梦龙岗出土文物实证 15

4.放马滩《日书》:“黔首”称谓的早期使用 16

5.岳麓书院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 19

6.张家山《奏谳书》所见“新黔首” 20

7.“黔首”与“民” 24

8.汉代文献“黔首”孑遗 26

秦汉时期的“太上皇” 30

1.秦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30

2.刘邦“尊太公为太上皇” 32

3.“太上皇终不得制事” 34

4.“在上皇庙立太子”制度 37

5.“太上”的语义 38

6.父子权力转移过程中的情感悲剧 39

7.“妖贼”称“太上皇帝”事 41

“主公”称谓考 43

1.东汉末年的历史记录 43

2.《三国志》似专一指代刘备的称谓 46

3.后世“主公”称谓的使用 50

4.“主公”与“主母” 52

汉代官吏“粪土臣”自称 52

1.汉简所见“粪土臣”称谓 52

2.汉代政治史文献中的“粪土臣” 54

3.“粪土”“极贱”意识 56

4.粪土臣·草莽臣·牛马走 58

5.“粪土臣”自称与帝制时代的政治生活规则 61

居延汉简“寒吏”称谓 63

1.“寒吏”简文 63

2.“寒”的字义:寒贫·寒餧·寒苦 64

3.寒家·寒门·寒素 67

4.寒吏·寒官·寒宦 69

汉代“贱子”自称 70

1.简牍文书所见“贱子” 70

2.史籍中的“贱子” 72

3.汉代社会意识中“贵”“贱”的反差 73

4.“贱人”身份 77

5.“贱”的本义与民间“自贱”习尚 78

6.“贱子”称谓的社交实用意义 80

7.关于“贱息” 83

里耶户籍简所见“小上造”“小女子” 84

1.里耶“户籍简牍”相关发现 84

2.风俗史信息 88

3.“小上造”“小女子”身份 90

4.关于“小爵” 91

5.早期爵制探索的条件 95

秦汉“小女子”称谓再议 97

1.关于“小女子”的不同理解 97

2.汉代文物资料所见“大女子” 100

3.秦汉女性名字“子某”诸例 100

秦汉“小儿”“竖子”称谓 101

1.“小儿”本义 102

2.“小儿”亲昵义:指代成年人的“小儿”称谓之一 105

3.“小儿”轻蔑义:指代成年人的“小儿”称谓之二 106

4.“小儿”语义体现的未成年人社会地位 110

5.劳动儿童和儿童劳动 113

6.作为人质的儿童 116

7.“略卖”儿童现象 118

8.“竖子”“竖小”称谓 119

附论一:走马楼简所见未成年“户下奴”“户下婢” 122

1.走马楼竹简“户下奴”“户下婢”资料 123

2.“户下”试解 127

3.关于“长六尺”“长五尺” 128

4.未成年“户下奴”“户下婢”的比例 131

附论二:说走马楼简文“细小” 132

1.走马楼竹简“细小”文例 132

2.在宫·送宫·诣宫·还宫 138

3.使用“小名”的可能 139

4.“细小”:状貌记录 140

二 称谓与职业身份 142

秦“小子军”考议 142

1.《七国考》“小子军”说 142

2.秦男子服役年龄 144

3.“男子年十五以上”的意义 146

4.赋役制度“民年十五”界标 149

5.秦军中的少年士兵 151

6.言“小子军”之“刘子《别录》”考 152

长沙东牌楼汉简“津卒”称谓及相关问题 154

1.简文所见“津卒” 154

2.“津卒”身份与“津”的管理形式 156

3.关于“关卒” 158

长沙东牌楼汉简所见“津史” 159

1.“津史”简例 160

2.“津史”“津吏”说 161

3.“津史”的职任 163

“车父”与《车父名籍》 164

1.《车父名籍》遗存 164

2.“转输”运动和“转输”人 169

3.关于车序编号 170

4.“车父卒”与“车父车卒” 173

5.“车父”与一般“戍卒” 176

6.关于“卒史车父” 177

“就人”、“将车”人及相关称谓 180

1.“就”与“就人” 180

2.“将车”人身份 183

3.车人·车子·车士 185

战国秦汉“酒人”略说 186

1.《周礼》“酒正” 186

2.《周礼》“酒人” 188

3.《淮南子》“酒人” 189

4.《史记》“酒人” 192

5.《论衡》“酒人” 193

汉代“郎”的身份与职任 195

1.郎官:贵人之位 195

2.“童子郎”史例与“少为郎”现象 197

3.“郎”的社会出身 202

4.“郎”的人生前景 206

5.少年“郎”的特殊境遇 209

6.关于“老郎” 211

7.“郎君”尊称 213

8.“孙郎”“沈郎”与后世“儿郎”“少年郎”称谓 214

秦汉“小儿医” 216

1.初生婴儿的死亡率 216

2.《日书》所见幼儿疾病威胁 219

3.扁鹊“来入咸阳”“为小儿医”故事 222

4.《艺文志》所见汉代“小儿医”论著 224

5.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总结的“小儿医”经验 226

6.张仲景的“小儿”方 228

7.“小儿医”病例 229

“马医”和“马下卒” 231

1.肩水金关“马禖祝”简 231

2.关于“马病” 237

3.简文所见“马医” 239

4.燧卒“马下”劳作与“马下卒”称谓 240

附论三:走马楼简所见“邮卒”与“驿兵” 243

1.江南邮驿的进步 243

2.走马楼简文“邮卒” 244

3.“轻足”职任 248

4.“邮”的设置 249

5.走马楼简文“驿兵” 250

三 称谓与家庭结构 252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偏妻”“下妻” 252

1.《二年律令》“偏妻”称谓 252

2.“偏妻”身份 255

3.“下妻”称谓 257

4.小妻·傍妻·少妻 258

5.“长小妻乃始”案 261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叚大母” 262

1.《贼律》“叚大母”简文 263

2.大母·泰母·亲大母·外大母 263

3.称谓前置“假”的字义 266

4.假父·假母—假子·假女 267

5.“叚大母”释义 270

汉代军队中的“卒妻”身份 271

1.壮女之军 272

2.女子乘亭鄣 274

3.女子“以为士卒衣补” 277

4.边军女子身份 278

5.“卒妻”与质葆制度 281

秦汉“婴儿”称谓 283

1.“新生婴儿” 283

2.并非“始生”“初生”的“婴儿” 287

3.“婴儿”“年十二”例 292

4.秦汉“婴儿”称谓复杂涵义的相关文化背景 294

秦汉“婴女”称谓 298

1.“女曰婴,男曰儿” 298

2.《焦氏易林》所见“婴女” 300

3.“婴女”“贱下”现象 302

附论四:走马楼竹简“邪”“耶”称谓使用的早期实证 304

1.亲属称谓“邪” 305

2.“古人称父为‘耶’”的早期例证 307

3.戴良“阿奓”疑议 309

4.走马楼简“邪”的称谓史实证价值 311

附论五:三国孙吴乡村家族中的“寡嫂”和“孤兄子” 312

1.走马楼竹简(壹)相关简文 312

2.汉晋历史文献所见“寡嫂”与“孤兄子” 316

3.走马楼竹简(壹)“兄子”简文 318

4.走马楼竹简(壹)“姪”与“姪子”称谓 319

5.“姪”称谓的演变 323

6.性别关系:“姪子男”、“姪子女” 324

7.“养寡嫂孤儿”的家族史分析 325

四 称谓与民族关系 328

胡越骑: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军人 328

1.楚汉战争中的“楼烦将” 329

2.近卫汉长安城的“胡骑之屯” 331

3.北边战争中汉军的“胡骑” 334

4.东汉的“胡骑” 336

5.河北“胡骑千群” 343

6.越骑校尉掌越骑:如淳说与晋灼说 345

7.关于“胡越骑” 348

8.“越楚剽轻”与越人“便马骑射”例 351

“胡巫”与“越巫” 357

1.“长安置诸祠”中的“胡巫” 358

2.西汉长安“胡巫”活跃的背景 364

3.“胡巫视鬼”与“巫蛊之祸” 367

4.“越巫立越祝祠” 370

5.“越巫陈方”与建章宫营造 372

6.“东海黄公”越人祝法 375

汉代北边“亡人” 377

1.“亡人”与“亡人越塞”现象 378

2.汉代北边“亡人”的民族立场 384

3.汉代北边“亡人”的文化表现 389

“译人”与汉代西域民族关系 395

1.西域“重译”现象 396

2.汉朝的“译官” 397

3.西域“导译”“译道” 399

4.西域列国的“译长” 401

5.傅介子故事中的楼兰“译” 404

6.西域国家“给使者”“导译”的接待压力 405

中江塔梁子崖墓石刻画像榜题“襄人”称谓 406

1.“襄人”的发现 406

2.释“襄” 407

3.襄人·鬤人·髯人·鬍人·胡人 410

4.“襄人”“獽人”辨疑 411

商胡·贾胡·蛮夷贾:异族商家称谓 413

1.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413

2.“伏波类西域贾胡” 416

3.使团中的“行贾贱人” 418

4.“窕窕”“胡姬”:“酒家胡”的文学形象 420

5.“蛮夷贾”和“蛮夷贾船” 423

胡奴·越婢·僰僮 424

1.“胡奴甘父”:张骞的同行者 424

2.“应奉记胡奴之名”故事 425

3.方城“胡奴门”画像 426

4.关于“胡奴”之“奴”的字义 428

5.范明友“鲜卑奴”传说 430

6.刘建后宫的“越婢” 431

7.金祎“胡婢善射” 432

8.关于“僰僮”“僰婢” 434

五 称谓与行政控制 436

秦汉“少年”与“恶少年” 436

1.“少年”“不避法禁” 436

2.“恶少年”“悍少年”称谓 441

3.“恶子”“恶子弟”称谓 444

4.“游侠儿”称谓 446

5.执政者的“恶少年”政策 450

6.“少年”与“恶少年”的社会文化形象 455

居延简及敦煌简所见“客” 459

1.“客”的身份涵义 460

2.汉代西北边地的“客” 462

3.“东方”“远客” 464

4.关于“客吏民”与“客民卒” 465

5.“客民”“客子”身份 466

6.“使客”现象 469

7.有关“客”的律令及其执行状况 472

8.“客民赵闳范翕”案例 474

汉代西北边境关于“亡人”的行政文书 476

1.汉代西北边境简牍资料中有关“亡人”的信息 477

2.有关“亡人”的行政文书 480

3.官文书资料反映的汉帝国的“亡人”政策 483

汉代的“海贼” 487

1.海上反政府武装与“海贼”称谓的出现 487

2.“海贼”活动对“缘海”地方行政的威胁 492

3.“海贼”的海上运动战 496

4.“海贼”与陈寅恪所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497

5.居延汉简所见“临淮海贼” 500

6.居延“海贼”简文的年代分析 502

7.“海贼”与“江贼” 504

8.称谓用字“贼” 505

居延汉简所见“明府”称谓 506

1.居延汉简有关“明府”的简文 506

2.“明府”:郡守“尊高之称” 507

3.与“明府”并行诸尊称 512

4.其他职官称“明府”诸例 513

5.“明府”语义解说 515

6.关于“明府偯怜” 517

论秦汉“魁”及相关称谓 518

1.“里魁”“里唯” 518

2.“党魁”:“党人”领袖 520

3.“魁帅”与“魁率” 522

4.“魁”的字义 525

居延汉简购赏文书所见“渠率” 529

1.居延简文“渠率”称谓 529

2.盗贼“渠率” 531

3.蛮夷“渠率” 536

4.田叔故事和司马相如故事中的“渠率” 542

5.“渠率”身份分析 542

汉代“处士”及其文化表现——以申屠蟠故事为标本 546

1.申屠蟠事迹的历史闪光点 546

2.“梁砀之间”:适宜“处士”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 549

3.崛然独立:“处士”的精神 553

4.“处士”和“议士” 555

5.汉末政治灾变与“处士”的表现 556

6.申屠蟠脸谱与历史舞台的变光灯 557

汉代“街卒”与都市交通秩序 562

1.孔嵩“街卒”身份 562

2.“街卒”:“贫”“贱”地位与“佣”“赁”关系 564

3.“街卒”“训化”“街中子弟”职任 565

4.“街正”“街卒”说 567

5.扬雄问“街卒”“异语”故事 568

6.“街卒”进身可能 569

7.甘谷汉简“守街治滞”解读 570

8.“著赤帻为伍长”:以阳陵兵俑为对证 572

居延汉简“校士”身份与“拘校”制度 580

1.“校士”“材士”“牧士”释文异见 581

2.关于“校士谓部校之士”说 582

3.“校士”的组合形态与工作方式 584

4.拘校·钩校 585

5.“校”的制度 587

6.关于“抵校” 592

7.关于“校计” 593

8.“校士”职任推想 595

附论六:走马楼竹简“小口”考绎 596

1.“小口”与“大小口有差”的制度 597

2.“小口”与“口钱”征收 600

3.“小口”年龄界定 602

附论七:说走马楼名籍“单身”身份 603

1.走马楼简“单身”简文 603

2.“单身”身份分析 605

3.人身控制考虑:“单身”与“进退之计” 607

六 称谓与社会风习 612

“力士”故事与秦文化的“尚力”风格 612

1.早期“力士”故事与“秦之力人” 612

2.秦史“三力”及相关现象 614

3.“力士”地位与秦文化“尚力”风格 618

4.“扛鼎”“举鼎”竞技表演 620

5.秦“尚力”传统在汉代社会的遗存 623

6.秦人对“力士”及“尚力”倾向的思考 625

7.关于“小人尚力”“小人绝力” 627

秦汉“女巫”及其文化表演 631

1.“女巫”与宫廷巫术 631

2.“女巫”与祓禊礼俗 635

3.“女巫”求雨表演 643

4.“女巫”兵祷史事 645

5.“巫儿”与“尸女” 647

6.“巫风”与“淫风” 656

“歌人”“歌儿”“歌童”称谓 660

1.居延“歌人”简文 660

2.歌儿·歌童·歌僮·讴者 662

3.《晏子春秋》“歌人” 665

4.六朝至隋代“歌人” 666

5.蔡邕《琴赋》“歌人” 667

6.“歌人”身份与“歌人”称谓 668

7.“出歌人”的理解 670

秦汉“酒徒”称谓 670

1.“酒徒”称谓的发生 671

2.“高阳酒徒”郦食其 672

3.淳于髡言“酒极”“心最欢”境界 675

4.《论衡》“酒徒”批评:“酒徒非圣人” 678

5.《潜夫论》“酒徒”批评:“酒徒无行之人” 679

6.孔融论“高阳酒徒著功于汉” 680

海西“幻人”及其来路 682

1.“炫燿奇怪”的“眩者” 682

2.“幻人”故乡:“国善眩”“多奇幻” 686

3.经由西南夷的“幻人” 688

4.永昌通路“幻人”足迹 691

汉代的“神童” 696

1.奇童·圣童·神童 697

2.“礼乐皆东”:齐鲁“神童”故事 699

3.少年孔融的文化表现 704

4.齐鲁“神童”出现的文化条件 706

5.“项橐”画像透露的文化信息 711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学童”称谓 713

1.史学童·卜学童·祝学童 714

2.“学童”的学习程序 716

3.“学童”的学习内容 718

汉代的“达人” 721

1.“达人”:“明德”与“不拘” 721

2.“达人大观” 722

3.关于“达人之学” 723

4.“达人进止得时” 724

5.汉末的“达人” 725

6.嵇康“达人”说 725

7.“达人”和“俗士” 726

8.“达人”的世俗化 728

附论八:走马楼简牍“私学”考议 729

1.关于“私学谢达”和“私学番倚”的争论 729

2.“举私学”正义 731

3.“私学”作为身份称谓的涵义 733

4.“儒学生员”和“幼学”:后世户籍资料中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737

代结语 741

称谓史研究的另一对象:类聚之称——以“四皓”名号为例 741

1.从“四人”到“四皓” 742

2.“四皓”名义及其在称谓史上的标志性意义 745

3.“四皓”称谓与汉代人才理念的“群辅”追求 749

4.关于“四八目” 751

主要参考书目 755

本课题前期成果与阶段性成果目录 758

后记 7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