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雨,赵媛媛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305078891
  • 页数:351 页
图书介绍:为适应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科学技术哲学教学的需要,我们撰写了这本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观,主要论述了自然观的历史变革、生态哲学和价值论、西方生态哲学热点问题;第二部分是科学哲学,主要论述了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历史主义、后现代科学观;第三部分是技术哲学,也是本书的创新点,主要论述了技术的本质、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形成等问题,并介绍了马克思的技术哲学观、现代技术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潮流和技术人类学。
《科学技术哲学概论》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 自然哲学 3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变革 3

第一节 古代与中世纪自然观 3

一、原始社会的萌芽阶段 4

二、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初步形成 5

三、中世纪自然观 10

第二节 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观 12

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2

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自然的贬值 14

三、科学对自然的统治 19

四、认识论二元模式剖析 22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其新发展——生态自然观的出现 24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5

二、生态自然观 29

第二章 生态哲学与生态本体论 34

第一节 生态哲学发展概述 34

第二节 生态哲学本体论 37

一、存在(本体):对万物的关怀 38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40

三、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科学根基 41

第三节 现代有机整体观:一种新范式 43

第三章 生态价值论:自然界的权利问题 47

第一节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47

第二节 自然价值论 49

一、价值的客观性 50

二、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 50

三、生态价值 51

第三节 生物中心主义 53

一、生物中心主义的核心内容 53

二、生物中心主义自然观基本信念 55

三、生物中心主义自身存在的问题 57

第四节 生态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 60

一、大地共同体的概念 60

二、大地共同体的义务 61

第四章 西方生态哲学热点问题研究 63

第一节 政治、制度视角:环境正义论 63

一、什么是“环境正义” 63

二、“环境正义”的理论内涵 66

第二节 哲学范式的转变:深层生态学 70

一、浅层与深层 70

二、深层生态学原则规范 71

三、深层生态学更深吗 73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向生态危机转向: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 75

一、早期生态马克思主义 75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77

三、生态社会主义 80

第四节 女性视角:生态女性主义 81

一、文化生态女性主义 83

二、精神生态女性主义 86

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 87

四、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90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生态问题 92

第一节 生态哲学立论精髓: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有机整体观 92

一、西方生态伦理对二元式思维方式的批判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 93

二、西方生态伦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化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94

三、西方关怀伦理与中国古代仁爱观 96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8

一、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误区 99

二、可持续发展 101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中国环保的新理念 102

一、循环经济的五大科学理论基础 103

二、循环经济:还原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本质的全新范式 107

三、科学技术的绿色化与人文化 113

四、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15

第二篇 科学哲学 119

第一章 证实与证伪 119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 119

一、概述 119

二、证实原则 121

三、从证实原则到“可确证性” 122

四、科学进步累积式发展模式 123

第二节 批判理性主义 125

一 批判理性主义概述 125

二 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 125

三 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方法论 128

第二章 科学历史主义 131

第一节 科学历史主义 131

一、科学历史主义 131

二、科学历史主义的特征 132

第二节 历史主义的典范——库恩的范式理论 134

一、科学范式概念的产生 134

二、科学范式概念的内涵 136

第三节 劳丹的网状模型 139

一、科学合理性 139

二、目标与隐喻目标的协调 141

三、科学合理性的网状模型 144

第三章 后现代科学观 148

第一节 机论的后现代科学观 148

一、基本内容 149

二、后现代看科学:“后现代整体有机论” 150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科学观 152

一、概述 152

二、社会建构论与正统主义科学观 154

第三节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 155

一、女性主义对理性主义传统中二元式思维方式的批判 157

二、科学是价值中立、性别无涉的吗 160

三、性别、自然与认识论的二元模式 162

第三篇 技术哲学 169

第一章 技术及其本质的追问 169

第一节 技术的内涵 169

第二节 技术的本质——亚里思多德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171

一、技术是物的生成 171

二、技术四因说 173

第三节 技术本质的追问——解蔽与座架 177

一、四因说与解蔽和座架的关联 177

二、技术本质——座架(ge-stell) 178

三、座架的动态——解蔽 180

四、胡塞尔生活世界的遮蔽与海德格尔的解蔽式的遮蔽 182

五、技术的本质——克服解蔽过程的遮蔽 185

第四节 技术本质追问的三个维度 187

一、技术人类学维度 188

二、实体性的技术人工物维度 191

三、技术的生态学维度 19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机器哲学 201

第一节 马克思的技术定义 202

一、技术是一种如何使用工具的物化知识 202

二、技术是一种精神 203

三、技术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 204

第二节 马克思以机器为技术的分析视角 206

一、《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206

二、机器在资本生产中的地位 207

第三节 机器与工具的差别 210

一、机器与工具的差别 210

二、机器的连续化对去身体化的影响 215

第四节 技术异化论与资本的机器生产 219

一、机器异化的本质是资本异化 219

二、资本进入到机器机制 222

三、资本作为机器“在之中” 227

四、结语 229

第三章 技术决定论 231

第一节 技术决定论概述 231

一、技术决定论 231

二、技术决定论建构的背景 233

三、技术决定论构建的结果 234

第二节 弱技术决定论——多西的技术范式论 236

一、多西的技术范式 236

二、技术范式的弱决定论 239

第三节 较强技术决定论——埃吕尔的技术进化理论 242

一、现代技术本质的揭示——技术系统 243

二、对古代技术的认识 244

三、埃吕尔对技术进化的文化动力影响持否定态度 247

第四节 强技术决定论——西蒙栋技术进化理论 250

一、技术本质的揭示——技术物体 250

二、技术物体的隐喻性内涵——纯粹客观性及其批判 255

三、对技术物体的进一步修正 259

第四章 技术的社会形成——社会决定论 264

第一节 技术的社会决定论概述 264

第二节 强社会决定论——诺布尔的技术社会形成论 265

一、诺布尔对数值控制技术形成的分析 265

三、诺布尔对技术决定论的反驳 270

第三节 弱技术建构论——休斯的技术系统进化论 273

一、休斯的技术系统结构观 274

二、技术系统的进化动力 277

三、技术系统结构的展现——技术体系风格 281

四、技术系统进化机制 283

五、技术系统的进化过程 286

第五章 现代技术西方技术哲学发展的潮流——经验主义转向的技术现象学 290

第一节 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现象学 290

一、实用主义与传统现象学的结合 290

二、经验转向及其原因 291

第二节 技术本质追问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开拓性研究 293

一、《物》的诠释 294

二、《筑、居、思》的诠释 298

第三节 胡塞尔的现象学世界 302

一、技术的数学化改造 302

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307

第四节 伯格尔曼的技术哲学 310

一、设备范式(device paradigm) 310

二、焦点物和面对实事本身 313

第五节 伊德的技术现象学 317

一、伊德的变更理论 318

二、与伯格尔曼的经验主义比较 323

三、技术工具的意向性 325

第六章 技术的人类学关怀 328

第一节 技术的人类学关怀 328

第二节 人类早期技术的特点 330

一、古代技术 330

二、对古代技术和谐性的诠释 332

三、早期技术的空间性特点 333

第三节 盖伦的技术人类学 334

一、盖伦的技术人类学 334

二、技术与人格 337

第四节 芒福德的技术人类学 338

一、技术物体的容器与磁场 338

二、对芒福德理论的批判 342

三、对芒福德理论的修正性批判 343

第五节 技术生活下的人类空间 345

后记 3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