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晓虹,骈龙江主编;王静,姚学群,颜学渊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6107244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一个教学楼的抗震设计为主线,贯穿主要章节,体现了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书中附有完整的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实例,包括手算和电算对比,方便学生毕业设计时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与土木结合的工程力学等专业的教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录

第1章 地震灾害与对策 1

1.1地震 7

1.1.1地震的成因 7

1.1.2地震的分类 9

1.1.3地震的分布与活动规律 9

1.2震害 11

1.2.1地震灾害 11

1.2.2房屋建筑震害与建筑地震破坏等级 12

1.3房屋震害对策 14

第2章 抗震设防水准 16

2.1地震烈度 16

2.1.1震级与烈度 16

2.1.2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烈度 17

2.2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18

2.2.1多遇烈度、罕遇烈度及其与基本烈度的关系 19

2.2.2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19

2.2.3两阶段的常规设计方法 19

2.2.4抗震性能化设计 20

2.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其相应标准 20

2.3.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20

2.3.2不同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21

第3章 建筑选址与建筑、结构方案 23

3.1选址问题 23

3.1.1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和地基失效 23

3.1.2有利、般、不利与危险地段 23

3.1.3工程选址 24

3.2建筑平、立面布置 28

3.2.1建筑平面形状 28

3.2.2建筑立面 29

3.2.3房屋高度 30

3.2.4房屋的高宽比 31

3.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31

3.3.1结构材料 31

3.3.2结构体系 32

3.3.3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32

3.3.4防震缝 34

第4章 地震作用计算(一)——地震反应分析 36

4.1早期的等效静力法 37

4.2结构动力学方法——弹性解答 38

4.2.1结构体系的振动模型及通常的简化假定 38

4.2.2振动微分方程及解答 39

4.3反应谱法 45

4.3.1反应谱的含义 45

4.3.2反应谱的获得 46

4.4设计反应谱 48

4.4.1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 48

4.4.2设计反应谱 52

4.5非线性时程分析简介 55

4.5.1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56

4.5.2恢复力模型(材料滞回本构模型) 57

4.5.3地震波的选用 60

4.5.4结构非线性动力方程的求解算法 61

第5章 地震作用计算(二)——反应谱的应用 63

5.1反应谱用于单自由度体系计算 63

5.1.1重力荷载代表值 64

5.1.2单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步骤 64

5.2反应谱用于多自由度体系计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65

5.2.1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分解 65

5.2.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步骤 68

5.3反应谱用于多质点体系的简化方法——底部剪力法 70

5.3.1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 71

5.3.2底部剪力法的计算原理 71

5.3.3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 72

5.4扭转的影响 74

5.4.1房屋的质心和刚心 74

5.4.2结构的振动形式 75

5.4.3地震效应的求解 79

5.5反应谱用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81

5.5.1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81

5.5.2平板网架和大跨度屋架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82

5.5.3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82

第6章 混凝土结构抗震承载力及位移验算 84

6.1框架结构简化内力计算 84

6.1.1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84

6.1.2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近似计算 87

6.2内力组合 88

6.2.1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统一表达式 88

6.2.2框架梁柱内力基本组合的具体形式 90

6.3与计算相关的抗震措施 91

6.3.1混凝土结构的震害 91

6.3.2延性设计 93

6.3.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94

6.3.4内力设计值的调整 95

6.4承载力计算 97

6.4.1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 98

6.4.2框架梁截面承载力计算 98

6.4.3框架柱截面承载力计算 98

6.4.4框架节点抗震设计 99

6.4.5抗震墙截面设计 99

6.5位移验算 102

6.5.1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 103

6.5.2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 103

6.6 PKPM软件中抗震相关问题的介绍 106

6.6.1基本参数选取 107

6.6.2计算结果查看及分析 110

6.6.3例题——PKPM计算步骤与结果 110

第7章 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61

7.1构件尺寸要求 161

7.1.1框架梁及抗震墙结构的连梁 161

7.1.2框架柱 161

7.1.3节点应满足的条件 162

7.1.4抗震墙 162

7.2构件配筋构造要求 163

7.2.1框架梁配筋构造 163

7.2.2框架柱配筋构造 164

7.2.3梁柱节点构造 167

7.2.4抗震墙配筋构造 168

7.2.5钢筋锚固要求 170

7.3填充墙 170

7.4其他非结构构件 171

7.4.1规范的基本要求 171

7.4.2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71

7.4.3采用等效测力法时,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公式 172

7.5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总结 172

7.5.1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172

7.5.2多道防线 173

7.5.3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173

7.5.4关于延性的进一步讨论 173

7.5.5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174

第8章 地基与基础 176

8.1地基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176

8.2地基承载力抗震验算 177

8.2.1无须验算的场合 178

8.2.2验算方法 178

8.3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179

8.3.1液化现象及危害 179

8.3.2液化判别 180

8.3.3液化场地的危害性分析与抗液化措施 182

8.3.4软土地基 184

8.4对各类房屋基础的要求 184

8.5桩基础 185

第9章 砌体结构、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 187

9.1多层砌体结构 187

9.1.1砌体房屋的震害 188

9.1.2结构方案与布置 192

9.1.3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 195

9.1.4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202

9.1.5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 207

9.2多层及高层钢结构房屋 210

9.2.1钢结构房屋概述 210

9.2.2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212

9.2.3多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218

9.3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222

9.3.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概述 222

9.3.2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224

9.3.3单层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 225

9.3.4单层厂房的纵向抗震计算 231

9.3.5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构造措施 234

第10章 隔震和耗能减震设计 240

10.1隔震和耗能减震设计概述 240

10.2隔震原理和设计方法 242

10.2.1隔震原理 242

10.2.2隔震技术方法与隔震装置 243

10.2.3隔震结构设计计算 245

10.2.4隔震结构的隔震构造措施 249

10.3耗能减震原理和设计方法 251

10.3.1耗能减震原理 251

10.3.2消能器与消能部件 252

10.3.3耗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要点 256

附录 260

附录A 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 260

附录B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62

B.0.1首都和直辖市 262

B.0.2河北省 263

B.0.3山西省 264

B.0.4内蒙古自治区 264

B.0.5辽宁省 265

B.0.6吉林省 265

B.0.7黑龙江省 265

B.0.8江苏省 266

B.0.9浙江省 266

B.0.10安徽省 267

B.0.11福建省 267

B.0.12江西省 267

B.0.13山东省 268

B.0.14河南省 268

B.0.15湖北省 269

B.0.16湖南省 269

B.0.17广东省 270

B.0.18广西壮族自治区 270

B.0.19海南省 270

B.0.20四川省 271

B.0.21贵州省 271

B.0.22云南省 272

B.0.23西藏自治区 272

B.0.24陕西省 273

B.0.25甘肃省 273

B.0.26青海省 274

B.0.27宁夏回族自治区 274

B.0.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75

B.0.29港澳特区和台湾省 275

附录C 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型正交性原理 276

附录D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计算 277

D.1矩阵迭代法计算周期和振型 277

D.2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280

D.3等效质量法计算基本周期 281

D.4顶点位移法计算基本周期 281

D.5粗略估算基本周期的经验公式 282

附录E 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反弯点高度比 282

E.1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倒三角形节点水平荷载) 282

E.2反弯点高度修正值y1、y2、y3 285

参考文献 2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