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辑刊  初编  第16册  城隍爷出巡:台北市、大稻埕与霞海城隍庙会一百二十年的旋荡(1879-2000)  上
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辑刊  初编  第16册  城隍爷出巡:台北市、大稻埕与霞海城隍庙会一百二十年的旋荡(1879-2000)  上

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辑刊 初编 第16册 城隍爷出巡:台北市、大稻埕与霞海城隍庙会一百二十年的旋荡(1879-2000)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光宇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863222690
  • 页数:180 页
图书介绍:
《台湾历史与文化研究辑刊 初编 第16册 城隍爷出巡:台北市、大稻埕与霞海城隍庙会一百二十年的旋荡(1879-2000) 上》目录

上册 1

陈序 1

自序与谢辞 1

第一章 楔子 1

第一节 缘起 1

第二节 文化变迁是一连串的事 8

第三节 台湾的宗教市场 13

第四节 城隍信仰 18

第五节 庙是用来团结各方人士 24

第六节 微观史、文化史和生活史 28

第二章 台北盆地的变化 31

第一节 地图在说什么 32

第二节 东方遇到西方 33

第三节 把台湾画成三个小岛 37

一、1570年的亚洲地图 40

二、1596年的中华及东印度诸岛精确海图 41

三、日本江户初期东洋诸国图 42

四、1606年的中华地图(China) 43

五、1672年的中华帝国(The Kingdom of China) 44

六、1656年的中华帝国图(La Chine Royavme ) 45

七、1705年的日本地图(A map of Japon) 46

第四节 把台湾画成一个大岛 47

一、1655年的《中华帝国新图》(Imperii Sinarum nova descriptio) 47

二、1696年的《中华东部图》(Parte orientale della China) 48

三、1728年的中华沿海地区海图 49

第五节 1640年荷兰人实测的台北地图 50

第六节 清代绘制的地图 55

一、1695年的台弯府志 55

二、1704年的康熙台湾图 56

三、1714年冯秉正测绘之福岛图 56

四、1717年的诸罗县志 57

五、1723年的雍正朝《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 58

六、1756~1759年的乾隆《台湾舆图》 59

七、1760年的台弯番社图 61

八、1864年郇和的《福岛地图》 61

第七节 台北曾经是古湖吗? 62

一、断陷坑说 62

二、偃塞湖说 63

三、地震说 63

四、海水入侵说 64

五、土地瞬间液化说 64

六、寒冷气候说 66

第八节 小结 68

第三章 人的舞台 71

第一节 原住民的争议 71

一、究竟是谁:凯达格兰族?或马赛族? 71

二、社址的古今对照 72

三、淡水河流域的原住民社会 73

四、民族性与习俗 75

(一)部落间的关系 75

(二)猎头 75

(三)劫掠 76

(四)母系社会 77

(五)经济活动 77

第二节 汉人的移入 78

一、到海外谋生的动力 78

二、清初的移民政策 79

(一)绥抚时期(1684~1718) 79

(二)海禁时期(1718~1785) 81

三、汉人在西部的开拓 83

第四章 大举移垦 87

第一节 汉人心目中十八世纪初的北台湾 87

第二节 入垦台北 89

一、康熙末年(1684~1722) 89

二、雍正朝(1723~1735) 93

三、乾隆朝(1736~1795) 94

第三节 庄园街市的形成 99

第五章 大稻埕与霞海城隍庙 107

第一节 行政上的盲区 107

第二节 顶下郊拚 111

第三节 大稻埕的兴起 114

第四节 霞海城隍及其庙宇 117

第五节 迎神赛会与艺阁 136

第六章 茶业的国际贸易 141

第一节 水沙连茶 141

第二节 洋行与北部茶业的兴起 143

第三节 茶的品种 148

第四节 乌龙茶及其出口贸易 148

第五节 包种茶及其出口贸易 156

第六节 红茶及其出口贸易 166

第七节 茶的外销与迎神赛会 175

第八节 小结 179

中册 181

第七章 迎神逐疫与公共卫生 181

第一节 绝望的心理 182

第二节 十九世纪末的鼠疫 184

第三节 鼠疫来袭 185

第四节 迎神、造塔以逐黑疫 188

第五节 官方推行的公共卫生 193

第六节 台人的陈情与疗愈 198

第七节 台人的妥协和适应 204

第八节 小结 208

第八章 传统与蜕变(1897~1923) 211

一、 1897年 212

二、1898年 213

三、1899年 214

四、1900年 217

五、1901年 219

六、1902年 221

七、1903年 223

八、1904年 225

九、1905年 226

十、1906年 228

十一、1907年 230

十二、1908年 233

十三、1909年 235

十四、1910年 236

十五、1911年 239

十六、1912年 243

十七、1913年 245

十八、1914年 248

十九、1915年 250

二十、1916年 252

二一、1917年 253

二二、1918年 255

二三、1919年 258

二四、1920年 261

二五、1921年 269

二六、1922年 271

二七、1923年 272

第九章 登峰造极(1924~1943 ) 275

一、1924年 275

二、1925年 279

三、1926年 280

四、1927年 284

五、1928年 286

六、1929年 289

七、1930年 294

八、1931年 298

九、1932年 302

十、1933年 305

十一、1934年 309

十二、1935年 313

十三、1936年 315

十四、1937~1942年 319

第十章 文化解析 321

第一节 日方人员的参与 321

第二节 炉主的选定与争议 325

第三节 密集的新闻报导 334

第四节 大稻埕成为台湾的经济重心 336

第五节 竹枝词与胶彩画 344

下册 351

第十一章 移风易俗 351

第一节 光复后的尽情热闹 351

第二节 「浪费」——端正礼俗的藉口 353

第三节 开始禁止迎神赛会 358

第四节 统一拜拜日期 360

第五节 热闹的顶峰(1956~1960) 366

一、1956年 366

二、1957年 367

三、1958年 367

四、1959年 368

五、1960年 372

第六节 移风易俗(1961~1968) 374

六、1961年 374

七、1962年 377

八、1963年 378

九、1964年 381

十、1965年 382

十一、1966年 383

十二、1967年 383

十三、1968年 385

第七节 舆论的推波助澜 389

第八节 转型(1971~1980) 394

一、1971年 394

二、1972年 396

三、1973年 397

四、1975年 400

五、1976年 401

六、1977年 401

七、1978年 401

八、1979年 403

九、1980年 403

第十二章 浴火重生(1981 ~2000) 407

一、1981年 407

二、1982年 418

三、1983年 419

四、1984年 420

五、1985年 420

六、1986年 423

七、1987年 423

八、1988年 425

九、1989年 429

十、1990年 432

十一、1991年 435

十二、1992年 441

十三、1993年 443

十四、1994年 445

十五、1995年 446

十六、1996年 447

十七、1997年 452

十八、1998年 455

十九、1999年 459

二十、2000年 460

第十三章 绝代风华 465

第一节 改革成功的部分:祭典形式 465

第二节 发展上的罩门 470

第三节 「吃拜拜」的文化因素 479

第四节 阳衰阴盛的人口结构 490

第五节 陈文文带动的文化创意 494

第六节 结语 500

附录 501

附录一 台北市各区人口统计表 501

附录二 台北市各区人口统计表 504

附录三 台北市「1968年~1990年」各行政区人口消长增减率 506

附录四 台北市各区历年的性别比例 509

参考书目 513

2012年暗访与绕境阵头集锦 5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