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知识网络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动态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
知识网络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动态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

知识网络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动态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辛晴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4144291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行为日益复杂化和网络化,创新理论的焦点也逐步向网络化转移。本研究引入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作为中间变量,探讨知识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我国沿海发达省市244家企业为样本,构建并证实了知识网络——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主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从知识观的视角重构动态能力的定义、构成维度,发现动态能力的演化和发展规律;第二,分析企业知识网络对动态能力的影响,论证网络特征在动态能力演化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第三,分析动态能力的不同维度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不同影响;第四,验证知识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发现网络特征、动态能力发展与创新模式三者之间的匹配模式。
《知识网络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动态能力视角的实证研究》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问题 4

1.2 研究意义 5

1.2.1 理论意义 5

1.2.2 实践意义 6

1.3 相关概念界定 6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7

1.4.1 研究内容 7

1.4.2 技术路线图 8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9

1.5.1 研究思路 9

1.5.2 研究方法 9

1.6 主要创新点 12

第2章 文献综述 14

2.1 网络与创新研究述评 14

2.1.1 社会网络学派 14

2.1.2 网络视角的创新研究 17

2.1.3 小结 21

2.2 动态能力研究述评 23

2.2.1 动态能力的定义和构成维度 26

2.2.2 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 31

2.2.3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5

2.2.4 小结 37

第3章 动态能力视角的知识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框架 40

3.1 相关概念辨析 40

3.1.1 知识网络与企业网络分类辨析 40

3.1.2 企业创新分类辨析 42

3.2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概念重构 47

3.2.1 动态能力的作用对象 47

3.2.2 知识资源的引入 51

3.2.3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特征 54

3.3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演化 55

3.4 知识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的机理分析 62

3.4.1 创新的知识属性 62

3.4.2 知识的嵌入性 64

3.5 知识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分析 68

第4章 操作化假设和模型构建 72

4.1 知识网络对动态能力影响的研究假设 72

4.1.1 网络结构特征对动态能力影响的研究假设 73

4.1.2 网络关系特征对动态能力影响的研究假设 82

4.2 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假设 88

4.3 动态能力演化过程的研究假设 90

4.4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的研究假设 91

4.5 控制变量 93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94

5.1 研究步骤 94

5.2 量表设计 95

5.2.1 自变量 95

5.2.2 中间变量 100

5.2.3 因变量 101

5.2.4 控制变量 105

5.3 数据收集 105

5.4 统计分析方法 107

5.4.1 量表评价 107

5.4.2 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111

第6章 研究结果分析 114

6.1 动态能力量表的开发 114

6.1.1 小样本探索性因素分析 114

6.1.2 小样本信度检验 119

6.1.3 大样本信度检验 121

6.1.4 大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 122

6.1.5 动态能力分量表的聚合效度和区别效度 124

6.2 网络特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27

6.2.1 网络结构特征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127

6.2.2 网络关系特征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129

6.3 创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32

6.4 知识网络—动态能力—企业创新机制模型结果 134

6.4.1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134

6.4.2 网络结构—动态能力—企业创新模型结果 138

6.4.3 网络关系—动态能力—企业创新模型结果 140

6.5 假设支持情况 143

6.6 结果讨论 147

6.6.1 知识网络特征与动态能力关系讨论 147

6.6.2 动态能力、创新绩效及二者关系讨论 150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53

7.1 研究结论 153

7.2 理论贡献 155

7.3 实践启示 156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58

附录1访谈提纲 160

附录2调查问卷 161

参考文献 167

致谢 1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