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现代语言符号学
现代语言符号学

现代语言符号学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铭玉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0094399
  • 页数:602 页
图书介绍:语言符号学是研究语言符号本身以及用符号学的思想观点来研究语言的学科。它既能促进语言学和符号学这两个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完善,又能通过它们的交叉融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上一篇:生活风貌下一篇:新编旅游语文
《现代语言符号学》目录

第一编 语言符号学概论 3

第一章 语言符号学的学科定位 3

第一节 关于符号 3

第二节 关于符号学 7

第三节 关于语言符号学 14

第二章 语言符号学的方法论基础 19

第一节 结构主义的态度 19

第二节 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 22

第三节 常体和变体的二分观念 25

第四节 组合和聚合的二维思想 29

第五节 符号学三分法原理 32

本编小结 35

第二编 现代语言符号学的思想渊源 41

第一章 符号的系统观与语言符号观 41

第一节 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 42

第二节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 46

第二章 符号的三位一体与分类 50

第一节 皮尔斯的“三位一体”思想 51

第二节 皮尔斯的符号分类思想 53

第三章 符号学的三个世界与论域类型 58

第一节 符号学的三个世界 58

第二节 符号的论域类型 60

第四章 符号的二元分析与多元解读 64

第一节 符号的二元分析 64

第二节 符号的多元解读 72

第五章 符号的代码理论及生产理论 76

第一节 代码理论 78

第二节 符号生产理论 83

第六章 符号的功能系统与双向模式 86

第一节 符号的功能系统 88

第二节 符号的双向模式 94

第七章 符号的性质及对话理论 107

第一节 符号的性质 108

第二节 关于对话理论 113

第八章 符号的模式系统与符号域 119

第一节 符号的模式系统 120

第二节 符号域 122

第九章 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 127

第一节 符号的互文性 128

第二节 解析符号学 139

第十章 符号的结构语义分析与叙事语义分析 146

第一节 巴黎符号学学派 147

第二节 格雷马斯的语义学分析理论 148

本编小结 160

第三编 篇章符号学研究 165

第一章 走向篇章的符号学研究 165

第一节 篇章的符号学地位问题 165

第二节 篇章的符号学特征 176

第三节 关于篇章的聚合分析和组合分析 190

第二章 篇章的聚合分析 202

第一节 篇章整体的相关研究 203

第二节 篇章整体表达平面的实体层——外部材料 206

第三节 篇章整体表达平面的形式层——内部构造 213

第四节 篇章整体内容平面的实体层——实指信息 220

第五节 篇章整体内容平面的形式层——内容结构 225

第三章 篇章的组合分析 249

第一节 语境与连贯性 249

第二节 篇内语境与语形连贯 252

第三节 逻辑语境与逻辑连贯 263

第四节 篇外语境与语用连贯 284

第五节 认知语境与认知连贯 293

本编小结 305

第四编 句层符号学研究 311

第一章 句子的符号学研究 311

第一节 关于语言符号的层次 311

第二节 句子的符号学定义 315

第三节 句子意义的符号性:词汇语义学证据 318

第四节 句子的语言符号学地位 325

第五节 句子符号研究的基本范式 328

第六节 句子符号的意义研究 335

第二章 语言符号研究的层次观 338

第一节 层级性:语言符号性的体现 339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结构层次与意义层次 346

第三节 句子意义的层级性 368

第三章 句子意义层级的语言符号学模型 383

第一节 句子符号意义层级的分析模型(ИМ3П) 384

第二节 句子意义的符号化模型 412

本编小结 434

第五编 隐喻符号学研究 439

第一章 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与困境 439

第一节 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 439

第二节 隐喻多重向度研究的困境 461

第三节 走向符号学的隐喻研究 473

第二章 隐喻生成的静态基础——符号间的相似性 494

第一节 符号间的相似性 494

第二节 符号象似性 500

第三章 隐喻生成的动态机制——符号间相似性的构建 508

第一节 隐喻建构过程中的主体考察 509

第二节 符号间相似性的构建形式 517

第三节 隐喻的特征 523

第四章 隐喻生成的结果与符号学解读 528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与层级性研究 528

第二节 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意义 550

本编小结 564

参考文献 570

重要人名索引 593

跋 6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