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树伟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410801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融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的政策效应、西部地区经济格局变动及西部地区工业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条件和意义,明确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内涵、特征、选择及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特征,进而对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竞争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实现”三个结合”,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搞好特色优势产业的地区布局,最后提出了若干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可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研究广受关注 2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第三节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关注点 4

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 4

二、西部大开发必须有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撑 4

三、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实现三个结合 5

四、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 5

五、构建多极增长的空间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 6

六、必须有相应的市场机制、科技投入和政府职能作保障 6

参考文献 6

第二章 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评价 8

第一节 西部地区发展成效与存在问题 9

一、西部地区发展成效显著 9

二、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应评价 15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16

二、数据来源 17

三、实证分析结果 17

四、对结果的解释 18

第三节 对外开放政策效应评价 19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20

二、数据来源 21

三、实证分析结果 21

四、对结果的解释 22

第四节 科技政策效应评价 23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23

二、数据来源 24

三、实证分析结果 24

四、对结果的解释 26

第五节 教育政策效应评价 27

一、指标选取及模型建立 27

二、数据来源 27

三、实证分析结果 28

四、对结果的解释 28

第六节 产业政策效应评价 29

第七节 西部大开发政策需进一步调整 30

一、金融中介与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依然有限 30

二、对外开放政策未能获得预期效果 31

三、科技成果较少,且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31

四、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不足,降低了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32

五、产业政策依然存在不足 32

参考文献 33

第三章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的变动 34

第一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34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34

二、产业结构持续向高度化演进 36

第二节 省级行政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变动分析 36

一、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实际GDP的总体差异 37

二、西南、西北地区经济格局差异 38

三、高收入区域和低收入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39

四、高收入区域与低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稳态分析 40

参考文献 42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变 44

第一节 西部工业地位分析 44

一、西部工业及工业各行业在全国的地位 44

二、工业及工业各行业在西部经济中的地位 47

第二节 西部工业空间结构演变轨迹及特征 49

一、演变轨迹 49

二、演变特征 72

第三节 西部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78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78

二、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79

第四节 西部工业空间组织与引导 82

一、重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导向 83

二、发展潜力较大的省(自治区)发展导向 84

三、发展缓慢的省(自治区)发展导向 85

参考文献 87

第五章 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条件和意义 88

第一节 优势 88

一、资源优势 88

二、要素成本优势 90

三、科技优势 91

四、产业优势 91

第二节 劣势 94

一、交通和区位因素 94

二、环境问题突出 95

三、基础设施薄弱 95

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96

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96

第三节 机遇 97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97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推进 98

三、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 98

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98

五、三大重点经济区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99

六、具备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00

第四节 挑战 100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复杂性 100

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西部开发有所淡化 101

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完善 101

四、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有所下降 103

第五节 加快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04

一、有利于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产业支撑 104

二、有利于西部产业集群发展 105

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05

四、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 106

五、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106

参考文献 106

第六章 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选择 108

第一节 优势产业的含义、特征与选择 108

一、优势产业的含义 108

二、优势产业的特征 109

三、优势产业选择的原则 110

第二节 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 112

一、特色产业 112

二、特色经济 114

三、特色优势产业 114

第三节 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 115

一、定量分析 115

二、定性分析 118

三、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色优势产业的确定 118

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确定 119

参考文献 122

第七章 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123

第一节 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竞争力总体分析 123

一、生产要素 123

二、需求条件 125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126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126

五、机遇和政府作用 127

第二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竞争力分析 128

一、广西 129

二、贵州 131

三、内蒙古 133

四、宁夏 136

五、青海 138

六、陕西 139

七、四川 142

八、西藏 144

九、新疆 146

十、重庆 147

十一、甘肃 149

十二、云南 150

参考文献 152

第八章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54

第一节 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4

一、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劳动生产率偏低 155

二、第二产业发展滞后,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 155

三、第三产业层次偏低,“虚高度化”特征明显 156

四、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158

五、“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158

第二节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160

一、区域发展战略 160

二、市场化进程 162

三、科技进步 163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65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 165

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166

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167

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167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67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69

第五节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174

一、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74

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176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177

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178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80

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81

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182

参考文献 184

第九章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86

第一节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 186

一、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86

二、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186

三、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 187

四、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顺利推进 187

五、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推进 187

第二节 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特点 188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特点 188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特点 193

第三节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问题及障碍 195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195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 199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障碍 202

第四节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原则 204

一、总体思路 204

二、基本原则 204

第五节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 206

一、重点行业 206

二、重点地区 209

第六节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及实现机制 211

一、模式选择 211

二、实现机制 212

第七节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对策 214

一、进一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营造诚信和谐的发展环境 214

二、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向重点行业和领域投资 215

三、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增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 215

四、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 216

五、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引进 217

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的作用 217

参考文献 217

第十章 西部地区衰退产业退出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 219

第一节 区域衰退产业识别 219

一、衰退产业的特征 219

二、区域衰退产业识别模型的构建 220

第二节 区域衰退产业退出战略及其影响力判别 224

一、区域衰退产业退出战略 224

二、区域衰退产业退出的影响判别 226

第三节 区域衰退产业退出壁垒 227

一、区域衰退产业退出的一般壁垒 227

二、西部地区衰退产业退出壁垒的特殊性 229

第四节 区域衰退产业退出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的基本原则、思路和对策 230

一、基本原则 230

二、总体思路 231

三、对策 232

第五节 案例研究:甘肃省衰退产业退出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 236

一、当前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 236

二、衰退产业的识别 237

三、特色优势产业的确定 238

四、衰退产业的退出战略选择 241

五、衰退产业的退出战略及优势产业培育思路 243

参考文献 244

第十一章 发展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 246

第一节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必要性 246

第二节 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247

一、特色农牧业及其加工业 247

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 250

三、能源开发及高载能产业 257

四、重大装备制造业 274

第三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79

一、高新技术产业 280

二、新能源产业 285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90

一、西部拥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290

二、西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 292

三、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支柱行业 292

四、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293

五、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296

参考文献 297

第十二章 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地区布局 300

第一节 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的现状与问题 300

一、现状 300

二、存在的问题 304

第二节 特色优势产业地区布局的总体框架 307

一、总体思路 307

二、布局原则 307

三、逐步形成两大各具特色的产业区 310

第三节 重点经济区范围的确定、发展方向和特色优势产业 311

一、重点经济区的确定 311

二、成渝经济区 313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 321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332

五、呼包银经济区 341

六、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 350

七、兰西格经济区 354

第四节 省会经济区范围的确定、发展方向和特色优势产业 364

一、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范围确定的一般依据 364

二、贵阳经济区 364

三、昆明经济区 367

四、拉萨经济区 370

参考文献 372

第十三章 加快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375

第一节 尽快制定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规划 375

第二节 引导资源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区 375

一、对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 376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76

三、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377

四、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377

第三节 重点建设三个层次的重点经济区 378

一、进一步推进国家级重点经济区的对内对外开放 379

二、加快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的发展步伐 379

三、设立西部特色优势产业投资基金 380

第四节 切实推进东西共建产业园区 381

一、鼓励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建立东西部“双赢”机制 381

二、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381

三、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382

四、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 382

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园区企业发展融入流动资金 383

第五节 加大国家对西部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383

一、鼓励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西部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383

二、建立西部开发专项资金 384

第六节 对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384

一、促使西部老工业基地落后生产力尽快退出 384

二、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385

三、对国防工业采取“分类指导”的政策 387

第七节 妥善解决资源开发与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矛盾 388

一、正确认识矿产资源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388

二、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 389

三、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要照顾当地居民利益 389

四、妥善解决水电开发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89

第八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 390

一、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体制创新 390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91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 391

第九节 支持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92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392

二、发挥财税金融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392

三、扶持西部地区的高新科技企业发展 393

第十节 加强西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394

一、建立地质勘探工作新体制 394

二、建立多元化的矿业投资机制,实行勘查开发一体化 396

三、建设一批资源型经济开发区 396

四、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396

参考文献 397

附录 工业行业分类表 398

后记 3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