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晋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31849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视为“创作方法”的产物,在这个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浪漫主义长期被误读,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也被忽视和误判。现代性理论揭示了文学思潮的性质,即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具有特定的历史规定性。本书就是在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下对文学思潮进行重新界定的一次尝试,并在这一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中国现当代以来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情况。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目录

浪漫不浪漫。我在这里感恩并赞美(代前言) 1

第一编 绪论:对于现代与西方浪漫主义的考察 3

第一章 关于现代 3

第一节 关于“现代”的语词——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 3

一 何谓“现代” 3

二 何谓“现代化” 5

三 现代性(modernity) 7

四 文学的现代性 10

第二节 现代化与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形式 13

一 现代化在中国 13

二 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 15

第三节 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20

一 文学的超越现实的本质 20

二 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审美反应 22

三 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变迁的动力 27

第二章 浪漫主义: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 34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追索 34

一 区分中世纪的罗曼司与浪漫主义 34

二 浪漫主义所承接的传统:不落凡尘的精灵 35

三 浪漫主义的精神旨归 37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内涵 44

一 对笛卡尔以来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反思 44

二 对工业文明的反抗 47

三 反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逾越 48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特征 50

一 总体特征——难解的文化乡愁 50

二 回归自然 51

三 自由精神的追求 53

四 回到民族文化的根上 56

五 回归中世纪——回到上帝之城 61

六 文体上的回归——回到混合中 70

第二编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75

第一章 浪漫主义在中国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 75

第一节 西方生产方式的渗入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发生和扩大 75

一 总体情况 75

二 北京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至南京政府建立) 76

三 南京政府时期(南京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 78

第二节 现代都市的出现与人际关系的变化 80

一 现代都市的出现 80

二 现代城市特征的出现 84

三 人际关系的改变 87

四 小结 89

第三节 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前的思想文化积累 90

一 文学作品的引进 90

二“创造社”与浪漫主义 92

第四节 浪漫主义思潮对五四启蒙主义思潮的反拨 101

一 五四落潮与新文化阵营的分裂 101

二 欧战的爆发及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 104

三 战后的交流,科学万能梦想破灭 106

四 西学深入,重估中西方文化形成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省之势 108

五 科玄论战留下的后遗症开启的人生思索路径 109

六 五四前后比较小结 110

第二章 20世纪20至30年代浪漫主义发展状况 112

第一节 审美的人生与唯美的文学为浪漫主义思潮的诞生培下沃土 112

一 自由主义与审美主义人生观 112

二 文学实践中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周作人 118

第二节 徐志摩与浪漫主义之花的移植 124

一 徐志摩与“新月” 124

二 徐志摩的诗文创作 127

第三节 东方式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132

一 废名的乡土中国——唐诗绝句的笔墨为世人勾勒的镜花水月世界 132

二 东方式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137

第三章 20世纪20至3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性质认定 147

第一节 对城市文明的质疑 147

第二节 对工具理性的拒绝 152

第三节 对世俗市侩的对抗 160

第四节 对历史理性的反思 166

第四章 20世纪20至3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 174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风情画异质于西方浪漫主义的自然回归 174

第二节 情理和谐的人世之美异质于超世之思 179

第三节 心灵家园:此岸恬静的乡土田园异质于彼岸的天国 186

第四节 精神旨归:平民的求生异质于贵族的求胜 190

第五节 多元杂糅的风格异质于原生态纯然的浪漫主义思潮 197

一 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198

二 启蒙主义思想的渗入 201

三 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 204

第六节 因民族伤痛而独有的挽歌情结——无可化解的文化乡愁 212

第三编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战火中缔造的“都市传奇” 221

第一章 中日战争爆发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221

第一节 极端政治条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分割的文化区与话语空间 222

第二节 战时经济与文学发展的情况:雅俗共赏的迫切要求 224

第三节 文化精神的转变:在阶级、民族之上的人类视野的形成 226

第二章 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的发展状况 228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根源 229

一 战前的文化积累 229

二 时代的风潮 231

三 作家创作的自觉 233

第二节 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的发展情况 235

一 徐訏、无名氏简介 235

二 浪漫之花的盛开与凋谢 238

三 为新时期文学做准备的另一支笔——汪曾祺 246

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性质认定 252

第一节 反抗现代文明中的机械化 253

第二节 反抗现代文明中的工具理性 256

一 特异的故事背景设置与叙述方式 257

二 叙述内容中对自然人性的关注 258

三 价值取向上对生命完整意义的看重 259

第三节 反抗现代文明中的历史理性 260

第四节 反抗世俗:生命中偶然的邂逅、神秘气息的把握与宗教倾向 265

一 理想化的爱情 266

二 神秘主义倾向 267

三 宗教情怀的渗透 270

第四章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 273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具典型性的浪漫主义思潮 273

一 题材选择上规避现实的倾向表明了他们自由主义的精神特质 274

二 非凡的人物设置为他们作品的书斋属性和思辨取向留下充足的空间 275

第二节 在思辨与冥想中超离世俗 277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选择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历史使命的背离 280

第四节 融合书斋雅静与马路繁闹的雅俗共赏之趣 283

第五节 现实的关怀与和谐明朗的审美风格 286

第六节 整合性——驳杂而多元的文学思潮中形成的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90

第四编 新时期以来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97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文化背景 297

第一节 总体上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三个转型的总论) 297

一 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轨及其文化影响 297

二 经济上的转型及其文化影响 299

三 文化思想的转型 303

第二节 文化界的主体,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 318

一 与官方合作中的自我指认 318

二 分化中的迷茫和坚守 321

三 艰难地走向成熟 326

第二章 新时期浪漫主义的发展概况 329

第一节 新时期的时代氛围 329

第二节 两代人的回归和寻找 331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时期浪漫主义的复活 334

一 老一代作家的回归 334

二 年轻一代上天入地,以性命相搏的艰难寻求 338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知青一代在文化寻根中的发现 346

一 文化寻根中长养出的浪漫之花 346

二 张承志面向大地的寻求 351

三 张炜——故乡的河,生命的河 354

第五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文精神的捍卫——清洁的精神 356

第三章 新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性质认定 359

第一节 回归自然反抗城市文明 361

第二节 精神的朝圣反对世俗化 367

第三节 自由的精神反抗工具理性的束缚 372

第四节 回归心灵的世界反抗历史理性主义 378

第四章 新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特征 387

第一节 驳杂而多元的文化激荡中造就的非典型性浪漫主义 387

一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涌动 387

二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的影响 389

三 少数民族文化的渗入 390

四 大众文化的兴起 392

第二节 辽阔的文化空间 394

第三节 深切的现实关怀 399

第四节 强烈的平民意识 403

第五节 浓厚的信仰情结和升华的人类精神 405

第六节对现代民族国家的疏离 412

第五章 总结 415

第一节 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特殊性 415

第二节 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阶段性特征 418

第三节 中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意义 420

参考文献 423

后记 4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