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治亮,徐旭辉,戴少武等著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562528982
  • 页数:390 页
图书介绍: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盆地演化与油气勘探》目录

1 地球物理与地质结构特征 1

1.1 岩石圈的层圈结构 1

1.1.1 重力场、磁力场特征 1

1.1.2 层圈结构 9

1.2 基底特征与深大断裂 17

1.2.1 基底特征的形成与分布 17

1.2.2 深大断裂特征 23

1.3 构造事件与区划 41

1.3.1 主要构造事件 41

1.3.2 构造区划 46

1.4 小结 53

2 盆地原型的发育与动力学分析 54

2.1 盆地原型的发育 54

2.1.1 青白口纪、南华纪地质特征 55

2.1.2 古中国洋盆 59

2.1.3 两侧古被动大陆边缘 65

2.1.4 北秦岭古活动大陆边缘 67

2.1.5 南秦岭晚古生代(D—C)前陆盆地 72

2.1.6 扬子克拉通北部沉积盆地序列 72

2.1.7 华北板块南部沉积盆地序列 84

2.1.8 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作用 87

2.2 构造变形分析 104

2.2.1 燕山早期构造变形 104

2.2.2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116

2.3 构造演化模式 120

2.3.1 前人对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认识 120

2.3.2 东秦岭及两侧构造演化模式 121

3 沉积充填与成藏物质基础 124

3.1 造山带南侧沉积充填与生储盖特征 124

3.1.1 残余地层展布特征 124

3.1.2 层序划分 125

3.1.3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特征 130

3.1.4 生储盖及组合特征 135

3.2 造山带北侧盆地沉积充填与生储盖特征 170

3.2.1 残余地层展布特征 170

3.2.2 层序划分 173

3.2.3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特征 181

3.2.4 生储盖及组合特征 192

3.3 造山带两侧生储盖对比分析 215

3.3.1 主要构造-盆地演化特征对比分析 215

3.3.2 主要烃源岩对比分析 216

3.3.3 主要储层对比分析 220

3.3.4 主要盖层对比分析 224

3.4 小结 228

4 典型油气藏解剖与主控因素分析 230

4.1 典型油气藏解剖 230

4.1.1 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解剖 230

4.1.2 上古生界古油藏(苗)解剖 241

4.1.3 簰深1井钻后评价 243

4.1.4 沔31井钻后评价 248

4.1.5 南12井钻后评价 251

4.1.6 巴1井钻后评价 255

4.2 烃源岩的有效性分析 258

4.2.1 烃源岩生烃史研究方法选择 258

4.2.2 主要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259

4.2.3 主要烃源岩生烃期分析 264

4.2.4 油气生成和构造匹配关系 273

4.2.5 烃源条件综合评价 277

4.3 储集层(体)的有效性分析 279

4.3.1 主要储层演化特征 279

4.3.2 溶蚀作用和储集层(体)发育分析 284

4.3.3 构造对储集层(体)的改造作用 294

4.3.4 储层综合评价 296

4.4 保存条件的有效性分析 297

4.4.1 主要盖层演化特征探讨 297

4.4.2 保存条件分析 299

4.4.3 保存条件综合评价 304

4.5 成藏组合的有效性分析 311

4.5.1 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勘探层系 311

4.5.2 上古生界勘探层系 316

4.5.3 中生界勘探层系 321

4.6 小结 322

5 资源潜力与选区评价 325

5.1 资源潜力分析 325

5.1.1 造山带南侧盆地资源潜力 325

5.1.2 造山带北侧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328

5.2 战略选区评价 334

5.2.1 选区评价方法研究 334

5.2.2 造山带两侧选区评价 338

5.3 有利区带评价 350

5.3.1 南侧有利区带优选与评价 350

5.3.2 北侧有利区带评价与优选 355

5.4 勘探部署与对策建议 360

5.4.1 勘探思路与方向 360

5.4.2 勘探部署建议 361

5.5 小结 363

6 结论与建议 365

6.1 结论 365

6.2 建议 366

Abstract 368

参考文献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