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王龙溪心学易研究
王龙溪心学易研究

王龙溪心学易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庆彰主编;陈明彪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9866449048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
《王龙溪心学易研究》目录
标签:主编 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3

一、研究范围 3

二、研究方法 4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述评 5

第四节 论文架构 6

第五节 王龙溪之学行传略 7

第二章 龙溪论学要旨 11

第一节 阳明就《大学》提出「致良知」教 11

一、朱子的格物说 12

二、阳明的致良知教 14

(一)正心在诚意 15

(二)诚意在致知 17

(三)致知在格物 18

第二节 「良知教」之承继 20

一、一念之微(见在良知) 22

二、一念万年 29

三、「四无」说之开创 33

(一)「四无」说提出的背景和相关文献的探讨 33

(二)「四无」和「四有」的争论 39

(三)「四无」说的内容 42

1.从本体上说 42

2.从工夫上说 47

(四)「四有」与「四无」之会通 51

第三章 龙溪心学《易》理之渊源 57

第一节 儒家的心学传统与「心即理」 57

一、心学在先秦的发展和「心即理」之意义 57

二、心学在宋明的发展 61

第二节 北宋心学《易》之滥觞 65

一、周敦颐之心学《易》理 65

(一)以诚体释〈乾〉元 65

(二)由知几、无欲之功夫以复诚体 68

二、张载之心学《易》理 71

(一)论天道 71

(二)天道性命相贯通 74

三、程颢之心学《易》理 76

(一)以《易》体说天道 76

(二)从仁体以证悟天道(从一本观来解《易》) 80

第三节 南宋心学《易》之展现 85

一、陆九渊之心学《易》理 85

(一)以理(心)诠解《易》之理 85

(二)以卦德爻义恢复本心和以九卦论心学工夫 89

二、杨简之心学《易》理 92

(一)人心即《易》之道 93

(二)天人一本 98

三、王宗传之心学《易》理 101

(一)《易》以发明人心之妙用 101

(二)天人一本 105

第四节 明代心学《易》之促成 107

一、王守仁之心学《易》理 107

(一)以体用观点论《易》 108

(二)以良知说易 111

第四章 龙溪的象数《易》学——对「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天根、月窟」的论述 115

第一节 「河图」、「洛书」之来源、发展与龙溪对此二图的阐述 116

一、「河图」、「洛书」之来源及在汉、宋的发展 116

二、龙溪对「河图」、「洛书」的阐述 124

(一)论「河图」 124

(二)论「洛书」 128

(三)「河图」、「洛书」相为经纬与以「后天图」配「洛书」 132

第二节 邵雍与「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与龙溪对此二图的阐述 136

一、邵雍与「伏羲八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方位图」 136

二、龙溪对「伏羲八卦方位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的阐述 141

(一)「伏羲八卦方位图」即寂然不动之体、「文王八卦方位图」即感而遂通之用 141

(二)从「伏羲八卦方位」到「文王八卦方位」的卦位演变 143

第三节 龙溪对「天根、月窟」的阐述 144

一、龙溪以归寂之体说「天根」、以应感之用说「月窟」 144

第五章 龙溪的义理《易》学 149

第一节 龙溪的太极观 149

一、太极之涵义和其意义之演变 149

二、龙溪所展示的太极义 152

(一)太极者,心之极 152

(二)由太极所开展的宇宙论 156

(三)藉太极之「有」、「无」批判汉儒、佛教 159

第二节 龙溪和双江的辩论:以〈乾〉知为良知 163

第三节 以良知为易道 166

第四节 论学《易》之目的与藉用各卦来诠释心学 170

一、学《易》之目的——迁善改过与惩忿窒欲 170

二、藉各卦来诠释心学内涵 177

(一)以〈乾〉卦论无欲之心体 177

(二)以〈蒙〉卦论「圣之基」和「养蒙之道」 180

(三)以〈谦〉卦论知止 181

(四)以〈随〉卦论「止息、生息、休息、气息」 182

(五)以〈大畜〉卦论「尊德性而道问学」 184

(六)以〈咸〉卦论「致虚」和「何思何虑」 185

(七)以〈鼎〉卦论「畜聚、凝翕」 189

(八)以〈艮〉卦论「艮止功夫」 190

第五节 〈大象义述〉中所呈现之治国、修身思想 192

一、治国 193

(一)宽以待民 193

(二)严君臣上下之分 196

(三)赞成封建制、反对郡县制 197

(四)定经界、制田赋 198

(五)先教后刑,刑以宽大明察为怀 199

(六)推行井田制 202

二、修身——论君子之修德与严君子、小人之辨 203

第六节 以《易》融通三教 208

一、以良知的虚寂来范围儒释道三教 209

(一)论儒道之异 210

(二)论儒佛之异 211

二、三教融通的基础在大《易》 214

第七节 龙溪之经典诠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历史脉络与见解 218

一、《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历史脉络 218

二、龙溪诠释经典的见解一良知是贯串《六经》之枢纽 223

三、对龙溪经典诠释的反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意义 228

第六章 结论 231

附录 239

附录一:查刻本所录而后本未载之佚文 239

附录二:明嘉靖甲子刊本《双江聂先生文集》所录之佚文 263

附录三:龙溪的《大象》义理和程伊川《大象》义理之比较 271

参考书目 2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