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北方水稻遗传改良
北方水稻遗传改良

北方水稻遗传改良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620002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水稻的生产经济意义,水稻遗传改良的成就,水稻的起源、演进和分类,水稻高产性、品种之性状、抗虫性、抗病性、耐冷性、耐盐碱性等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展望。对研究水稻高产性、品种之性状、抗虫性、抗病性、耐冷性、耐盐碱性等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的读者有参考价值。
《北方水稻遗传改良》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水稻生产的经济意义 1

二、水稻生产概述 2

三、我国粳稻生产及其种植区域 6

第二章 水稻遗传改良成就 9

第一节 水稻遗传改良回顾 9

一、国际水稻遗传改良回顾 9

二、我国水稻遗传改良回顾 17

第二节 水稻遗传改良成就 23

一、国际水稻遗传改良成就 23

二、我国水稻遗传改良成就 37

第三章 水稻起源、演进和分类 42

第一节 水稻起源 42

一、栽培稻起源的野生稻祖先 42

二、亚洲栽培稻起源 45

三、非洲栽培稻起源 48

第二节 水稻栽培种演进、分化和传播 55

一、亚洲栽培稻的演进、分化和传播 55

二、非洲栽培稻的演进 60

第三节 水稻分类 61

一、水稻分类研究概述 61

二、稻属植物种检索表 63

三、稻属植物种的分类 65

四、亚洲栽培稻的分类 68

第四章 水稻遗传资源 75

第一节 水稻遗传资源概述 75

一、水稻遗传资源的概念 75

二、野生稻遗传资源 76

三、栽培稻遗传资源 78

第二节 水稻遗传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79

一、水稻遗传资源收集概况 79

二、世界水稻遗传资源的收集 79

三、水稻遗传资源的保存 87

第三节 水稻遗传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92

一、水稻遗传资源的鉴定 92

二、水稻遗传资源的评价 98

第四节 水稻遗传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101

一、栽培稻遗传资源的创新和利用 101

二、国际间水稻遗传资源的相互利用 103

三、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利用 108

第五章 水稻遗传改良的遗传学基础 111

第一节 水稻染色体组 111

一、水稻染色体形态 111

二、水稻染色体组 113

第二节 水稻性状遗传 117

一、产量性状 117

二、品质性状 119

三、株型性状 122

四、生育期 123

五、抗病虫性 124

六、抗逆性 128

第三节 水稻染色体倍性遗传 130

一、单倍体 130

二、三倍体 131

三、四倍体 133

第四节 水稻连锁遗传 137

一、水稻连锁遗传研究回顾 137

二、水稻基因连锁图 138

三、粳稻基因连锁图 151

第六章 水稻遗传改良目标和技术 156

第一节 水稻遗传改良目标 156

一、确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156

二、水稻遗传改良目标 157

第二节 系统选择法 159

一、系统选择法的效应和作用 159

二、自然变异的产生与利用 161

三、系统选择法的选择原则和程序 163

四、混合选择法 165

第三节 杂交选择法 166

一、杂交选择法的简要回顾 167

二、水稻杂交生物学 171

三、亲本选择 172

四、遗传杂交设计 174

五、杂种后代的培育和选择 177

六、选择方法 178

七、类型间杂交 183

第四节 花培选择法 186

一、花药(粉)培养发展的回顾和成果 186

二、花药(粉)培养技术 187

三、提高花培成功率的举措 189

四、花培在水稻品种改良上的应用 189

第七章 诱变选择技术 191

第一节 水稻诱变育种概述 191

一、诱变育种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191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和缺点 192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原理和诱变源 192

一、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192

二、物理诱变源 193

三、化学诱变剂 194

四、太空诱变源 196

第三节 诱变源处理方法 196

一、物理诱变源处理方法 196

二、化学诱变剂处理方法 199

第四节 诱变选择方法 201

一、诱变亲本和剂量选择 201

二、诱变选育程序 202

三、主要性状诱变改良效果 205

四、诱变育种成功做法总结 211

第八章 粳稻杂种优势利用 213

第一节 杂交稻育种概述 213

一、杂交稻研究简要回顾 213

二、杂交稻杂种优势表现 216

第二节 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218

一、利用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性配制三系杂交种 218

二、利用光(温)敏细胞核雄性不育性配制两系杂交种 220

三、化学杀雄配制两系杂交种 223

第三节 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选育技术 225

一、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225

二、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选育 226

三、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 230

第四节 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 235

一、恢复系选育标准及恢复基因来源 235

二、雄性不育恢复系选育方法 236

三、粳稻恢复系选育 239

第五节 水稻杂交组合选配 243

一、三系杂交稻的统一命名法 243

二、杂交稻组合亲本选配原则 243

三、粳稻杂交组合选育 244

第九章 水稻高产遗传改良 249

第一节 水稻高产品种性状分析 249

一、水稻产量潜力分析 249

二、水稻品种的遗传增益 251

三、水稻产量性状遗传 251

第二节 水稻高产株型遗传改良 253

一、矮化株型的改良 253

二、理想株型的改良 256

第三节 水稻高光效遗传改良 260

一、高光效育种概述 260

二、光合效率及其相关性状的改良 261

第四节 水稻超高产遗传改良 262

一、水稻超高产的提出及其进展 262

二、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体系及模式 265

三、北方超高产杂交稻育种技术 269

四、北方超高产粳稻品种选育进展 273

第十章 水稻品质遗传改良 275

第一节 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概述 275

一、水稻品质育种简要回顾 275

二、粳稻优质米品种简介 279

第二节 稻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 294

一、籽粒性状 294

二、籽粒化学成分 297

三、糊化温度 302

四、胶稠度 303

五、透明度 304

六、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304

第三节 水稻品质改良技术 305

一、优质源的收集和鉴评 305

二、常规改良技术 307

三、品质改良的生物技术 312

第十一章 水稻抗病性遗传改良 316

第一节 水稻抗病育种概述 316

一、我国水稻主要病害 316

二、抗病育种的原理 316

第二节 抗稻瘟病遗传改良 319

一、水稻抗稻瘟病遗传 319

二、抗病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选择 321

三、抗稻瘟病育种技术 326

第三节 抗白叶枯病遗传改良 327

一、水稻抗白叶枯病遗传 327

二、抗病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 331

三、抗白叶枯病育种技术 332

四、抗白叶枯病选育品种举例 334

第四节 抗纹枯病遗传改良 335

一、抗纹枯病遗传 335

二、抗纹枯病种质筛选 336

三、抗纹枯病育种技术 338

第五节 稻曲病研究概述 340

一、稻曲病的发生和危害 340

二、稻曲病接种菌源培养和接种方法 340

三、稻曲病抗性种质鉴定筛选 342

四、抗稻曲病品种选育举例 344

第十二章 水稻抗虫性遗传改良 345

第一节 抗虫性遗传改良回顾 345

一、水稻害虫种类及其为害 345

二、抗虫性遗传改良进展 346

第二节 抗虫性状及其遗传和机制 349

一、水稻抗虫性状 349

二、水稻抗虫性状遗传 350

三、水稻抗虫性机制 356

四、水稻抗虫性评价 358

第三节 抗虫性育种技术 360

一、抗虫种质资源鉴定 360

二、抗虫性品种选育技术 361

第十三章 水稻耐冷性遗传改良 368

第一节 水稻低温冷害概述 368

一、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和危害 368

二、水稻低温冷害研究进展 369

三、低温冷害的类型 371

第二节 水稻对低温冷害的生理反应 373

一、低温对水稻一般生理过程的影响 373

二、低温引起水稻的生理失调 376

三、低温对水稻营养生长的影响 377

四、低温对水稻生殖生长的影响 378

五、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80

六、水稻低温冷害的生物膜机制 381

第三节 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和指标 382

一、自然条件的耐冷性鉴定方法和指标 382

二、人工条件的耐冷性鉴定方法和指标 383

三、生物化学的耐冷性鉴定法 385

第四节 水稻耐冷性育种 385

一、水稻耐冷性遗传 385

二、水稻耐冷性种质资源鉴定筛选 387

三、水稻耐冷性品种选育 389

第十四章 水稻耐盐碱性遗传改良 392

第一节 水稻耐盐碱性概述 392

一、盐碱土的概念及其稻田分布 392

二、水稻对盐碱的生理反应 394

第二节 水稻耐盐碱性种质资源 395

一、水稻耐盐碱性鉴定与评价 395

二、水稻耐盐碱性种质筛选 396

第三节 水稻耐盐碱性品种改良 397

一、水稻耐盐碱性遗传 397

二、水稻耐盐碱性品种选育 401

三、水稻主要耐盐碱品种简介 404

第十五章 水稻遗传改良展望 411

第一节 水稻品种选育目标的调整 411

一、北方粳稻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二、北方粳稻品种选育的主攻目标 413

第二节 水稻遗传改良技术展望 415

一、各学科协同攻关 415

二、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 416

第三节 水稻超高产育种 417

一、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进步和制约因素 417

二、水稻超高产育种展望 420

主要参考文献 4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