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语言和机器 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英瑾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5978
- 页数:461 页
导论 哲学文化、人工智能科学以及人工智能哲学 1
0.1 为何说AI科学中的哲学维度是不可还原的? 2
0.2 哲学文化渗入AI的几个具体案例 4
0.22 案例二:德瑞福斯对主流AI的批判 6
0.23 案例三:布鲁克斯的具身化机器人方案 7
0.24 案例四:框架问题 8
0.3 不同国家的哲学文化对于AI科学发展的影响 9
0.31 美欧比较 9
0.32 美日比较 9
0.33 美苏比较 10
0.34 中美比较 11
0.4 人工智能哲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概览 12
0.41 海外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12
0.42 国内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 17
0.5 本书研究之路线图 18
0.51 我们需要一份怎样的人工智能哲学研究成果? 18
0.52 本书章 节结构简介 20
第1篇 人工智能科学和人工智能哲学基础知识引论 30
第1章 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面面观 30
1.1 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传统派——符号人工智能 32
1.11 物理符号系统 33
1.12 “图灵机”概念和其概念衍生物 34
1.13 物理符号假设 37
1.14 简评“老而妙的人工智能”进路 41
1.2 新派人工智能之代表:“联结主义”或“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 43
1.21 自然神经元的工作方式 44
1.22 人工神经元的数学结构 46
1.23 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方式 48
1.24 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学习规则 49
1.25 神经元网络技术的运用:模式识别 50
1.26 对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简评 53
1.3 遗传算法 54
1.4 贝叶斯网络技术 59
1.41 贝叶斯定理、全概率规则、链律 60
1.42 贝叶斯定理支配下的非单调性推理 62
1.43 在计算联合概论时直接使用链律所导致的实践困难 64
1.44 贝叶斯网络 65
1.45 从“司马光砸缸”看贝叶斯网络技术的局限性 69
第2章 人工智能科学在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中的思想先驱:从笛卡尔到康德 75
2.1 人工智能科学和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关系刍议 77
2.2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机器智能的反对者 80
2.3 霍布斯:符号人工智能之先祖 82
2.4 休谟:联结主义的哲学先驱 84
2.5 康德:“由上而下”进路和“自下而上”进路的整合者 86
2.6 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92
第3章 机器智能在当代所遭遇到的哲学批判:从塞尔到彭罗斯 96
3.1 塞尔的“汉字屋论证”,以及它为何不成立 96
3.11 对于“汉字屋论证”之重述 97
3.12 郝泽对于塞尔论证之宏观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99
3.13 丹普尔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两种诊断模式 101
3.14 笔者对于汉字屋论证逻辑结构的第五种诊断模式 103
3.15 对于“汉字屋论证”的深入检讨 104
3.2 彭罗斯对于机器智能的批判 107
3.21 基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反机器智能证明 108
3.22 人工智能需要关心大脑结构的量子层面吗? 119
第4章 维特根斯坦和人工智能科学关系刍议 122
4.1 为何要请出维特根斯坦? 122
4.11 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综合”气质 123
4.12 维特根斯坦对于AI技术之哲学预设的深刻领悟 124
4.2 维特根斯坦哲学对于AI研究三大前沿领域的指导意义 127
4.21 中央推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框架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127
4.22 中央推理系统和边缘感知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机器视觉的研究为例 130
4.23 统一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制的设计 132
4.3 珊克教授关于“维特根斯坦—AI”关系的悲观论调,为何都站不住脚? 134
4.31 维氏本人曾说过“机器不可能思维”吗? 134
4.32 维氏意义上的“遵从规则”,就意味着无法以机械之方式遵从规则? 138
4.33 现代AI研究预设了所谓的“心理学主义”了吗? 140
第2篇 知识表征系统和中央信念系统的构建 146
第5章 《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一):“知识表征”视角中的“颜色不相容问题” 146
5.1 《逻辑哲学论》和“知识表征” 146
5.11 从“知识表征”的角度重读《逻辑哲学论》 146
5.12 《逻辑哲学论》的“外延主义”预设 149
5.2 外延主义支柱下的定时炸弹:颜色不相容问题 151
5.21 “颜色不相容”何以成为“问题”? 151
5.22 深入讨论:为何颜色不相容问题无法在外延主义框架中得到消化? 153
5.23 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维氏本人的启示 157
5.24 如何在一种非外延主义的框架内安顿“颜色空间”?——邱琪兰德的启示 158
5.25 邱琪兰德带给我们的启发及教训 161
第6章 《逻辑哲学论》的遗留难题(二):概然性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表征 164
6.1 《逻辑哲学论》论概率 166
6.2 《逻辑哲学论》论归纳 170
6.3 插曲:《逻辑哲学论》对于概率概念的日常用法的说明 173
6.4 《维特根斯坦之声》和《大打字稿》关于概率和归纳的四段评论以及相关的注解 176
6.41 “引文一”及其注读 177
6.42 “引文二”及其注读 179
6.43 “引文三”及其注读 181
6.44 “引文四”及其注读 183
第7章 处理语义相关性的新技术平台:纳思系统 191
7.1 一种合格的“相关性”理论所应当满足的五大标准 192
7.2 为何相干逻辑不相关? 194
7.3 为何贝叶斯进路不相关? 196
7.4 为何描述逻辑依然不相关? 202
7.5 纳思系统引论 206
7.6 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210
7.7 对于“相关性证据问题”的一个更为精致的解决方案 213
第8章 一个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眼中的“框架问题” 218
8.1 何为“框架问题”? 218
8.2 “关于惯性的常识法则”——解决框架问题的救命稻草? 222
8.3 让智能系统预先获得一个关于世界的物理学结构又如何? 225
8.4 来自维特根斯坦的启发 229
8.41 G.E.摩尔对于维特根斯坦的刺激 230
8.42 为何摩尔的“基本常识命题”无法在形式系统中被全面地表征? 231
8.43 维特根斯坦对于信念网的动力学特征的描述 236
8.5 对于维特根斯坦哲学理想的工程学逼近 242
8.51 由纳思逻辑规则支持的动态语义网构建 243
8.52 纳思的长期记忆组织 248
8.53 纳思的实时任务管理 249
第3篇 人工视知觉模块的构建 254
第9章 “具身化挑战”和对视觉机制的人工模拟 254
9.1 回应具身化挑战的第一个模式:联结主义 255
9.2 回应具身化挑战的第二个模式:(非符号化的)具身化认知 256
9.3 澄清:具身化不可以去符号化为代价 259
9.4 为何选择视觉? 261
9.5 人工视觉研究现状简介 262
第10章 维特根斯坦论“视—思”关系 265
10.1 维特根斯坦关于视觉问题的核心论点:“感知—语义连续论” 265
10.2 延伸性论点(甲):“低级知觉高级知觉”之分,并非“无语义有语义”之分 269
10.3 延伸性论点(乙):感觉材料组织方式之“完型”特征,乃是语义推理之灵活性的体现 271
10.4 延伸性论点(丙):三维视知觉对象的建立有赖于身体运动模式的参与 276
10.5 维特根斯坦的视觉理论和关于主动视觉的工程学研究 279
10.6 小结:从关于视觉的哲学讨论过渡到视觉科学 282
第11章 再论“视—思”关系——玛尔和派利辛的视觉理论批判 284
11.1 玛尔的计算视觉进路 286
11.11 关于视觉机制描述的三层次说 286
11.12 对于玛尔工作的评论 292
11.2 派利辛的视觉索引论 294
11.21 派氏断裂论和玛尔的视觉表征论,尤其是佛笃的模块论之间的关系 294
11.22 派利辛用以支持断裂论的五个论证 297
11.23 派利辛对于“纯摹状词观点”的批判和他的“视觉索引论” 303
11.24 对于“视觉索引论的评论 309
第12章 如何在纳思系统的技术平台上,构建一种新的人工视知觉机制? 315
12.1 为何选择纳思系统? 315
12.2 纳思系统视觉系统是如何获取客体的三维形状信息的? 322
12.21 彼德曼的“RBC理论” 323
12.22 RBC理论和纳思系统技术平台的互相融合 326
第4篇 自然语言处理模块的构建 336
第13章 从图灵到孔夫子——人工智能系统的自然语言处理,及其七种哲学预设 336
13.1 华生或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 337
13.2 外在论的语义学 338
13.3 莱布尼茨的“理想语言”假说 339
13.4 乔姆斯基的“深层句法”假说 340
13.5 休谟式的统计学进路 342
13.6 康德式的混合式进路 344
13.7 孔子式的基于实例的理解进路 345
第14章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语言理解 351
14.1 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一组二律背反:关于行为主义 352
14.2 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二组二律背反:关于统计学 354
14.3 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三组二律背反,关于先天语法和思想语言 358
14.4 关于“语言游戏说”的第四组二律背反:关于实例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362
14.5 对于四组二律背反的初步融贯化:寻找一条“既……又……”的中道 366
14.6 关于“最简先天论”的问答集 368
第15章 如何让计算机真正懂汉语?——一种以许慎的“六书”理论为启发的汉语信息处理模型 383
15.1 从词到字,再到《说文解字》 385
15.2 如何在纳思系统的平台上刻画“六书”以及相关的语法构建? 392
15.21 象形 396
15.22 指事 401
15.23 会意 404
15.24 形声 409
15.25 转注 410
15.26 假借 411
15.3 从字法转换到词法 413
15.31 多音的根词(从象形字到象声字的转变) 414
15.32 偏正式(会意字变种之一) 414
15.33 并列式(会意字变种之二) 416
15.34 重迭式(形声字变种) 417
15.35 前置成分和后置成分(形声字变种) 417
15.36 动宾式(两种会意结构的递归构造) 417
15.37 补充式(动宾式的变体之一) 422
15.38 主谓式(从词到句的过渡形式) 422
15.4 总结和答疑 424
尾声 美丽的蓝图,以及蓝天中的两朵“乌云” 427
参考文献 435
专业术语索引 448
中文人名索引 454
外文人名索引 455
后记 459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丛书 ABB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教程》(中国)工控帮教研组 2019
-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魏忠著 2019
- 《大气氮沉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琨,王道波 2019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AI智能时代》成旺坤编著 2019
- 《华为基因 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冷湖编著 2019
- 《人工智能概论》张广渊,周风余著 2019
- 《海南闽语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研究》庞雅著 2019
-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美)马克·吐温著;钟姗,吴兰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