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史  下
中国哲学史  下

中国哲学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01094077
  • 页数:970 页
图书介绍: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其一生所著的三部“中国哲学史”中最早而最重要的一部。作者在本书中秉持西方新实在论的哲学观念,却“没有以实在主义的观点去批评中国固有的哲学”(金岳霖语),因此对中国古人的学说可谓“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是书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划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认为先秦名家的辩者其实可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将王弼和郭象从《老》庄之附庸独立出来,区分了二程兄弟哲学思想的异同、并指出他们实际上分别为心学与理学之先驱等等,皆是发前人所未发,且多为不易之论,对于中国哲学与哲学史研究,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 下》目录
标签:哲学史 哲学

第二篇 经学时代 415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415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420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420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421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424

(四)元、天、阴阳、五行 425

(五)四时 428

(六)人副天数 432

(七)性情 434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437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442

(十)灾异 447

(十一)历史哲学 449

(十二)《春秋》大义 454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462

(一)纬与谶 462

(二)所谓象数之学 463

(三)阴阳之数 466

(四)八卦方位 469

(五)卦气 471

(六)孟喜、京房 473

(七)音律配卦 477

(八)其他纬书 479

(九)阴阳家与科学 483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484

(一)“古学”与刘歆 484

(二)扬雄 486

(1)《太玄》 487

(2)《法言》 492

(三)王充 495

(1)自然主义 496

(2)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 497

(3)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 500

(4)方法论 501

(5)性说 502

(6)对于命运之见解 503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507

(一)玄学家与孔子 507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509

(三)阮籍、嵇康、刘伶 517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 521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523

第五章 南北朝之新道家上 532

(一)玄学与孔子 532

(二)名理 537

(三)王弼 539

(1)“无” 539

(2)义、理 542

(3)圣人之情 544

(四)《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 546

(五)《列子·杨朱篇》中之快乐主义 548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556

(一)向秀与郭象 556

(二)“独化” 558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560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562

(五)“无为” 564

(六)“圣智” 567

(七)“逍遥” 571

(八)“齐物” 573

(九)“至人” 577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580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580

(二)佛家与道家 581

(三)“六家七宗” 584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592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594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595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597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599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600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609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615

(一)吉藏之二谛义 615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618

(1)唯识教双离空有 618

(2)识之四分 619

(3)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620

(4)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624

(5)一切唯识 628

(6)三性、三无性、真如 635

(7)转识成智 638

(三)法藏之《金师子章》 641

(1)“明缘起” 642

(2)“辨色空” 643

(3)“约三性” 643

(4)“显无相” 644

(5)“说无生” 644

(6)“论五教” 645

(7)“勒十玄” 647

(8)“括六相” 651

(9)“成菩提” 651

(10)“入涅槃” 652

(11)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 653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655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655

(1)真如、如来藏 655

(2)三性 658

(3)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661

(4)万法互摄 662

(5)止观 665

(6)诸佛染性 667

(7)觉与不觉 668

(8)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 669

(9)湛然“无情有性”之说 670

(二)慧能、神会、宗密 672

(1)慧能、神会与禅宗 672

(2)无念 673

(3)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 675

(4)宗密所述禅宗七家 678

(5)宗密和会“宗”“教” 685

(6)宗密所述之五教 688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695

(一)韩愈 696

(二)李翱 698

(三)道学与佛学 704

(四)道教中一部分 之思想 705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708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711

(一)周濂溪 711

(1)《太极图说》 711

(2)《太极图说》与《通书》 714

(二)邵康节 718

(1)太极与八卦 720

(2)先天图及其他图 723

(3)特殊的事物之发生 726

(4)人与圣人 726

(5)世界年表 729

(6)政治哲学 732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734

(一)张横渠 734

(1)气 735

(2)宇宙间事物所遵循之规律 737

(3)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 738

(4)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 739

(5)性说 741

(6)天人合一 743

(7)对于“二氏”之批评 746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747

(1)天理 748

(2)对于佛氏之批评 754

(3)形上、形下 755

(4)气 756

(5)性 757

(6)阴阳、善恶之消长 760

(7)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 761

(8)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 766

第十三章 朱子 770

(一)理、太极 771

(二)气 777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780

(四)人物之性 783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788

(六)政治哲学 791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793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797

(一)陆象山 797

(二)杨慈湖 802

(三)朱陆异同 805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811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811

(六)王阳明 813

(1)大学问 814

(2)知行合一 817

(3)朱王异同 818

(4)对于“二氏”之批评 822

(5)爱之差等 823

(6)恶之起源 824

(7)动静合一 827

(8)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 828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 830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835

(一)汉学与宋学 835

(二)颜李及一部分 道学家 836

(1)理、气 838

(2)性、形 843

(三)戴东原 848

(1)道、理 848

(2)性、才 852

(3)求理之方法 857

(4)恶之起源 858

(5)东原与荀子 860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864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864

(二)康有为 866

(1)孔子立教改制 866

(2)《大同书》 870

(三)谭嗣同 874

(1)仁与“以太” 874

(2)有无与生灭 876

(3)大同之治 878

(4)论教主 879

(四)廖平 881

(1)经学一变 881

(2)经学二变 883

(3)经学三变 884

(4)经学四变 886

(5)经学五变 888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 889

附录 891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 891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 894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 900

审查意见&国立编译馆 904

人名索引 909

书篇名索引 9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