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南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南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宝明编著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4076060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我区抗击非典、WTO环境下我区信用档案建设、内蒙古生态环境、我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概况等作详尽的记述。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南》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教学管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

一、研究教学管理学是教学改革建设发展的需要 1

二、研究教学管理学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1

第二节 教学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2

第三节 教学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2

一、规律 3

二、原则 3

三、过程 3

四、方法 3

第四节 教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3

一、调查法 4

二、总结法 4

三、试验法 4

四、数学法 4

第五节 教学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4

第六节 教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

一、系统原理 5

二、封闭原理 6

三、动态原理 6

四、人本原理 7

五、效益原理 8

第七节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概述 8

一、基本概念 8

二、教学计划管理 10

三、教学运行管理 11

四、教学质量管理 12

五、教学基本建设 13

六、教学组织系统 18

七、教学管理研究 19

第二章 教学组织与管理 23

第一节 教学计划的制订与管理 23

一、教学计划的组织制订 23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 27

三、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 28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30

五、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 30

第二节 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 32

一、教学运行管理 32

二、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33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36

四、日常教学的组织管理 37

五、课程表的编排与管理 38

六、教学资源的管理 42

七、教学档案的管理 43

第三节 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 44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44

二、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 44

三、日常教学质量管理 45

四、周期性教学质量评价 48

五、几种教学质量评价形式 49

第四节 教学成果的评奖与管理 50

一、教学成果评奖目的 50

二、教学成果及其内容 50

三、申报条件及其范围 51

四、教学成果评奖等级 51

五、教学成果评定管理 51

第五节 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 52

一、教学事故处理的目的 52

二、教学过失和教学事故的认定 52

三、教学过失和教学事故的处理 53

第三章 学籍管理 67

第一节 学生报到与学籍注册 67

一、学籍的概念与内涵 67

二、学籍管理 68

三、学生报到与学籍注册 70

四、学生证和校徽的管理 73

第二节 考勤制度与出勤管理 73

一、考勤登记与管理 73

二、请假与销假管理 74

三、缺课和旷课处理 74

第三节 修业年限与修读学业 75

一、修业年限 75

二、课程类别 75

三、学分的确定 76

四、选课与修业 76

五、重修与管理 78

第四节 辅修专业与修读双学士学位 78

一、辅修专业的管理 79

二、修读双学士学位的管理 79

第五节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80

一、考核目的和意义 80

二、课程成绩的考核 80

三、课程成绩的评定 83

第六节 本、专科流动与管理 85

一、“专”升“本”的管理 86

二、“本”降“专”的管理 86

第七节 学籍异动与管理 86

一、学籍异动的形式 86

二、学籍异动的原则 86

三、学籍异动的管理 87

第八节 毕业、结业与肄业 92

一、毕业审查与鉴定 92

二、学历证书的管理 93

三、毕业生善后处理 96

第九节 学位与学位的授予 96

一、学位与学位证书 96

二、学士学位的授予 96

第十节 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98

第十一节 奖励与处分 98

一、奖励 98

二、处分 99

三、奖惩结果的处理 100

第四章 考试管理 119

第一节 考试种类与高等学校考试 119

一、考试及其种类 119

二、高等学校考试 119

第二节 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120

一、考试命题大纲的建立 120

二、监考人员守则的建立 122

三、学生考试规则的建立 123

第三节 考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24

一、考试试题的命制 124

二、考试表的编排 125

三、监考人员的安排 126

四、考试纪律的重申 126

五、考试试场的布置 127

第四节 考试的实施与管理 127

一、整肃考场,防止作弊 127

二、加强考场管理,狠抓考试纪律 128

第五节 考试结果的管理 130

一、考试作弊的处理 130

二、补考、缓考或重考 131

三、考试成绩的管理 132

四、考试结果的分析 132

五、考试档案的管理 135

第六节 题库的建设与管理 135

一、建立题库的目的和意义 136

二、建立题库的方法和步骤 136

三、考试题库的使用与管理 136

第五章 教材建设与管理 139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139

一、教材工作的指导思想 139

二、教材工作的基本原则 140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140

一、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 140

二、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141

三、院系部教材建设学科组 142

第三节 教材建设选题的立项与管理 142

一、立项的原则 142

二、立项的范围 142

三、选题申报条件 142

四、申报与立项 143

五、组织与管理 143

第四节 教材的编写与审定 143

一、对编者的要求 143

二、教材的撰写 144

三、教材的审定 148

四、教材的修订 148

第五节 教材的印刷和出版 148

一、校内自编教材的印刷 148

二、校内自编教材的出版 148

三、教材建设基金的设立 148

第六节 教材的选用与征订管理 149

一、教材的选用原则 149

二、教材的征订程序 149

三、国外原版教材的引进与使用 151

第七节 教材的发放与书库管理 151

一、学生用书的发放 151

二、教师用书的领取 151

三、教材费的收缴与使用 151

四、教材书库的管理 152

五、教材的陈列与建档 152

第八节 教材评价、评奖与管理 152

一、教材评价与选用 152

二、教材评奖与管理 153

第六章 教学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159

第一节 教学队伍的建设 159

一、指导思想 159

二、具体要求 159

三、基本内容 160

四、主要措施 161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管理 163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64

二、教师岗位职责 164

三、教师岗前培训 165

四、任课资格与承担任务 166

五、教师教学过程要求 167

六、教学质量监控 170

七、学生成绩评定 171

八、教师教学纪律 171

九、教师教学权利 171

十、教学工作的考核 172

第三节 教师培训与管理 172

一、培训原则 172

二、培训内容 172

三、培训对象 172

四、培训形式 172

五、组织管理 173

六、受训待遇 173

第四节 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174

一、选拔范围和条件 174

二、选拔程序 174

三、培养要求 174

四、培养措施 175

五、报考研究生 175

六、实施导师制 176

第五节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176

一、选拔范围和条件 177

二、选拔办法和程序 177

三、培养目标 177

四、培养措施 178

第六节 教师工作量考核与管理 179

一、考核的目的 179

二、考核的办法 179

三、考核的内容 179

第七节 教师职务考核与管理 182

一、考核的目的 182

二、考核的原则 182

三、考核的内容 182

四、考核的程序 182

五、组织与管理 183

六、有关规定 184

七、业务考核模型的设计 184

第七章 实践教学与实验设备管理 191

第一节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及管理机构 191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 191

二、实验室管理机构 193

三、实验室管理职责 194

第二节 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196

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97

二、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203

三、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204

第三节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 204

一、仪器设备管理概述 204

二、仪器设备的计划管理 205

三、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209

四、仪器设备的技术管理 211

五、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212

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配备与管理 215

第四节 实验物品的供应与管理 218

一、实验物品管理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218

二、实验物品计划的制订 219

三、实验物品的订货与采购 222

四、在途实验物品的管理 223

五、在库实验物品的管理 224

六、在用实验物品的管理 225

七、剧毒危险物品的管理 225

八、实验物品库房的管理 226

九、实验物品账簿的管理 227

十、实验物品供应的考核 227

第五节 实验室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227

一、设备费的使用与管理 227

二、实验费的使用与管理 228

三、实验费支出财务处理 228

第六节 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229

一、实验室的环境控制 229

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230

第七节 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管理 232

一、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 232

二、实验室人员的组成与结构 233

三、实验室人员的选拔与使用 234

四、实验室人员的培养 234

五、实验室人员的考核 234

第八节 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 235

一、实验与实验教学 235

二、实验教学的管理原则 235

三、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 236

四、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237

五、实验教学的评价与考核 239

六、实验教学改革与管理 241

第九节 实验室工作检查与评比 241

一、实验室检查评比的目的 241

二、实验室检查评比的意义 242

三、实验室检查评比的范围 242

四、实验室检查评比的内容 242

五、实验室检查评比的原则 243

六、实验室检查评比的组织实施 243

第十节 实习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243

一、实习教学的目的 243

二、实习教学的内容 243

三、实习教学的组织管理 243

四、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 244

五、实践教学经费的管理 245

六、课程论文(设计)的组织管理 245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管理 245

八、毕业专题及毕业考试 252

第八章 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管理队伍 253

第一节 教学管理系统和组织机构建设 253

一、教学决策管理系统的建立 253

二、教学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 254

三、教学执行管理系统的建立 255

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258

第二节 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258

一、教学管理队伍的组成 258

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意义 259

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目标 259

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内容 260

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260

第三节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261

一、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61

二、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职责要求 262

第四节 教学管理人员的修养 265

一、思想修养 265

二、作风修养 267

三、文化修养 268

四、能力修养 269

第九章 教务文书的撰写 273

第一节 教务文书概说 273

一、关于教务文书 273

二、教务文书种类 273

三、公文的结构和格式 273

四、教务文书的撰写步骤 275

五、教务文书的写作要求 276

第二节 规范类文书的撰写 277

一、章程 277

二、简章 279

三、条例 279

四、规定 281

五、办法 283

六、规则 284

七、细则 285

八、须知 286

九、合同 286

第三节 报请类文书的撰写 288

一、报告 288

二、请示 289

第四节 知照类文书的撰写 290

一、通知 290

二、通报 292

三、通告 293

四、布告 294

五、海报 295

六、会议纪要 295

七、函 297

八、光荣榜 298

第五节 计划总结类文书的撰写 299

一、计划 299

二、总结 301

第六节 指挥类文书的撰写 303

一、决定 303

第七节 礼仪公关类文书的撰写 304

一、启事 304

二、鸣谢 305

三、贺词 306

四、请柬 307

五、聘书 307

六、建议书 308

七、倡议书 309

八、感谢信 310

九、推荐信 310

十、介绍信 311

十一、证明信 311

十二、鉴定 312

十三、条据 313

第十章 教学管理现代化 315

第一节 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315

一、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315

二、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316

第二节 教育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317

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原则 317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条件 318

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策略 318

第三节 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321

一、教务管理计算机系统 321

二、教务文书处理系统 322

三、教学管理控制系统 323

四、教学信息通讯系统 324

五、教学管理网络系统 324

第四节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324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心 325

二、教师培训与教学评价中心 325

三、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326

第五节 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现代化 331

一、改革育人模式,实施素质教育 331

二、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 331

三、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332

第六节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332

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332

二、网络技术的应用 332

三、现代教学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 333

第七节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概述 337

一、综合教务系统的特点 337

二、综合教务系统的功能 337

三、综合教务系统的工作平台 337

四、综合教务系统的开发工具 337

五、综合教务系统的工作流程 337

六、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 337

第十一章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340

第一节 教学评估概说 340

一、教学评估基本知识 340

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343

第二节 评估方案解读 343

一、办学指导思想 343

二、师资队伍 346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349

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352

五、教学管理 358

六、学风 362

七、教学效果 365

八、特色项目 370

九、评估结论及其标准 370

第三节 迎评工作举要 370

一、“迎评促建”注意事项 371

二、“迎评促建”具体安排 372

三、评估材料的准备与撰写 379

四、迎接专家组评估 380

五、制定整改方案,做好全面整改 381

第四节 高水平大学的内涵 381

一、治学理念的内涵 381

二、教学管理的内涵 381

三、师资队伍的内涵 382

四、办学条件的内涵 382

五、学术氛围的内涵 382

六、校园文化的内涵 382

七、人才产品的内涵 383

八、社会声誉的内涵 383

参考文献 387

后记 38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