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制瓷工程技术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寥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4069892
- 页数:699 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制陶技术的主要成就 1
第一节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技术 2
一、普通易熔型黏土原料 2
二、高镁质易熔原料 3
三、高铝质黏土原料 3
四、高硅型黏土原料 3
五、羼和料 4
第二节 成型技术 11
一、直接成型 12
二、模制成型 12
三、轮制成型 13
第三节 器面装饰工艺 15
一、陶纹制作 15
二、涂施陶衣 16
三、磨光与刮磨 17
四、彩绘 17
五、彩陶 18
第四节 陶窑及烧造技术 20
一、升焰穴窑 20
二、气氛控制和陶器呈色 25
三、窑内外渗碳和黑陶工艺 26
四、硬度和渗水性 26
参考文献 28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原始瓷的发明和发展 33
第一节 原始瓷的发明及其初步发展 34
一、原始瓷的发明 34
二、原始瓷的初步发展 34
三、商周北方原始瓷的烧造地点 37
第二节 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技术 38
一、高硅质黏土——瓷土 38
二、高岭石质瓷土原料 39
三、原料的选择与加工 40
第三节 成型技术 49
一、泥条盘筑法 49
二、泥条盘筑与慢轮修整 49
三、拉坯成型 50
第四节 制釉、施釉和装饰技术 51
一、釉的分类 52
二、上釉技术 56
三、装饰技术 62
第五节 装烧技术 63
一、支烧具技术 63
二、器坯叠摞技术 64
三、垫珠与瓷粉垫隔具技术 64
第六节 窑炉技术 66
一、升焰窑 66
二、半倒焰窑 71
三、平焰龙窑 77
参考文献 84
第三章 秦至西汉原始瓷的发展和东汉瓷器的出现 91
第一节 秦汉原始瓷的发展和东汉瓷器的出现 92
一、秦汉原始瓷的发展 92
二、东汉瓷器的出现 93
第二节 东汉瓷器制胎和成型技术 95
一、瓷石的开采及其使用 96
二、原料加工 98
三、成型技术 99
第三节 东汉瓷器制釉与装饰技术 102
一、灰釉 102
二、青釉 103
三、黑釉 103
四、上釉 104
五、装饰 106
第四节 东汉瓷器装烧技术 107
一、支烧具 108
二、垫隔具 110
三、装烧方式 111
第五节 汉代窑炉技术 112
一、半倒焰窑 112
二、平焰龙窑 120
三、烧成温度与气氛 121
参考文献 122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初步发展 126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初步发展 127
一、青瓷的初步发展 127
二、褐彩和黑瓷 129
三、白瓷的萌发 130
四、三国、两晋瓷器文献 131
第二节 制胎和成型技术 131
一、单用瓷石制胎 131
二、高铝质黏土掺加熔剂性原料制胎 138
三、成型技术 139
第三节 制釉和装饰技术 141
一、釉的配方 141
二、灰釉 141
三、灰—碱釉 142
四、青釉 142
五、黑釉 143
六、乳光釉 144
七、施釉 144
八、刻划印贴装饰 148
九、高温釉上彩 150
第四节 装烧技术 150
一、罐套烧 150
二、匣钵装烧 151
三、环形间隔具 153
四、锯齿形间隔具 153
五、泥渣、泥点垫隔 155
六、三足支钉垫隔 155
第五节 窑炉技术 156
一、半倒焰窑 156
二、平焰龙窑 159
三、火照的发明 160
参考文献 162
第五章 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 165
第一节 隋、唐、五代瓷业的发展 166
一、青瓷的繁荣 166
二、白瓷的成熟 167
三、颜色釉瓷的发展 167
四、绞胎瓷器的出现 168
五、釉下彩的发明 168
第二节 制胎原料的选择、加工与成型技术 169
一、单用瓷石一种原料制胎 169
二、单用高岭质瓷土一种原料制胎 170
三、高铝质黏土掺加熔剂性原料制胎 170
四、原料加工 180
五、成型技术 182
第三节 制釉技术 185
一、灰釉及其配方 185
二、灰—镁釉 187
三、灰—碱釉 187
四、碱—灰釉 188
五、秘色瓷釉 188
六、白釉 190
七、铜绿釉 193
八、铜红釉 193
九、黑釉 194
十、茶叶末釉 194
十一、花釉 195
十二、低温铅釉 195
第四节 装饰技术 203
一、化妆土 203
二、刻划印花装饰 205
三、绞胎装饰 210
四、素地黑彩与黑釉刻花填白彩 211
五、高温釉上彩 211
六、釉下彩 212
第五节 装烧技术 213
一、匣钵装烧技术的初步发展 214
二、对口套烧 215
三、间隔具技术 215
第六节 平焰龙窑技术 220
一、容量、坡度与拱顶 220
二、火膛 221
三、窑室 221
四、排烟装置 222
五、窑门 222
六、筑窑材料 223
七、燃料 224
第七节 半倒焰马蹄窑技术 228
一、燃烧装置 228
二、窑室和窑门 234
三、排烟装置 234
四、筑窑材料 241
五、燃料与火照 243
参考文献 248
第六章 宋、辽、金、西夏瓷器的繁荣 256
第一节 两宋官窑和各主要窑系 257
一、官窑 258
二、耀州窑系 262
三、钧窑系 264
四、定窑系 265
五、磁州窑系 265
六、景德镇与青白瓷窑系 267
七、龙泉窑系 268
八、宋代黑釉瓷 269
九、宋金彩瓷 271
十、宋代绞胎瓷 272
第二节 瓷器制胎和成型技术 273
一、单用瓷石原料制胎 273
二、单用高岭石质瓷土一种原料制胎 275
三、高铝质黏土掺和熔剂性原料制胎 277
四、高铁黏土掺和软泥制胎 279
五、瓷石掺和紫金土和含紫金土的瓷石制胎 279
六、原料加工 291
七、成型 295
第三节 制釉技术 301
一、釉灰 302
二、灰釉 303
三、灰—碱釉 304
四、灰—镁釉 304
五、碱—灰釉 305
六、青釉 306
七、白釉 309
八、钧釉 311
九、酱釉 314
十、茶叶末釉 314
十一、黑釉 315
十二、铜绿釉和花釉 321
十三、低温铅釉 322
第四节 装饰技术 332
一、化妆土 332
二、紫口铁足 334
三、朱砂底 334
四、出筋装饰 335
五、黑釉粉杠 335
六、刻划印花装饰 335
七、剔花 338
八、绞胎 341
九、高温釉上彩 341
十、釉下彩 342
十一、釉上彩 344
第五节 装烧技术 345
一、M型匣钵 346
二、间隔具技术 346
三、涩圈叠烧 350
四、对口套烧 350
五、包釉支烧 350
六、裹足刮釉装烧 351
七、多级垫钵(或垫盘)覆烧 352
八、匣内支圈仰烧与覆烧 352
九、支圈组合覆烧 354
十、装烧容量 355
十一、窑内装烧匣钵排列 356
十二、装烧窑具 357
第六节 龙窑 359
一、窑体容积与拱顶 360
二、窑头 365
三、窑室 369
四、投柴孔 372
五、窑门 373
六、窑尾 375
七、护墙 378
八、燃料和火照 378
第七节 分室龙窑 383
一、分室与火厢 383
二、分室与挡火墙 384
三、斜坡式和台阶式 385
第八节 马蹄窑 387
一、风道 388
二、火膛 389
三、炉栅 398
四、落灰坑 400
五、窑室 400
六、窑门 401
七、排烟装置 403
八、护墙 408
九、烧成温度及其气氛的调节 408
十、燃料 409
十一、火照和测温锥 409
参考文献 420
第七章 元代制瓷中心移往景德镇 435
第一节 元代景德镇官窑与其他地区名窑 436
一、浮梁瓷局和御土窑 437
二、元代景德镇名瓷 437
三、龙泉窑 441
四、哥窑 441
五、钧窑 442
六、磁州窑 443
七、瓷器文献 443
第二节 制胎原料与成型技术 444
一、单一瓷石质胎料 445
二、高铝质黏土掺和熔剂性原料的胎料 447
三、瓷石掺和紫金土胎料 448
四、含紫金土的瓷石质胎料 449
五、局部富铁的胎料——器底火石红器 449
六、原料淘洗 450
七、成型设施 459
第三节 制釉技术 461
一、釉灰与釉泥 461
二、灰釉 463
三、灰—碱釉 464
四、碱—灰釉 464
五、白釉 465
六、高温蓝釉 467
七、钧釉 467
八、纹片釉 468
九、高碱釉 468
第四节 装饰技术 477
一、青花 477
二、釉里红 483
三、高温釉上彩 484
四、戗金彩 485
五、釉中彩与刻花填彩 486
六、印花 486
七、贴花 487
八、化妆土 488
第五节 窑炉和装烧技术 488
一、龙窑 488
二、分室龙窑 495
三、马蹄窑 499
四、葫芦窑 502
五、装烧 503
参考文献 505
第八章 明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技术 512
第一节 御器厂及其主要产品(附德化窑) 513
一、陶厂 513
二、御器厂 514
三、高温颜色釉瓷 516
四、低温色釉 517
五、釉下彩 518
六、釉上彩 519
七、德化窑(附) 520
八、瓷器文献 520
第二节 景德镇制胎原料及其配方与成型(附德化猪油白胎) 520
一、制胎原料及其配方的演变 521
二、原料再加工 531
三、圆器、印器成型与瓷器修补 531
第三节 制釉技术 533
一、灰—碱釉 534
二、碱—灰釉 535
三、高温釉 536
四、低温釉 540
五、高碱釉 542
第四节 装饰技术 549
一、青花 549
二、釉里红 554
三、填红 555
四、釉上彩 556
五、贴金、堆花和锥花 557
第五节 装烧和窑炉技术 559
一、葫芦窑 560
二、分室龙窑 564
三、阶级窑 565
四、装烧 571
参考文献 573
第九章 清代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技术 580
第一节 清代景德镇御窑厂、郎窑及其制瓷成就 580
一、御窑厂 581
二、郎窑 583
三、高温颜色釉瓷 584
四、低温色釉 586
五、釉下彩 586
六、釉上彩 587
七、瓷器文献 592
第二节 制胎和成型技术 595
一、单用瓷石制胎 595
二、高岭土掺入瓷石二元配方制胎 595
三、滑石制胎 596
四、原料加工 596
五、成型工艺 600
六、坯体晾干 601
第三节 制釉技术 601
一、制釉原料及其配制 602
二、灰釉 603
三、灰—碱釉 604
四、碱—灰釉 604
五、高温颜色釉 605
六、低温颜色釉 610
七、高碱釉 611
八、施釉技术 612
第四节 装饰技术 615
一、青花 616
二、釉里红原料 618
三、古彩 619
四、清宫康熙进口珐琅彩 622
五、粉彩 623
六、黑彩、墨彩与浅绛彩 625
七、玲珑 628
第五节 装烧和窑炉技术 629
一、匣钵装烧 629
二、窑内装烧 630
三、葫芦形窑 631
四、覆瓮窑(蛋形窑) 632
五、烤花炉 635
六、阶级窑(附) 637
参考文献 639
第十章 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传统制瓷技术 650
第一节 制胎原料及其加工技术 650
一、瓷石 651
二、高岭土 654
三、制胎配方及其胎泥加工 655
四、紫金土 656
第二节 成型技术 656
一、坯泥揉练 656
二、圆器成型 657
三、琢器成型 661
第三节 制釉和施釉技术 662
一、釉石开采 662
二、釉灰炼制及其加工 663
三、配釉和施釉技术 664
四、龙泉青釉配制与素烧 664
第四节 装饰技术 665
一、古彩 665
二、粉彩 667
三、新彩 672
四、墨彩描金和腐蚀金 673
五、刷花 674
六、刻瓷 674
七、青花与釉里红 675
八、颜色釉 676
第五节 装烧技术 677
一、整理匣钵和装坯 677
二、窑位安排 678
三、满窑 678
四、匣钵原料和成型 679
第六节 窑炉与烧成技术 681
一、窑炉构造 681
二、窑炉重建 684
三、烧成技术 687
四、锦窑 689
第七节 瓷器包装 689
一、瓷器包装的历史回顾 689
二、包装单位 690
三、包装材料 690
四、包装工序 691
参考文献 693
后记 698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工程静力学》王科盛主编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中医难症论治》熊寥笙著 1988
- 《陶瓷美学与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熊寥著 1989
- 《古瓷指南》赵汝珍原著;熊寥译注 2003
- 《中国近代名家陶瓷》熊寥编著 2004
- 《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熊寥,熊微编注 2006
- 《宋元青白瓷鉴藏》熊寥,池广法编著 2001
- 《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熊寥著 1990
- 《中国陶瓷美术史》熊寥著 1993
- 《景德镇陶瓷艺术 古代部分》熊寥编著 1994
- 《欧洲瓷器史》(英)迪维斯著;熊寥译 1991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近代体育游戏教育史料汇编 第1辑 1》王强主编 2016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现代教育技术》李志河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