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济,朱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303166930
  • 页数:500 页
图书介绍:1902年,北京师范大学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创立,1904年设地理系的前身史地类,1928年设立地理系,1993年改称资源与环境科学系,2003年改组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年斗转星移,100年风雨沧桑,北师大地理系走过了求索奋斗的100年,发展成为当前学者众多、成果丰硕、成绩显著的地理教育的领头羊。本书是北师大地遥学院百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它全面挖掘、整理了老一辈地理学人的学术成就,总结提炼了地理学科百年的发展脉络。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1902-2012》目录

第一章 历史沿革 3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至优级师范学堂(1902~1912年) 3

一、全国最早的地理系科 3

二、课程与考核 5

三、教师队伍 9

四、教育救国育英才 10

第二节 民国后的奠基与发展(1912~1928年) 11

一、社会变革中的艰难发展 11

二、陆续完善的学制与课程 13

三、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 15

四、科学研究蔚然成风 16

五、俊彦云集 18

第三节 独立建制的地理系(1928~1937年) 19

一、课程设置 20

二、科学研究 21

三、广揽人才 23

四、人才辈出 24

第四节 在社会动荡中艰难求索(1937~1949年) 26

一、颠沛流离,弦歌不辍 26

二、复员北平与迎接解放 28

三、一支有凝聚力的学术队伍 29

四、优秀学子 29

第五节 初步改造与新教学体系的建立(1949~1956年) 31

一、地理系初步改造时期(1949~1952年) 31

二、全面学习苏联阶段(1952~1956年) 33

第六节 探索教育革命的道路(1956~1966年) 35

一、教育大革命阶段(1956~1961年) 35

二、调整教学秩序阶段(1961~1966年) 36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1966~1977年) 38

一、“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38

二、重压之下耕耘不止 38

三、招收工农兵学员 39

第八节 在调整中恢复、发展(1977~1993年) 40

一、拨乱反正,艰难起步 40

二、教学工作的恢复 41

三、科研工作重新起步 42

四、环境科学研究所建立 43

五、国际交流逐步开展 44

第九节 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3年) 45

一、人才培养成绩卓著 45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齐头并进 46

三、师资力量显著增强 47

第十节 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2年) 48

一、全方位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48

二、机构、学科与科研三维并举,优势凸显 49

三、不断壮大的师资队伍 51

四、新的起点 52

附1 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沿革简图 53

附2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机构示意图 54

附3 历届院系行政领导一览表 55

附4 历届系主任/院长 57

附5 历届党组织领导成员一览表 61

附6 历届党总支/党委书记 62

附7 历届团总支/团委书记一览表 65

附8 历届工会主席一览表 66

附9 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大事记(1902~2012年) 67

第二章 学科发展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西方地理学影响下的地理学科初创(1902~1949年) 7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地理学科变革与发展(1949~1978年) 79

三、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与开拓创新(1978年至今) 80

第二节 地理教育 82

一、初创时期的地理教育(1902~1949年) 82

二、地理教育的发展与调整(1949~1977年) 83

三、地理教育恢复发展(1977~1990年) 84

四、地理教育全面发展与开拓创新(1990~2012年) 86

第三节 自然地理学 98

一、地质学与地貌学 98

二、气象学与气候学 101

三、水文学和海洋地理 104

四、生物地理学 107

五、土壤地理学 108

六、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113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115

一、西学引入下的人文地理学发展(1902~1949年) 115

二、苏联体系影响下的人文地理学(1949~1978年) 116

三、改革开放后的人文地理学复苏(1978~1993年) 118

四、人文地理学新生代发展时期(1993年以来) 119

第五节 区域地理 12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区域地理(1902~1949年) 127

二、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区域地理(1949~1977年) 128

三、区域地理稳步发展(1977~1998年) 129

四、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快速发展(1998~2008年) 132

五、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全面发展(2008年以来) 135

第六节 古地理学和环境演变 137

一、开创(20世纪50~70年代) 137

二、发展(20世纪80~90年代前期) 138

三、传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140

第七节 化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 141

一、化学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141

二、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42

三、主要研究成果 143

第八节 地图学 147

一、历史沿革 147

二、研究方向 149

第九节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154

一、遥感技术运用及课程建设的开端(20世纪50~70年代) 154

二、联合国内高校推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156

三、高层次学科平台的建设与发展(21世纪以来) 159

第十节 全球环境变化科学 168

一、学科背景 168

二、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169

三、科学研究 169

第三章 人才培养 173

第一节 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173

一、1902~1928年:史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173

二、1928~1949年:渐趋完整的地理学教学体系 175

三、1949~1977年:调整与变革中的探索与发展 177

四、1977~1993年:全面恢复与提高的多层次人才培养 180

五、1993~2003年:强化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 183

六、2003~2006年: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化的培养模式 187

七、2006~2012年:全面发展与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192

第二节 实验室的发展历程 212

一、教学实验室雏形初现(20世纪50年代以前) 212

二、教学实验室成熟,研究实验室发展(20世纪50~80年代) 213

三、强化信息技术,科研实验室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 219

四、全面系统建设,实验室体系初步完善(21世纪以来) 219

第三节 野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224

一、地理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 225

二、地理系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 226

三、野外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源——实习教材与网络平台 247

第四节 图书资料的积累与管理 249

一、地理系资料室(地学分馆)的发展历程 249

二、地学分馆的建立与发展 254

第四章 人物风采 261

第一节 教授 261

一、离退休(含调离)教授 261

二、兼职教授 292

三、在职教授 296

第二节 系友风采 311

一、高校及研究机构 311

二、基础教育界负责人及特级教师 316

三、政府机关、企业、出版与传媒界 326

第五章 学海情缘 343

第一节 与高校地理学相关学科的联系 343

一、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343

二、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系) 343

三、清华大学地学系(地理学系) 344

四、北京大学地理系 344

五、中山大学地理系 345

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研究室(区域经济研究所) 346

七、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346

八、宁夏大学地理系 347

九、湘潭师范学院地理系 347

第二节 与学术团体及地理研究机构的联系 349

一、中国地学会 349

二、中国地理学会 349

三、北京地理学会 351

四、中国地理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 351

五、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 353

六、地学界前辈 354

第三节 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联系 355

第六章 成果荟萃 359

第一节 教学成果 359

第二节 科研成果 369

附录 399

附录1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在职职工名录(2013年) 399

附录2 北京师范大学史地部、地学系、地理系教职员名录(1902~1949年) 402

附录3 地理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离退休/离院教职工名录(1949~2012年) 403

附录4 博士后名录 412

附录5 校友名录 415

本科生 415

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 435

双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442

单证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443

同等学力硕士 444

研究生课程班 445

博士研究生 447

气象班、水利班 450

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地理系1982届(1978级1978~1982年) 451

夜大生 452

大专生 453

函授生 454

后记 459

历届毕业生合影 461

本科生 461

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 484

博士研究生 490

其他 495

返回顶部